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雯婷 作品数:26 被引量:192 H指数:6 供职机构: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病理学启发式案例教学模式探讨 被引量:14 2015年 病理学是一门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重要桥梁课程,寻找有效的病理学教学模式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启发式案例教学法是病理学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案例教学法是指在病理学的教学当中以案例为基础,经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进行师-生或生-生讨论,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文章对启发式案例教学模式在病理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对应的实施策略。 廖雯婷 邓丹玲 丁彦青关键词:病理学 案例教学 启发式教学 Bmi-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81 2007年 背景与目的:多梳基因家族的Bmi-1被认为是一种癌基因,在多种肿瘤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其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国内尚无报道。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中国人乳腺癌组织中Bmi-1的表达,探讨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8例乳腺癌组织中Bmi-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与其相关性。结果:所检测的58例乳腺癌标本中Bmi-1蛋白强阳性表达48例(82.8%)。统计分析结果发现Bmi-1的强阳性表达与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而与肿瘤大小及ER、PR、c-erbB-2、VEGF等临床病理特征无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Bmi-1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与肿瘤进展相关,预示肿瘤具有高度转移潜能;Bmi-1可能成为预测乳腺癌高度转移的新分子标志物。 冯艳 宋立兵 郭宝红 廖雯婷 李满枝 刘万里 曾木圣 张玲关键词:乳腺肿瘤 BMI-1 免疫组织化学 大黄素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IL-23/IL-17炎症轴、Th17细胞及病毒复制的影响 被引量:30 2014年 目的探讨大黄素对病毒性心肌炎(VMC)小鼠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55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5)、模型组(n=20)及大黄素组(n=20),模型组、大黄素组小鼠腹腔接种0.1 ml内含柯萨奇病毒B3(CVB3)的Eagle's液建立VMC模型,对照组仅注射Eagle’s液,于接种当天,大黄素组以3 mg/ml大黄素溶液0.1 ml灌胃,其余2组以0.1 ml蒸馏水灌胃,1次/d,共21 d,记录实验期间小鼠死亡数目,比较各组死亡率。第7天每组处死5只小鼠,取心脏,测定病毒滴度。第22天称体质量(BW)后处死全部小鼠,收集外周血,剥离心脏,称心脏质量(HW),计算HW/BW,行HE染色计算心肌病理积分,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心肌白介素-23(IL-23)、白介素-17(IL-17)mRNA和蛋白表达,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IL-23、IL-17浓度,流式细胞术分析Th17细胞频率,利用Western blotting测定心肌细胞核内核因子-κB(NF-κB)p65表达,ELISA分析心肌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大黄素组死亡率、心肌病理积分及病毒滴度较模型组减少(P<0.05)。模型组HW/BW、心肌IL-23及IL-17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血清IL-23和IL-17浓度、Th17细胞频率、胞核NF-κB p65表达水平及心肌IL-1β、IL-6、TNF-α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大黄素组上述指标明显降低(P<0.05)。结论大黄素可能通过抑制IL-23/IL-17炎症轴、Th17细胞增殖及病毒复制发挥抗VMC作用。 蒋娜 廖雯婷 匡希斌关键词:大黄素 病毒性心肌炎 白介素-23 TH17细胞 INTERLEUKIN-23 INTERLEUKIN-17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在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2021年 目的探讨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TBS报告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7至9月间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广州华银医学检验中心、深圳市宝安人民医院(集团)及长沙远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16 317例宫颈液基薄层细胞涂片临床样本及相关资料。利用南方医科大学与锟元方青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基于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的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TBS报告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对所有临床样本进行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以2014版的TBS为评价标准,分析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及细胞病理医师运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阅片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并比较两种阅片方式所用的时间。结果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在不同制片方式、不同胞质染色及不同仪器扫描下预测宫颈上皮内病变的灵敏度为92.90%,其他病变(包括>45岁妇女子宫内膜细胞及感染性病变)灵敏度为83.55%,阴性样本特异度为87.02%;而细胞病理医师运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分别为99.34%,97.79%及99.10%,且比人工镜下阅片节省约6倍的阅片时间。结论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TBS报告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度及强泛化性等优势,细胞病理医师运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阅片能显著提高阅片的准确率和工作效率。 朱孝辉 李晓鸣 张文丽 廖敏敏 李瑜 王斐斐 尚滨 彭铃淦 苏永健 游则君 施建源 钟文龙 梁新荣 梁长江 梁莉 廖雯婷 丁彦青关键词:人工智能 子宫颈 细胞 结直肠癌转移相关分子标志物的鉴定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丁彦青 赵亮 梁莉 李建明 廖雯婷 王爽 李祖国 周军 邓永键 王晓燕 结直肠癌转移的早期诊断及靶向治疗是当今世界的医疗难题,该成果从基因表达差异(mRNA)及蛋白表达差异层面筛选、研究并临床验证结直肠癌转移分子标签,将有望为结直肠癌转移早期预警、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新靶标。该研究目...关键词:关键词:结直肠癌 肿瘤诊断 肿瘤治疗 miR-30b对结直肠癌细胞转移潜能的影响 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明确miR-30b对结直肠癌细胞侵袭和迁移潜能的影响。