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君 作品数:13 被引量:161 H指数:9 供职机构: 沈阳农业大学水利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辽宁省教育厅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水利工程 更多>>
基于氮收支平衡的河套灌区春小麦农田灌溉和施氮策略 被引量:7 2022年 针对中国黄河中上游河套灌区不合理灌溉和施肥造成的土壤氮素流失严重及氮收支不平衡等问题,该研究于2019-2021年开展田间试验,探讨不同灌溉和施肥策略对土壤氮损失、作物氮吸收及氮收支的影响。试验设置了3个灌溉水平(高水I1:450 mm,中水I2:315 mm,低水I3:180 mm)和2个施氮水平(高氮N1:340 kg/hm^(2),低氮N3:170 kg/hm^(2)),此外,2020和2021年在中等灌溉水平I2下补充了中等施氮水平(250 kg/hm^(2),N2),对不同处理的土壤氮损失、作物氮吸收及氮收支等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肥料氮是农田氮输入的主要来源,其次是灌溉水、大气沉降和非豆科作物固定。作物吸氮占土壤氮输出的比例最大,其次是NO3~--N淋失、NH3挥发和N2O排放。对于氮输入而言,其值随着灌水量和施氮量的减少而降低。对于土壤氮输出而言,减少灌水量和施氮量可显著降低土壤总氮损失量,但过低的灌水量和施氮量将导致小麦吸氮量的降低。传统的N1施氮处理可导致土壤氮素盈余,而施氮量降低50%的N3处理则导致土壤氮素大量亏缺。对照处理(I1N1)的土壤氮损失量最高,该处理氮损失占土壤氮输出的比例高达25%~35%,其中NO3~--N淋失和NH3挥发占总氮损失的95%以上。与对照处理相比,I2N2处理可减少21%~29%的氮损失,且作物吸氮几乎未受到影响。同时,该处理土壤氮素处于轻度亏缺状态,其亏缺量为28~50 kg/hm^(2),占总施氮量的11%~20%。若在收获后将4~8 t/hm^(2)的小麦秸秆还田,则可保持麦田土壤的氮收支平衡。因此,通过改善灌溉和施肥策略并配合适当的秸秆还田可以有效缓解河套灌区春小麦农田的氮损失且实现土壤氮平衡,该研究可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春小麦农田可持续生产和氮污染物减排提供科学依据。 李越 李根东 陈志君 陈志君 黄冠华关键词:温室气体 水肥管理 膜下滴灌土壤水盐与玉米产量对节水控盐灌溉模式响应的模拟 被引量:9 2022年 土壤盐渍化是干旱灌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膜下滴灌加适宜的节水控盐灌溉制度可有效控制根区土壤盐分,并提升作物产量。该研究以河套灌区玉米膜下滴灌田间试验为基础,应用农业水文模型(Agro-Hydrological&Chemical and Crop systems simulator,AHC)模拟分析了膜下滴灌农田土壤盐分胁迫和玉米产量对不同灌溉制度的响应,以期获得不同程度盐渍化土壤膜下滴灌玉米适宜的节水控盐灌溉制度。结果表明,土壤盐渍化、灌水下限及淋盐灌溉显著影响玉米灌溉制度和玉米耗水、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轻度和中度盐渍化土壤玉米膜下滴灌适宜的节水-控盐-增产灌水下限分别为–25和–15 kPa,次灌水量为对应灌水下限无淋盐处理的灌水量与淋盐水量之和。轻度盐渍化土壤灌水下限为–25 kPa时,与不淋盐处理相比,淋盐处理盐分胁迫系数平均值可提高12.4%,产量可提高16.9%;中度盐渍化土壤灌水下限为–15 kPa时,与不淋盐处理相比,淋盐处理盐分胁迫系数平均值可提高31.1%,产量可提高25.2%。研究结果为河套灌区及类似干旱灌区玉米农田土壤水盐调控与灌溉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张雪晨 李越 陈志君 陈志君 徐旭 黄冠华关键词:土壤 淋洗 膜下滴灌 作物生长 数学模拟 AquaCrop作物模型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2017年 Aqua Crop是FAO于2009年研发的一款新型作物模型,它以输入参数少、界面简单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中。