胡文浩 作品数:10 被引量:56 H指数:4 供职机构: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哲学宗教 更多>>
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019年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群的常见疾病,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其发生率不断升高[1]。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也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负担[2]。对需要行脊柱后路内固定手术的患者,一旦合并骨质疏松,其螺钉松动脱出、内固定失败的发生率明显增加[3-4]。如何有效减少螺钉松动、提高内固定强度成为脊柱外科医师所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问题。 胡凡琦 胡文浩 张智发 王尧 张少甫 张雪松关键词:骨质疏松 骨代用品 骨钉 显微镜在脊柱外科临床规范化培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究显微镜在脊柱外科临床规范化培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医学部脊柱外科参加规培的170名外科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显微镜组、椎间孔镜组与开放手术对照组,开放手术组55名成员采用的是传统方法教学,显微镜组59名成员与椎间孔组56名成员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在手术过程中,应用显微镜辅助、椎间孔镜示教,对比三组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操作成绩及对教学的满意程度。结果显微镜组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操作考核成绩均优于其他两组学生,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镜组学生对教学的满意程度也是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镜可以大大提高规培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在脊柱外科临床规范化培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较为理想,值得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胡文浩 王华东关键词:脊柱 教学 显微镜 L4 ~ 5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腰椎前凸指数对临近节段疾病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L4~5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后腰椎前凸分布指数(lordosis distribution index,LDI)与邻近节段疾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的关系。方法纳入本科2009-2014年行L4~5 P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患者266例,测量术前术后下腰椎脊柱参数,包括下腰椎前凸(lower lumbar lordosis,LLL)、腰椎前凸(lumbar lordosis,LL)、骶骨倾斜角和LDI;记录围术期信息、合并症和术中数据。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ASD的危险因素,绘制Kaplan-Meier曲线比较术后各LDI亚组患者的ASD未患病率。结果ASD的发生率为7.5%。logistic回归显示:BMI增加1个单位的ASD发生风险提高1.252倍,术后异常LDI的患者发生ASD的风险是术后正常LDI患者的5.450倍。Kaplan-Meier分析显示:术后低LDI组、高LDI组与中LDI组相比,ASD 10年未患病率有统计学差异(71.43%和78.30 vs 90.95%,P均<0.05)。结论BMI和术后LDI分级是ASD的危险因素。术后LDI异常的患者较术后LDI正常的患者更容易发生ASD。 王春国 胡文浩 杨晓清 李静 郑清源 吴莉莉 郑国权 张雪松 王岩关键词: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腰椎前凸 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合并骨质疏松脊柱疾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应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多种合并骨质疏松脊柱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6年8月在我科行脊柱后路手术的249例病例进行回顾,观察组(n=83)使用骨水泥椎弓根螺钉(cement-augmented pedicle screw,CPS)强化固定,对照组(n=166)使用传统椎弓根螺钉固定,记录患者基本资料、手术情况指标、手术前后的临床指标及影像学参数,并进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两组病例年龄、性别、术前骨密度t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为(4.0±0.6)h,对照组为(3.1±0.8)h,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23),其余手术指标无统计学差异。手术效果评价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术前及术后3个月均无统计学差异,但在术后12个月,观察组的VAS评分、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VAS:1.6±0.7 vs 2.4±0.5;ODI:21.0±5.3 vs 31.5±6.9,P均<0.05)。在退行性侧凸与后凸畸形的影像学参数方面,观察组术后12个月的远期结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骨水泥螺钉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多种脊柱退行性疾病安全有效,可以获得满意的远期效果。 胡凡琦 胡文浩 张昊 王尧 张智发 张少甫 张雪松关键词:骨质疏松 骨水泥 碳纤维增强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材料与动物体内骨组织的相容性 被引量:8 2015年 背景:碳纤维增强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材料相对于羟基磷灰石材料和其他纳米羟基磷灰石二元复合材料在力学强度、韧性和弹性模量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可用于承受载荷部位的骨缺损修复。目的:评价新型生物复合材料碳纤维增强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在骨组织的生物相容性。方法:使用巴马小型猪8只,在每只巴马小型猪的胸椎建立骨缺损模型并植入碳纤维增强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材料,在植入后8,16,24周处死动物并取材,行骨密度检测,胸椎椎体缺损处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在植入前、植入后1,8周取血,查肝肾功能并进行对比。结果与结论:植入后8周,椎体松质骨断端封闭,复合材料被肉芽组织包裹,椎体松质骨断端可见软骨细胞,界面间软骨成骨活跃。植入后16周,肉芽组织机化通过纤维内成骨方式生成新的骨组织并与骨端骨质大致融合。植入后24周,新生骨组织已成为成熟的板层骨,断端与复合材料结合紧密。植入复合材料的椎体骨密度在植入后8,16,24周的均数呈上升趋势(P<0.05),随着植入时间增长,成骨量增加。植入前后的肝肾功能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实验可以初步认为碳纤维增强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是一种组织相容性、生物活性好,无肝肾毒性的新型骨缺损修复材料。 