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宇 作品数:25 被引量:135 H指数:6 供职机构: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环境科学与工程 医药卫生 建筑科学 更多>>
东亚沙尘气候效应对地面温度日较差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 2022年 地面温度日较差(DTR)作为重要天气和气候指标,反映昼夜温差极值,比平均气温对地表辐射收支的变化更敏感,对环境变化和气候异常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沙尘气溶胶的气候效应是影响岩石圈-大气-海洋系统的重要因子,但目前的研究较少涉及沙尘气溶胶对DTR的影响机制。基于WRF-Chem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coupled with Chemistry)揭示2002—2005年沙尘气溶胶气候效应对东亚地面温度日较差的影响。结果表明:WRF-Chem模式可以很好体现东亚气象场和沙尘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特征。沙尘气候效应导致东亚大陆大部分地区DTR减小,沙尘直接辐射效应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在白天,沙尘直接辐射强迫加热大气、冷却地表,减小地面总净辐射而降低日最高温度,导致DTR减小。在中国青藏高原和东北部地区,沙尘气溶胶间接效应占主导地位,导致青藏高原地区积雪覆盖减少,东北地区云水含量减小,间接导致DTR增大。 陈思宇 贯雅雯 赵丹 娄高僮 陈渔沙尘天气识别和预报方法研究综述 被引量:1 2024年 沙尘天气是极端天气现象,会使空气浑浊、能见度骤降,给人类社会各个方面带来恶劣影响;沙尘气溶胶还通过改变大气辐射收支及云微物理特性对天气气候产生重要影响。围绕沙尘天气的相关研究一直是灾害天气预报领域中重要的研究方向,准确识别和预报沙尘天气在生态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等方面均具重要意义。回顾了近年来关于沙尘天气识别与预报方法相关的研究成果,对重要的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同时分析比较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最后,对沙尘天气识别与预报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陈思宇 杜世康 毕鸿儒 赵丹 张越 陈渔 娄高僮 陈俊言关键词:沙尘天气 数值模拟 气溶胶对我国中东部地区秋季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23 2012年 通过分析近50年来中国中东部地区降水资料发现,秋季降水与其他季节相比有明显减少趋势(每10年下降约54.3 mm),尤其自1980年代以来呈直线下降趋势(每10年降水减少5.6%)。从降水形成三个基本条件(水汽输送条件、稳定度条件、云微物理条件)出发,探究秋季降水减小的原因。结果表明,大气稳定度(对流抑制能(convective inhibition,CIN)以28.67(J/kg)/(10年)的速率增加,对流有效位能(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CAPE)以12.81(J/kg)/(10年)的速率减小以及云微物理性质的变化(云滴有效粒子尺度减小)是导致秋季降水减少的直接原因,而这两个因素的变化与近20多年来气溶胶的大量增多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由空气污染造成的气溶胶浓度的增加可以作为导致中国中东部地区秋季降水减少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秋季天气系统较稳定,主要受到大尺度系统影响,动力作用影响大于热力作用,所以减少了复杂中小天气系统和热力作用对降水的影响,故而更加突显出气溶胶对秋季降水的影响。 陈思宇 黄建平 付强 葛觐铭 苏婧关键词:大气科学 气溶胶 秋季降水 奇异值分解 大气稳定度 塔克拉玛干沙尘春夏季经向传输差异及其原因探讨 塔克拉玛干沙漠(TD)是东亚地区主要沙尘源区之一,起沙量为东亚最高,由于其周围复杂的地形分布,导致沙尘难以传出.目前,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于 TD 沙尘的东向输送及其对下游地区的气候和环境效应.然而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 元天刚 陈思宇 黄建平关键词:沙尘气溶胶 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多暴露途径健康风险评估 2024年 土壤重金属(SHMs)污染因其高毒性、隐蔽性、持久性和生物累积性而受到广泛关注,因此,精准量化SHMs的人体输入途径及其危害风险对于保障人民生命健康至关重要。通过多样本实测和文献检索相结合,选取856篇参考文献和收集的563个实测样本,从全国尺度重构了多类别土壤混合的SHMs(Cu、Pb、Zn、Cd、Cr、As、Ni和Hg)含量融合数据集,基于本土化和精细化构建的土壤—膳食食物链富集模式,改进了健康风险评估模型,通过食物摄入、皮肤接触和吸入3种通道,肉类、蛋类、谷类、蔬菜、水果、鱼类6种精细食物链,精准量化了SHMs的非致癌和致癌健康风险,并对主要人体输入途径进行识别。结果表明:中国南方SHMs的平均含量通常高于北方,土壤中Zn的平均含量(84.35 mg·kg^(-1))比Hg(0.12 mg·kg^(-1))高702倍,Cd是中国土壤中最常见的污染物,约90%采样点的Cd含量超过了最新的风险筛查值;食物摄入是SHMs输入人体最多的途径,其次是皮肤接触,其中食物摄入对人体暴露的非致癌风险指数(HI)和致癌风险指数(CRI)的贡献分别达到了88%和86%;值得注意的是,除As在湖南有一定非致癌风险外,Cu、Pb、Zn、Cd、Cr、Ni和Hg的HI均不超过1,Cd、Cr、As和Ni的CRI介于10^(-4)至10^(-6)之间,对人体的致癌危害在可以接受范围内;研究的六条精细食物链中,肉类和谷类分别是造成SHMs污染人体膳食暴露最多的动物型和植物性食物链。