论文基于Aqua Crop模型原理和特点,深入探讨了Aqua Crop模型国内外应用研究进展。当前,Aqua Crop模型在灌溉策略、气候变化下的情景模拟以及与其他模型联合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是,该模型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若干缺陷。一是模型在保守参数缺少验证的情况下,会使得模拟精度不稳定;二是由于土壤空间变异性的客观存在,模型在由点位向面上扩展时应用效果不佳;三是当前对雨养区作物生长模拟研究还很少,且其非保守参数难以准确确定;四是目前该模型生理、养分和水养互作模块尚不够完善,未考虑作物病虫害和品种遗传差异,当作物生长遭受水分、盐分或温度等严重胁迫时会导致模拟精度下降。今后在模型应用时,可利用多年数据对保守参数进行校正,将区域同一站点多年数据和多站点相关数据相结合调试模型非保守参数;其次,应加强雨养地区模拟研究,从而扩大模型应用范围。开发者应进一步完善Aqua Crop模型子模块,为提高模拟精度和拓宽应用范围提供支撑。 孙仕军 张琳琳 陈志君 孙娟关键词:灌溉策略 情景模拟 作物模型 东北雨养区黑色地膜和种植密度对玉米田间地温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2017年 在不同颜色地膜覆盖和种植密度条件下地温和作物产量将发生改变,为了研究其变化规律,2016年在沈阳农业大学水利学院试验场开展了玉米覆膜种植田间试验,设置了3种种植方式(裸地、透明地膜和黑色地膜覆盖)和3个种植密度(60000、75000和90000株·hm^(-2))的田间试验,对玉米田间地温和产量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田间0~25 cm深度平均地温的日变化呈现正态分布规律,总体上,透明地膜地温高于黑色地膜和裸地,低密度处理地温高于高密度处理;裸地种植条件下,玉米产量随密度的提高先增加后减小,覆膜处理下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黑膜处理下的玉米产量高于透明地膜和裸地,黑膜覆盖处理、密度为90000株·hm^(-2)的组合产量达到最大,为14264.6kg·hm^(-2);产量与抽穗期的地温相关性最大,且表现为负相关关系。本文研究结果对提高东北雨养区玉米产量具有指导意义。 陈志君 张琳琳 姜浩 孙仕军关键词:地温 通径分析 雨养农业 玉米 不同颜色地膜覆盖下春玉米主要生长性状对耕层积温的响应 被引量:13 2019年 为了探讨东北雨养区不同颜色地膜覆盖下春玉米主要生长性状和产量对耕层积温的响应规律,设置了无色透明膜(M1)、黑膜(M2)和露地对照(M0)田间试验。根据2016和2017两年数据,应用Slogistic方程拟合了不同颜色地膜覆盖下玉米株高、成熟期之前叶面积指数以及干物质累积随耕层积温变化动态,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探讨了玉米干物质累积的Slogistic曲线特征量与产量关系。研究表明:1)玉米株高渐增期的平均生长速率大小表现为M2>M1>M0,在快增期表现为M2>M0>M1,缓增期表现为M0>M2>M1;2)玉米叶面积指数渐增期和缓增期平均增长速率表现与株高一致,快增期则表现为M2>M1>M0,黑膜处理下叶面积指数和最大增加速率最高,无色透明膜处理次之;3)黑膜处理显著增加了快增期干物质累积持续时间,并且较无色透明地膜和露地处理率先进入干物质累积快增期,这有助于提高玉米产量;4)干物质累积最大速率、干物质累积曲线拐点等特征量与产量密切相关,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研究认为,地膜覆盖对玉米生长渐增期影响较大,其中无色透明膜加速玉米衰老;黑膜处理下干物质累积最大,产量最高,玉米生长更稳定。对玉米生长性状和产量的研究,可用于玉米生产管理决策中作物生长路线的设计,能够为提高玉米生产管理水平提供决策依据。 孙仕军 姜浩 陈志君 朱振闯 张旭东 迟道才关键词:地膜覆盖 雨养农业 春玉米 Stacking集成模型模拟膜下滴灌玉米逐日蒸散量和作物系数 被引量:11 2021年 为准确模拟膜下滴灌玉米逐日蒸散量和作物系数,该研究以4个经典机器学习模型: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BP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和Adaboost集成学习模型(Adaboost,ADA)为基础,基于Stacking算法建立了集成学习模型(Linear Stacking Model,LSM)对膜下滴灌玉米逐日蒸散量和作物系数进行模拟。