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琳琳

作品数:3 被引量:71H指数:3
供职机构:沈阳农业大学水利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留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地膜
  • 2篇玉米
  • 2篇种植密度
  • 1篇地温
  • 1篇雨养
  • 1篇雨养农业
  • 1篇通径
  • 1篇通径分析
  • 1篇情景
  • 1篇情景模拟
  • 1篇作物
  • 1篇作物模型
  • 1篇灌溉
  • 1篇灌溉策略
  • 1篇耗水
  • 1篇耗水特性
  • 1篇黑色地膜
  • 1篇干物质
  • 1篇干物质积累
  • 1篇春玉

机构

  • 3篇沈阳农业大学

作者

  • 3篇孙仕军
  • 3篇陈志君
  • 3篇张琳琳
  • 2篇姜浩
  • 1篇迟道才
  • 1篇张旭东

传媒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不同颜色地膜与种植密度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44
2018年
为了探讨东北雨养区不同颜色地膜覆盖与种植密度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机制,以良玉99为试验材料,设置3种覆盖处理(裸地、无色透明地膜和黑色地膜覆盖)和5个种植密度(60000、67500、75000、82500和90000株·hm^(-2))完全组合的田间小区试验,对春玉米水热效应、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性状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黑膜覆盖明显提高拔节后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和生物量,其生物量较其他处理增加3.2%~8.2%;成熟期生物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以82500株·hm^2最大,较其他密度处理增加5.2%~28.3%.无色透明地膜覆盖处理的前期平均土壤温度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0.4~2.7℃,加快了生育进程,提高了玉米茎叶干物质转运量(T)、转运率(TE)和对籽粒产量贡献率(TC);叶和茎+叶干物质的T、TE和TC均以60000株·hm^(-2)密度处理最大,而茎干物质转运效果以75000株·hm^(-2)最优.在抽穗期,黑膜处理的耗水量和日耗水强度最大,分别较其他处理增加10.6%~14.9%和10.6%~24.5%;耗水量和日耗水强度均以90000株·hm^(-2)密度处理最大,较其他处理分别高6.8%~15.7%和7.0%~20.0%.黑膜和82500株·hm^(-2)密度处理组合明显提高了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较其他处理增加了4.6%~40.9%,其产量较其他处理增加3.0%~39.7%.在抽穗期,玉米茎叶干物质量与玉米产量和产量构成要素的相关性最大;茎叶干物质量每减少1 kg·hm^(-2),群体产量下降约0.79 kg·hm^(-2);茎叶干物质量每降低10%,产量下降10%左右.在增加种植密度的基础上,采用黑色地膜覆盖可以增加春玉米干物质积累量、提高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张琳琳孙仕军陈志君姜浩张旭东迟道才
关键词:春玉米耗水特性
AquaCrop作物模型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16
2017年
Aqua Crop是FAO于2009年研发的一款新型作物模型,它以输入参数少、界面简单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中。论文基于Aqua Crop模型原理和特点,深入探讨了Aqua Crop模型国内外应用研究进展。当前,Aqua Crop模型在灌溉策略、气候变化下的情景模拟以及与其他模型联合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是,该模型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若干缺陷。一是模型在保守参数缺少验证的情况下,会使得模拟精度不稳定;二是由于土壤空间变异性的客观存在,模型在由点位向面上扩展时应用效果不佳;三是当前对雨养区作物生长模拟研究还很少,且其非保守参数难以准确确定;四是目前该模型生理、养分和水养互作模块尚不够完善,未考虑作物病虫害和品种遗传差异,当作物生长遭受水分、盐分或温度等严重胁迫时会导致模拟精度下降。今后在模型应用时,可利用多年数据对保守参数进行校正,将区域同一站点多年数据和多站点相关数据相结合调试模型非保守参数;其次,应加强雨养地区模拟研究,从而扩大模型应用范围。开发者应进一步完善Aqua Crop模型子模块,为提高模拟精度和拓宽应用范围提供支撑。
孙仕军张琳琳陈志君孙娟
关键词:灌溉策略情景模拟作物模型
东北雨养区黑色地膜和种植密度对玉米田间地温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4
2017年
在不同颜色地膜覆盖和种植密度条件下地温和作物产量将发生改变,为了研究其变化规律,2016年在沈阳农业大学水利学院试验场开展了玉米覆膜种植田间试验,设置了3种种植方式(裸地、透明地膜和黑色地膜覆盖)和3个种植密度(60000、75000和90000株·hm^(-2))的田间试验,对玉米田间地温和产量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田间0~25 cm深度平均地温的日变化呈现正态分布规律,总体上,透明地膜地温高于黑色地膜和裸地,低密度处理地温高于高密度处理;裸地种植条件下,玉米产量随密度的提高先增加后减小,覆膜处理下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黑膜处理下的玉米产量高于透明地膜和裸地,黑膜覆盖处理、密度为90000株·hm^(-2)的组合产量达到最大,为14264.6kg·hm^(-2);产量与抽穗期的地温相关性最大,且表现为负相关关系。本文研究结果对提高东北雨养区玉米产量具有指导意义。
陈志君张琳琳姜浩孙仕军
关键词:地温通径分析雨养农业玉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