总体而言,SHMs污染对人体造成的健康风险影响在可接受范围内。本研究将对制定精准的SHMs健康风险管理策略和保护环境有一定的价值。 陈科彤 陈思宇 陈思宇 何嘉琦 姜云超 姜云超 刘楚薇 陈渔 张润斌 罗源关键词:土壤 重金属 风险评估 基于MIROC6模式探讨1850-2014年全球不同类型人为气溶胶的时空分布及辐射强迫 被引量:2 2022年 利用海-气耦合全球气候模式MIROC6探讨1850-2014年人为气溶胶(AA)的时空分布及年际变化趋势,系统研究了近百年来AA辐射强迫对全球地表温度的影响.AA的大量排放导致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550 nm处AA光学厚度(A_(550))增加了50%,在欧洲中西部、印度和中国东南部,A_(550)增长趋势分别为0.38、1.13和1.05/10 a.硫酸盐气溶胶和黑碳气溶胶主要分布于印度及中国东南部等地2014年硫酸盐气溶胶柱浓度在印度及中国东南部增长至40.63和36.97 mg/m^(2),相比于1850年分别增长了39.47和32.32 mg/m^(2).AA辐射强迫使全球大部分地区地表辐射冷却.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大气层顶处的全球年平均AA辐射强迫为-0.82 W/m^(2);地表AA辐射强迫为-1.07 W/m^(2).AA辐射强迫导致全球地表温度降低0.05~0.12℃,部分抵消了由温室气体引起的增温效应. 毕鸿儒 张越 陈思宇 汪志远 赵丹 杨耀先关键词:气溶胶光学厚度 地表温度 利用太阳光度计反演大气柱水汽总量方法研究 被引量:5 2006年 应用天津大气边界层观测站的CE318型太阳光度计五个波段(440,670,870,936和1020nm)的太阳辐射观测资料,以及MODTRAN3.7辐射传输模式模拟的大气斜程水汽量与CE318太阳光度计936 nm通道水汽透过率的关系函数,研究了反演大气柱水汽总量的方法。结果表明:在大气处于相对不变的状态下,瞬态法和改进的Langley法在反演大气柱水汽总量时其结果的相关系数高于0.97;但在大气状态处于多变时,瞬态法优于改进的Langley法。 张文煜 高润祥 郭军 王彦 王音淇 肖霞 陈思宇关键词:太阳光度计 中国PM2.5质量浓度与传染病发病率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2020年 基于2004—2016年的全球地表PM2.5数据和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不含港澳台地区)的传染病年发病率数据,探究了PM2.5质量浓度与9种传染病(百日咳、猩红热、流脑、麻疹、肺结核、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流行性感冒)发病率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PM2.5质量浓度整体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EOF分析显示浓度变化有着北增南减、东增西减的趋势。同时,PM2.5浓度在北方的变化程度要远大于南方,在欠发达地区的变化程度要大于发达地区,但年际变化特征并不明显。选择了三类地区分析PM2.5和传染病发病率的关系,发现在华北和东北地区与PM2.5浓度显著相关的传染病类型高达5种,在所有传染病中,百日咳与PM2.5浓度的相关性最为显著。最后针对三类地区,通过线性拟合得到了部分传染病发病率与PM2.5浓度的关系式,指出PM2.5浓度每上升100μg∙m−3时,与PM2.5浓度显著正相关的传染病发病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 罗源 颉丽 陈思宇 臧洲 吴东佑关键词:PM2.5浓度 传染病发病率 2013-2014年我国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SO2质量浓度年代际变化 为了解我国大气污染物在不同季节的时空分布特征,统计并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21世纪10年代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监测资料。结果表明:2013年11月—2014年10月PM2.5和SO2全国平均质量浓度... 李景鑫 陈思宇 王式功 谢亭亭 张震 樊威伟关键词:环境地学 年代际变化 文献传递 东亚地区两次典型沙尘暴物理过程对比 2022年 利用多种观测和再分析资料,结合WRF-Chem模式对东亚地区2009-04-23和2010-04-24两次强沙尘暴天气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两次沙尘暴过程在起沙和传输机制上的差异.结果表明,WRFChem模式能够较好地再现两次沙尘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两次沙尘事件均起源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戈壁沙漠,但在起沙和传输机制上有明显不同:2009-04-23沙尘暴为典型的蒙古气旋型起沙,由强冷空气与蒙古气旋共同作用引起,强冷空气爆发产生的大风导致地面沙尘扬起,不稳定层结加强了沙尘气溶胶的垂直输送,冷空气推动蒙古气旋南下导致沙尘远距离传输到内蒙古、甘肃和宁夏等地;2010-04-24沙尘暴为冷锋型起沙,强低空急流和高空锋区共同导致此次沙尘暴起沙,斜压“槽”加强了斜压不稳定,较强的垂直运动加强沙尘起沙强度,伴随着“槽脊”的东移,沙尘暴传输至中国东部地区. 赵丹 陈思宇 陈渔关键词:动力机制 沙尘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