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谢亭亭

作品数:4 被引量:59H指数:3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2篇污染
  • 1篇沙尘
  • 1篇神经网
  • 1篇神经网络
  • 1篇时空分布特征
  • 1篇塔克拉玛干沙...
  • 1篇通量
  • 1篇年代际
  • 1篇年代际变化
  • 1篇暖季
  • 1篇起沙
  • 1篇网络
  • 1篇污染天气
  • 1篇污染物
  • 1篇向外长波辐射
  • 1篇经验正交分解
  • 1篇颗粒物
  • 1篇环境地学
  • 1篇戈壁
  • 1篇工神经网络

机构

  • 4篇兰州大学
  • 3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作者

  • 4篇谢亭亭
  • 4篇陈思宇
  • 3篇李景鑫
  • 3篇张震
  • 1篇王式功
  • 1篇黄建平
  • 1篇罗源
  • 1篇樊威伟
  • 1篇马骁骏
  • 1篇贾瑞

传媒

  • 2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中国科技论文

年份

  • 2篇2018
  • 2篇201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EOF和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相结合预测中国华北地区向外长波辐射通量被引量:1
2018年
利用搭载在Aqua卫星上的CERES产品,探讨了2005年6月-2009年6月华北地区向外长波辐射的时空变化特征.从经验正交分解结果来看,第一模态华北地区向外长波辐射变化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整个区域向外长波辐射有增大趋势.第二模态中呈现出南北反位相的空间分布特征,尤其在2005年6月、2006年6月、2009年6月表现得尤为显著.采用后向传播神经网络方法,利用华北地区历史时段向外长波辐射场经验正交分解展开的前6个主分量作为训练样本,预测北京地区2010年6月向外长波辐射日变化特征.研究表明:经验正交分解和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对预测向外长波辐射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尤其当训练样本中加入北京地区云量后,预测效果提高1/3.
陈思宇李景鑫谢亭亭王晨肖峙靖张震元天刚
关键词:经验正交分解神经网络
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戈壁沙尘起沙、传输和沉降的对比研究被引量:34
2017年
塔克拉玛干沙漠(Taklimakan Desert,TD)和戈壁沙漠(Gobi Desert,GD)是东亚两个最主要的沙尘源区,对区域甚至全球的能量收支、生态系统及水循环过程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利用WRF-Chem模式(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with Chemistry)对比研究了2007~2011年不同季节TD和GD地区的起沙、传输以及沉降情况,探讨了TD和GD地区对整个东亚地区沙尘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地形、海拔高度、热力条件以及环流条件的差异导致了两大沙源区在沙尘释放、抬升能力以及远距离输送等方面均有很大不同.GD地区地形平坦,海拔高度相对较高,上空位于南北两支急流汇合处,高空风速大,深厚的对流混合促使高空急流下沉支将更多的高空动量不断下传到对流层中层,导致GD地区中低层风力增大,有利于GD沙尘的垂直抬升.因此,在强西风急流的作用下,GD沙尘容易进行远距离输送,是东亚地区最主要的沙尘贡献区域.春、夏季节GD沙尘传输量分别约占起沙量的35%和31%.TD在东亚地区的起沙能力最强,春季起沙通量为70.54Tg a^(-1),占东亚地区起沙的42%.然而,TD地区身处盆地、三面环山,且近地面多以东风为主,沙漠上空风速较小,因此TD地区不利于沙尘传输,大量沙尘在扬起后又重新沉降到地表(总沉降量约为40gm^(-2)).只有当TD沙尘抬升到4km以上才能进入西风带开始远距离输送,对整个东亚地区沙尘的贡献相对较小,春、夏季节TD沙尘传输量分别约占起沙量的25%和23%.
陈思宇黄建平李景鑫贾瑞江南萱康丽泰马骁骏谢亭亭
关键词:起沙沉降
2013—2014年我国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SO_2质量浓度年代际变化被引量:18
2017年
为了解我国大气污染物在不同季节的时空分布特征,统计并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21世纪10年代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监测资料。结果表明:2013年11月—2014年10月PM2.5和SO_2全国平均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较明显,冬季浓度最高;同期各个季节我国北方城市PM2.5和SO_2平均质量浓度明显大于南方,冬季最显著,但1984年和1994年则表现为南方城市SO_2平均质量浓度高于北方城市。1984年、1994年、2014年这3年相比较,SO_2全国平均质量浓度逐年降低。工业排放、取暖季燃煤以及不同地区的局地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状况、能源结构、空气污染防治、气象条件的差异等是区域污染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
李景鑫陈思宇王式功谢亭亭张震樊威伟
关键词:环境地学年代际变化
2014年中国大陆地区冷、暖季大气颗粒物的分布特征被引量:6
2018年
利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2014年中国大陆地区114个站点的空气污染物质量浓度数据,系统探讨了中国大陆地区冷、暖季大气颗粒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差异.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大部分地区冷季的大气污染情况比暖季严重,冷季污染天数平均为76 d,约为暖季的2倍,其中北京、天津、石家庄和济南在冷季的严重污染天数分别是暖季的3.7、13.0、8.5和9.0倍.中国大陆地区大气颗粒物污染呈现明显的"冷高暖低"形势,w(PM_(2.5))/w(PM_(10))在冷季约为73%,是暖季的1.4倍,说明细颗粒物对冷季大气颗粒物污染的贡献非常重要.在颗粒物污染最严重的京津冀地区,w(PM_(2.5))的年平均值为100.3μg/m^3,冷季是暖季的1.5倍.与PM_(2.5)相比,沙尘事件的影响导致中国北方地区的w(PM_(10))相对较高.w(PM_(10))的冷、暖季差异相对较小,冷季w(PM_(10))约为暖季的1~2倍.除了人为排放影响外,气象条件是导致中国大陆地区大气颗粒物冷、暖季差异的重要因素.受热力、动力因素的影响,冷季的边界层高度相对较低、逆温强烈、地面风速小,气象条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垂直扩散,导致近地面颗粒物质量浓度相较暖季偏高.
陈思宇王晨谢亭亭张震肖峙靖张廷瀚罗源
关键词:颗粒物PM2.5PM10污染天气暖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