方法:RT-qPCR检测20对配对结直肠癌组织标本中miR-30b的表达;Transwell和划痕实验检测过表达和抑制miR-30b后结直肠癌细胞侵袭和迁移潜能的改变;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miR-30b的作用靶点;Western Blot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过表达和抑制miR-30b后靶点Snail和EMT(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标志物的表达情况。结果:癌组织中miR-30b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肠黏膜组织;Transwell及划痕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miR-30b后结直肠癌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降低,抑制miR-30b后侵袭迁移能力增强;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显示miR-30b能够作用于Snail 3'-UTR,双荧光素酶检测结果进一步证实miR-30b能够作用于Snail 3'-UTR;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过表达miR-30b后Snail的表达下降,EMT标志物Vimentin表达下降和E-cadherin表达升高,而抑制miR-30b后结果相反。结论:miR-30b在结直肠癌中表达水平下降,并通过靶向Snail调节结直肠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 吴萍 冶亚平 丁彦青 廖雯婷关键词:结直肠癌 迁移 miRNA-143靶向MACC1抑制宫颈癌细胞侵袭 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mi RNA-143对宫颈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脂质体转染法瞬时转染mi RNA-143过表达和干扰质粒,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mi RNA-143过表达和抑制后宫颈癌细胞侵袭能力的改变,生物信息学预测mi RNA-143的作用靶点。mi RNA-143过表达和抑制后Western blot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其靶点MACC1表达,RT-q PCR检测20例患者宫颈癌和癌旁正常组织标本中mi RNA-143和MACC1 m RNA的表达,分析20例患者宫颈癌组织中mi RNA-143和MACC1 m RNA表达的相关性。结果:Transwell迁移实验显示mi RNA-143过表达的宫颈癌细胞的侵袭能力降低,抑制mi RNA-143后侵袭能力增强。生物信息学预测显示mi RNA-143作用于MACC1的3'-UTR,Western blot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结果进一步证实mi RNA-143作用于MACC1的3'-UTR。RT-q PCR显示mi RNA-143过表达的MACC1 m RNA表达下降,而抑制mi RNA-143后MACC1 m RNA表达上升。抑制mi RNA-143表达的宫颈癌细胞中MACC1被干扰后,宫颈癌细胞的侵袭能力显著被抑制。宫颈癌组织中mi RNA-143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宫颈上皮组织,MACC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宫颈上皮组织,20例患者的宫颈癌组织中mi RNA-143与MACC1 m RNA表达呈负相关。结论:mi RNA-143在宫颈癌中表达水平下降,并可能通过靶向MACC1调节宫颈癌细胞的侵袭能力。 许常娟 邓丹玲 丁彦青 廖雯婷关键词:宫颈癌 MACC1 EB病毒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英文) 被引量:4 2006年 背景与目的:研究表明,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除与鼻咽癌密切相关外,可能与其它癌症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EBV与中国人结直肠癌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方法从90例原发性结直肠癌标本及25例配对的癌旁标本检测EBVLMP1(latentmembraneprotein1)基因的第3外显子及BamHⅠW片段的部分序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BNA1(EBVnuclearantigen1)和LMP1的表达,采用原位杂交检测EBERs(EBV-encodedRNAs)的表达。结果:在90例原发性结直肠癌标本中,EBV基因阳性率为27.7%(LMP1外显子3)和32.2%(W片段),而25例癌旁组织中只有1例(4.0%)EBV基因阳性,癌组织和癌旁组织EBV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01)。29例W片段阳性的大肠癌标本中,有23例(79.3%)EBNA1表达阳性,只有1例(3.4%)EBERs阳性,阳性细胞主要为癌细胞,阳性信号集中在核内;而在8例W片段阴性的标本中,未检测到EBNA1的表达,也未检测到EBERs;以上标本中均未检测到LMP1的表达。结论:EBV与部分中国人结直肠癌相关。 宋立兵 张星 张昌卿 张颖 潘志忠 廖雯婷 李满枝 曾木圣关键词:EB病毒 结直肠肿瘤 中国人 EBNA1 LMP1 PHLPP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PHLPP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检测10例结直肠癌组织石蜡标本中PHLPP1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同时运用western blot实验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检测10对新鲜结直肠癌组织及配对的癌旁组织中PHLPP1蛋白和mRNA的表达情况;另外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检测52例新鲜结直肠癌组织中PHLPP1 mRN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PHLPP1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western blot实验、免疫组织化学实验及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的结果显示PHLPP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配对的癌旁组织,并且PHLPP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mRNA的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的分化程度、Ducks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相关等临床病理参数之间呈负相关(P<0.05)。结论结直肠癌组织中PHLPP1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并且其表达水平与分化程度、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等临床病理参数之间呈负相关,PHLPP1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的过程中可能发挥类似抑癌基因的作用。 何柳青 李婷婷 王姝阳 丁彦青 廖雯婷关键词:结直肠癌 抑癌基因 EB病毒的BARF1基因在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和肿瘤形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EBV-BARF1基因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生长特性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构建真核重组表达载体pcDNA3-BARF1,转染人支气管上皮细胞(HBEC),检测BARF1基因的表达,观察细胞生长状况、生长速度,在软琼脂中集落形成能力及对裸鼠的致瘤能力。结果EBV-BARF1基因转染细胞生长旺盛,失去接触抑制能力,生长速度增快,在软琼脂中形成多个集落,并在裸鼠体内成瘤。结论EBV的早期基因BARF1能明显地改变上皮细胞的生物学行为,使细胞发生恶性转化、获得肿瘤细胞的生长特性,该基因不仅与上皮细胞的早期永生化有关,在细胞的恶性转化及肿瘤形成过程中亦可能起重要的作用。 宋立兵 李隽 曾木圣 张玲 廖雯婷 李满枝 郑美莲 汪慧民关键词:B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