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萍
- 作品数:5 被引量:25H指数:4
- 供职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下瘀血汤抑制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被引量:9
- 2021年
- 目的探讨下瘀血汤是否通过抑制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发挥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方法24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下瘀血汤组,每组各8只。模型组和下瘀血汤小鼠腹腔注射10%CCl4,第4周开始下瘀血汤组小鼠给予0.4678 g/kg下瘀血汤灌胃。检测肝功能指标ALT、AST水平,观测肝脏组织病理形态学。免疫组化检测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及GDNF蛋白表达。GDNF(10 ng/ml)处理GFP-Col-HSC和人原代肝星状细胞(HSC),检测HSC活化。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模型组ALT和AST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下瘀血汤组ALT和AST水平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值均<0.01)。肝组织病理学显示,模型组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增生的胶原纤维形成纤维间隔,下瘀血汤组胶原纤维间隔较疏松及炎症细胞浸润减轻。免疫组化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α-SMA及GDNF阳性表达显著升高(P值均<0.01),均分布在纤维间隔,下瘀血汤组α-SMA与GDNF表达较模型组均显著降低(P值均<0.05)。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对照小鼠肝组织GDNF表达比较低,CCl4造模6周肝纤维化形成,GDNF表达上调10倍左右,下瘀血汤显著抑制模型小鼠GDNF蛋白表达(P值均<0.01);α-SMA和Ⅰ型胶原α1(Col1)表达在肝纤维化模型小鼠显著上调,下瘀血汤处理后α-SMA与Col1显著下降(P值均<0.01)。体外结果显示,GDNF可诱导HSC细胞α-SMA及Ⅰ型胶原α1蛋白表达显著上调,而下瘀血汤对此有显著抑制作用(P值均<0.01)。结论肝纤维化形成中GDNF表达显著上调,GDNF可诱导HSC活化,下瘀血汤可抑制GDNF从而抗肝纤维化。
- 张玮杨广越沈东晓马文婷陶乐吴柳严萍刘成
- 关键词:肝硬化下瘀血汤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 加味下瘀血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观察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观察加味下瘀血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5年9月本院肝炎门诊和病房诊治的CHB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恩替卡韦口服治疗,治疗组另给予加味下瘀血汤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9例,有效34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8.18%;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3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3.64%。经统计分析,两组疗效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乏力、胁痛胁胀、纳差中医证候评分明显下降,且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HA、LN、PCⅢ、AKP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患者血清CD4^+、CD8^+、CD4^+/CD8^+变化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IL-2、IL-10、IL-6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下瘀血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乏力、胁痛胁胀、纳差等中医证候,改善肝纤维化,调节细胞免疫。
- 陶乐张洁严萍陈蓓孙琳吴柳刘成薛冬英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肝纤维化细胞免疫
- Fibroscan的临床应用被引量:6
- 2016年
- 肝纤维化是各种病因导致肝损伤修复的结果,是各类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演变过程,可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等。早期肝纤维化具有可逆性,所以及早判断纤维化的有无及分期对整个疾病的发展和治疗极为重要。目前,肝活检是判断纤维化程度的的金标准,但因其有创性,取样误差,判读误差等不足,临床上亟需可以动态、重复、准确判断肝纤维化程度的无创检查方法。
- 袭渤人陈蓓严萍叶军
- 关键词:早期肝纤维化肝纤维化程度病理演变慢性肝病可逆性
- 上海市一区级医院老年患者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分子分型和耐药性分析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了解上海市普陀区老年患者分离的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UPEC)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和耐药特征。方法收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自泌尿道感染住院老年患者分离的72株 UPEC ,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 ),检测β‐内酰胺酶基因和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PMQR),检测 gyrA 和 parC 基因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基因突变,并进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均数比较采用 t 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 Fisher 确切概率法。结果UPEC 对环丙沙星、头孢噻肟、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的耐药率分别为76.4%、73.6%、65.3%,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仍保持高度敏感。72株 UPEC 中,55株(76.4%)为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阳性菌株,其中49株(68.1%)携带 blaCTX‐M 基因。在55株对环丙沙星耐药的菌株中,51株(92.7%)UPEC gyrA 和 parC 基因 QRDR 均有3~4个位点的错义突变,突变热点为 gyrA的83位、87位氨基酸和 parC 的80位、84位氨基酸。72株 UPEC 中最常见 ST 型为 ST131(18/72,25.0%)、ST1193(7/72,9.7%)、ST405(7/72,9.7%)、ST38(5/72,6.9%)和 ST648(3/72,4.2%)。ST131为导致社区获得性泌尿道感染的优势 ST 型。 ST131、ST405、ST38和 ST648表现出多重耐药特性,大多数为产 CTX‐M 型 ESBL 。结论本研究的社区老年患者携带的 UPEC 中存在以 ST131克隆为代表的多重耐药菌株流行,需要加强监测,预防其广泛流行。
- 李维正孙琳陈蓓严萍洪金玲张洁戴俊华陈嘉臻张文宏
- 关键词:老年患者多位点序列分型耐药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 下瘀血汤对酒精性肝病小鼠肝脏炎症和脂肪变性的改善作用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观察下瘀血汤对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小鼠肝脏炎症和脂肪变性的改善作用,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对照美他多辛组、对照下瘀血汤组、酒精组、酒精美他多辛组和酒精下瘀血汤组,每组各8只。对照组、对照美他多辛组和对照下瘀血汤组造模过程中全程给予液体对照饲料。酒精组、酒精美他多辛组和酒精下瘀血汤组采用4周慢性乙醇喂养加急性乙醇灌胃法造模,造模第3周第1 d起,对照下瘀血汤组和酒精下瘀血汤组小鼠以0.4678 g/kg下瘀血汤灌胃,对照美他多辛组和酒精美他多辛组小鼠以2.857 mg/kg美他多辛灌胃。其余组小鼠以等体积蒸馏水灌胃。第32 d酒精组、酒精美他多辛组和酒精下瘀血汤组小鼠以31.5%乙醇灌胃,对照组、对照美他多辛组、对照下瘀血汤组小鼠以45%糊精灌胃。9 h后处死小鼠,留取静脉血和肝脏。计算各组小鼠肝体比值,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血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及肝脏TG水平。采用HE染色和油红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形态学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中性粒细胞标志物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肝组织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 1,MCP1)mRNA的相对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α(carnitine palmitoyltransferase 1α,CPT-1α)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alpha,PPARα)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酒精组小鼠肝体比值[(4.78±0.48)%vs(3.71±0.36)%]、ALT [(44.71±25.37)U/L vs(20.41±7.11)U/L]、血清TG [(4.16±1.27)mmol/L vs(1.4
- 马文婷刘旭凌陶乐吴柳杨广越张玮沈东晓张洁薛冬英刘成严萍
- 关键词:下瘀血汤酒精性肝病炎症脂肪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