鹿鸣 张雪松 徐辉 胡文浩 杨晓青关键词:羟基磷灰石类 组织相容性 纳米羟基磷灰石 聚酰胺66 简体中文版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项问卷量表各维度得分与成人脊柱侧凸患者手术治疗满意度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旨在评价简体中文版SRS-22量表中各维度得分与成人脊柱侧凸患者手术满意度之间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1年2月在本院行矫形手术的83例成人脊柱侧凸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0例,女43例,平均年... 胡凡琦 杨全中 杨晓清 王尧 胡文浩 张智发 张少甫 张雪松关键词:患者满意度 脊柱侧凸 治疗脊柱畸形常用后路截骨术术式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018年 脊柱畸形指脊柱冠状位、矢状位的弯曲超过正常生理曲度,出现病理性的脊柱形态。疼痛和神经损伤往往是老年患者就医的主要原因,而年轻患者更关注畸形引起的外形问题。脊柱畸形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神经松解,缓解疼痛,恢复脊柱曲度平衡,避免继续发展。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矫形器械的改良及神经监测仪器的应用支持,脊柱截骨矫形技术发展迅猛。 王春国 胡文浩 李静 胡凡琦 王天昊 张昊 王尧 郝永玉 张雪松 王岩关键词:脊柱 脊柱侧凸 脊柱后凸 截骨术 简体中文版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项问卷量表各维度得分与成人脊柱侧凸患者手术治疗满意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评价简体中文版SRS-22量表中各维度得分与成人脊柱侧凸患者手术满意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1年2月在本院行矫形手术的83例成人脊柱侧凸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0例,女43例,平均年龄49.8岁。平均体质量指数26.6 kg/m^2,均采用不少于5个节段后路融合手术。在术前及术后至少5年分别完成简体中文版SRS-22问卷调查,并对术前及术后5年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的影像学参数进行测量。使用配对t检验比较术前和术后(≥5年)的得分差异。使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评估5年后SRS-22满意度得分与SRS-22各维度得分及影像学参数的变化的相关性。结果术后(≥5年)简体中文版SRS-22各维度得分及冠状位影像学参数均有显著改善(P≤0.002)。各维度得分与治疗满意度均具有一定相关性,其中心理(0.24)、活动(0.30)、疼痛(0.37)与满意度呈弱相关,外观(0.56)与满意度呈中度相关。ODI评分也与满意度呈中度相关。各类影像学参数与最终治疗满意度呈弱相关或极弱相关。术后5年满意度维度得分在3.0分以上的患者占90%,4.0以上的患者占69%,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天花板效应。结论对于行不少于5个节段后路融合术的成人畸形患者,简体中文版SRS-22R量表外观维度得分与ODI评分最能反映患者的治疗满意度。 胡凡琦 胡文浩 张智发 杨全中 杨晓清 张少甫 张雪松关键词:患者满意度 脊柱侧凸 经椎弓根及椎间盘截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Andersson骨折 被引量:13 2016年 目的探索经椎弓根及椎间盘截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Andersson骨折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 2009年1月—2013年1月,采用经椎弓根及椎间盘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Andersson骨折患者17例,所有患者随访>2年。其中男12例,女5例;平均48.7岁;其中9例有明确外伤史,8例无外伤史;9例患者出现渐进性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8例无明显畸形。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评估神经损伤等级(E级11例,D级4例,C级2例)。收集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X线和CT资料,测量整体后凸角度,局部后凸角度及矢状面平衡。记录患者术前和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为219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876 m L。ASIA D级4例恢复到E级;C级1例恢复至E级,1例恢复至D级。术前平均局部后凸从29.1°降低至随访时的5.9°;术前平均整体后凸从59.1°降低至随访时的24.7°。平均矢状面平衡从术前153.7 mm改善至随访时的41.1 mm。平均腰痛VAS评分从术前6.4分下降到随访时的1.1分,平均ODI由术前50.9%改善至随访时的16.9%。所有患者皆获得骨性融合。结论经椎弓根及椎间盘截骨技术可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及良好的融合,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Andersson骨折的有效方法。 王尧 张雪松 胡文浩 张智发 杨全中 杨晓清 王岩关键词:胸椎 脊柱骨折 截骨术 脊柱后路去骨松质截骨术在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段后凸畸形矫正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2016年 目的分析并评估脊柱后路去骨松质截骨矫形术(vertebral column decancellation,VCD)应用于矫正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段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2年5月我院112例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6例患者纳入研究。根据纽约标准影像学特征、实验室检查以及临床特征对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进行诊断。按照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分型,纳入研究的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在胸腰段后凸区域行VCD单节段截骨。监测术中出血量,测量术前、术后矢状面Cobb角、矢状面偏移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颏额垂线角(chin-brow vertical angle,CBVA),SRS-22调查表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结果所有接受脊柱后路去骨松质截骨后凸畸形矫正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围术期未发生截骨平面以下完全瘫痪等严重并发症,无患者死亡。术前矢状位Cobb角为45°(13°~60°)、矢状面偏移距离为22.4(14.3~29.5)cm、颏额垂线角为42°(25°~63°),术后1周测矢状位Cobb角为5°(0°~16°)、矢状面偏移距离7.9(2.6~12.5)cm、颏额垂线角10°(4°~17°),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SRS-22量表评分中功能评分为2.42±0.54,外观评分为2.15±0.48,术后6个月SRS-22量表评分功能评分为4.25±0.48,外观评分为4.18±0.50,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后路椎体去骨松质截骨术在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段后凸畸形矫正手术中可恢复脊柱矢状面平衡和稳定,同时可避免脊髓过度短缩、神经卡压等并发症,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截骨矫形方法。 张智发 杨全中 杨晓清 胡文浩 王尧 张雪松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 后路矫形术 脊柱内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