并将LSM的模拟精度与RF、SVM、BP和ADA模型的模拟精度相比较,结果表明:1)RF、SVM、BP和ADA模型模拟膜下滴灌玉米的逐日蒸散量和作物系数时的相对均方根误差均大于0.2;2)相比RF、SVM、BP和ADA模型,LSM模型提高了玉米逐日蒸散量和作物系数模拟精度。LSM模拟的膜下滴灌玉米的作物系数相比于FAO推荐值更接近实测值;3)日序数、平均温度、株高、叶面积指数和短波辐射5个特征对玉米膜下滴灌玉米日蒸散量和作物系数影响最高,基于这5个特征建立的LSM模型模拟膜下滴灌玉米的蒸散量和作物系数的R2分别为0.9和0.89,相对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23和0.16。因此,建议在该研究区使用日序数、平均温度、株高、叶面积指数和短波辐射5个特征参数建立LSM模型模拟膜下滴灌玉米蒸散量和作物系数。该研究可为高效节水条件下作物蒸散量和作物系数的精准模拟和合理制定灌溉制度提供参考。 陈志君 朱振闯 孙仕军 王秋瑶 苏通宇 付玉娟关键词:蒸散 膜下滴灌 作物系数 种植密度对玉米耗水和产量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020年 为明确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耗水和产量的影响,梳理和总结了近些年学界对玉米密植增产研究的主要结果,分析了种植密度对玉米耗水量的影响,归纳了现代玉米高密度种植的相关研究成果。研究表明,总体而言玉米高密种植减少了土壤蒸发,增加了植株蒸腾,但对于提高玉米种植密度是否增加了玉米耗水量,学界仍存在不同意见;玉米密植在提高群体产量同时,也增加了由于高密度导致产量降低的风险。为应对高密度种植下玉米产量的不稳定性,现代学者开始将种植密度与其他农艺措施结合。与此同时,现代研究从传统的特定环境下田间试验研究转向使用作物模型模拟不同环境下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旨在根据特定环境选择最适宜种植密度,在提高种植密度的同时,提高玉米单株产量,实现玉米的高产稳产。综上,将玉米密植种植与其他增产措施相结合和借助作物模型研究不同环境下玉米的最优种植密度是构建未来玉米增产稳产技术模式的重要研究方向。 李咚祎 陈志君 徐鹏云 李梦丽 朱振闯 孙仕军关键词:玉米 种植密度 耗水量 高产稳产 不同颜色地膜与种植密度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9 2018年 为了探讨东北雨养区不同颜色地膜覆盖与种植密度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机制,以良玉99为试验材料,设置3种覆盖处理(裸地、无色透明地膜和黑色地膜覆盖)和5个种植密度(60000、67500、75000、82500和90000株·hm^(-2))完全组合的田间小区试验,对春玉米水热效应、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性状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黑膜覆盖明显提高拔节后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和生物量,其生物量较其他处理增加3.2%~8.2%;成熟期生物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以82500株·hm^2最大,较其他密度处理增加5.2%~28.3%.无色透明地膜覆盖处理的前期平均土壤温度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0.4~2.7℃,加快了生育进程,提高了玉米茎叶干物质转运量(T)、转运率(TE)和对籽粒产量贡献率(TC);叶和茎+叶干物质的T、TE和TC均以60000株·hm^(-2)密度处理最大,而茎干物质转运效果以75000株·hm^(-2)最优.在抽穗期,黑膜处理的耗水量和日耗水强度最大,分别较其他处理增加10.6%~14.9%和10.6%~24.5%;耗水量和日耗水强度均以90000株·hm^(-2)密度处理最大,较其他处理分别高6.8%~15.7%和7.0%~20.0%.黑膜和82500株·hm^(-2)密度处理组合明显提高了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较其他处理增加了4.6%~40.9%,其产量较其他处理增加3.0%~39.7%.在抽穗期,玉米茎叶干物质量与玉米产量和产量构成要素的相关性最大;茎叶干物质量每减少1 kg·hm^(-2),群体产量下降约0.79 kg·hm^(-2);茎叶干物质量每降低10%,产量下降10%左右.在增加种植密度的基础上,采用黑色地膜覆盖可以增加春玉米干物质积累量、提高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张琳琳 孙仕军 陈志君 姜浩 张旭东 迟道才关键词:春玉米 耗水特性 氧化生物双降解地膜覆盖对玉米田间水热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2017年 以东北地区覆膜玉米为试验对象,设置了氧化生物双降解地膜(M1)、普通地膜(M2)及裸地(CK)3种处理的田间试验,研究了氧化生物双降解地膜覆盖对玉米田间土壤温度、贮水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苗期和拔节期,氧化生物双降解地膜覆盖距地表5、10、15、20和25 cm深度处的土壤温度均明显高于普通地膜和裸地,在抽雄―成熟期,各处理间土壤温度没有明显差异。玉米全生育期内,M1处理土壤贮水量明显高于M2处理,2个处理在整个生育期内变化趋势一致,田间0~6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表现为M1处理>M2处理>CK。此外,M1处理下玉米出苗率为99.5%,比M2处理和CK分别高8.5%和16.2%;氧化生物双降解地膜覆盖处理下玉米产量最高,比M2处理和CK分别高出6.8%和35.2%。研究成果可为今后氧化生物双降解地膜替代普通地膜及其推广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刘蕊 孙仕军 张旺旺 陈志君 张旭东 朱昆仑关键词:土壤温度 土壤水分 玉米产量 雨养农业 东北雨养区覆膜和种植密度对玉米田间土壤水分和根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3 2017年 为探讨东北雨养区玉米生长状况和田间水分对种植密度和地膜覆盖的响应,2015年在沈阳农业大学水利学院试验场设置了低(67 500株/hm^2)、中(82 500株/hm^2)、高(97 500株/hm^2)3个种植密度水平和覆膜、裸地2种方式的玉米田间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了土壤水分、玉米根系及其产量变化。结果表明:(1)在0—20cm土层中,整个生育期内,覆膜对于低密度处理的土壤田间含水率影响显著(p<0.05),生育前期、中期和末期覆膜比裸地田间含水率分别提高了9.80%,15.93%,12.77%;在20—40cm土层中,生育前期,中密度覆膜种植的玉米田间含水率比裸地高13.83%(p<0.05);在40—60cm土层中,覆膜对中密度玉米土壤含水率影响显著(p<0.05),生育前期、中期、后期覆膜比裸地处理的土壤含水率分别提高了15.47%,4.11%,8.96%。(2)种植密度对玉米根系的根长、总投影面积、总根体积和根系表面积均有显著影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四者均呈减小趋势;在种植密度相同时,覆膜相比裸地提高了玉米根系的根长、总投影面积、根系总体积和根系表面积;中密度时,覆膜对玉米根系的4项指标提高最为显著(p<0.05),分别比裸地提高了44%,38%,38%,33%。(3)玉米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当密度为67 500株/hm^2时,玉米产量和百粒重均最大,百粒重为36.83g,产量为12 573.69kg/hm^2。结果说明:在水肥条件相同情况下,玉米种植存在一个最优密度,在最优密度内,玉米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超过了最优密度产量呈现减少趋势。研究结果对东北雨养区种植密度和覆盖方式的优化组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提高雨水利用效率和玉米产量也具有参考意义。 陈志君 孙仕军 张旭东 刘蕊 迟道才关键词:种植密度 覆膜 土壤水分 玉米产量 根系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