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晓军 作品数:28 被引量:106 H指数:6 供职机构: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各种因子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2 2010年 颈动脉支架术在治疗颈动脉狭窄中的作用已得到肯定,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如急性期脑梗死、脑出血及远期血管再狭窄等[1].近来研究认为,炎性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凝血因子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等与颈动脉疾病及脑卒中发生密切相关. 贾晓军 杨珩 王延江 张猛 朱洁 周华东关键词:颈动脉支架术 植入术后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急性期脑梗死 局麻下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的可行性研究 2010年 目的:探讨在清醒状态下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2007年2月到2008年1月,在局麻下应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2例,其中颈内动脉系狭窄7例,椎-基底动脉系狭窄5例。结果:本组12例均成功接受了血管内支架置入,术中患者清醒,配合良好,无不良反应。术后6个月复查DSA提示,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由原来的67.5%±9.5%下降至9.5%±2.8%(P〈0.01)。随访12~23个月,12例患者症状均改善,无卒中发生。结论:局麻下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可将重要并发症的危险性降到最低;颅内动脉痛觉神经并不敏感,完全可以承受介入支架置入操作。 陈阳 贾晓军 周华东关键词:颅内动脉狭窄 局部麻醉 血管成形术 养血清脑颗粒治疗老年性痴呆60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养血清脑颗粒对老年性痴呆患者认知能力的改善作用。方法收集老年性痴呆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治疗组采用养血清脑颗粒,对照组临床上不使用活血化瘀类等中成药,不使用安理申等防止痴呆药物,不服用养血清脑颗粒。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3、6个月后进行MMSE评分、ADL评分的测评。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认知能力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养血清脑颗粒对老年性痴呆患者认知能力有显著改善作用。 赵瑾 周华东 张涛 贾晓军 陈阳关键词:养血清脑颗粒 痴呆 高血压与中老年颈动脉狭窄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2011年 研究高血压与颈动脉狭窄间的关系,对于正确判断病情、阻止和延缓疾病进展及巩固提高术后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在1328例中老年患者全脑血管造影的基础上,本文对高血压与颈动脉狭窄(≥50%)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病例对照研究。 王艳芳 贾晓军关键词:高血压 中老年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血管路径及病变性质对介入手术的影响 被引量:6 2009年 周华东 贾晓军关键词: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介入手术 病变性质 颈动脉狭窄 神经系统功能 穿刺部位 老年性痴呆伴脑白质疏松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研究 2009年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又称为老年性痴呆)伴脑白质疏松症(LA)患者认知功能损害情况。方法收集AD患者51例,与51例无认知功能下降者对照研究,检测受试者血压、血糖、血脂、体重指数等指标,并收集其吸烟、受教育程度等信息,通过头颅MRI检查确定是否存在LA,对比分析AD伴发LA的危险因素。再进一步比较AD组伴LA和不伴LA患者认知功能下降情况。认知功能检测用简易智能量表(MMSE)。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D患者平均受教育程度更低,分别为4.7、6.2年(P<0.01);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比例更高,分别为62.7%、47.1%(P<0.01);而且更易发生LA,分别为47.1%、14.6%(P<0.01)。AD伴LA 24例,与不伴LA 27例患者比较,伴LA者患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颈动脉狭窄比例更高,而且认知功能下降程度更明显,MMSE分别为14.2、18.2分(P<0.01),以记忆力(2.7、4.4分)和语言行为(3.7、5.1分)功能下降为主。结论提示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和颈动脉狭窄是AD伴LA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LA的发生加重AD的认知功能损害。 陈阳 赵谨 贾晓军 黄丽华 周华东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 脑白质疏松症 老年患者颅内外动脉硬化及其与认知功能障碍关系探讨 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颅内外动脉硬化发生特点及其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老年患者2 115例进行现状调查,经螺旋CT脑血管成像、数字减影CT全脑血管造影检查颅内外动脉硬化,并进行一般临床资料收集和神经心理学测试。结果颅内外动脉硬化好发于颈内动脉颅外段(39.87%),其次为椎动脉(15.11%)。与无颅内外动脉硬化者比较颅内外动脉硬化者简易智能量表评分、词语流畅性测验、数字记忆广度测验、积木测验等均明显降低(P<0.01),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升高(P<0.05)。结论颅内外动脉硬化老年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比例增加。 杨珩 张涛 贾晓军 陈阳 许志强 周华东关键词:老年患者 动脉硬化 认知功能障碍 老年患者颅内外动脉硬化危险因素研究 2009年 目的研究老年患者颅内外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随机选择老年患者2115例进行现状调查,经螺旋CT脑血管成像、数字减影CT全脑血管造影诊断为颅内外动脉硬化。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年龄(OR-1.02,95%CI-1.12~1.66)、糖尿病(OR-1.02,95%CI-1.12~1.66)、高尿酸血症(OR-1.02,95%CI=1.12~1,66)、原发性高血压(OR-1.02,95%CI=1.12~1.66)、高血脂症(OR—1.02,95%CI=1.12~1.66)与颅内外动脉硬化密切相关。结论老年患者颅内外动脉硬化危险因素为年龄、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原发性高血压、高血脂症等。 杨珩 贾晓军 陈阳 许志强 周华东关键词:老年患者 动脉硬化 颅内外动脉纡曲狭窄特点与临床表现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研究颅内外动脉纡曲狭窄特点与临床表现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218例45~89岁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根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影像,将颅内外动脉形态分为动脉纡曲延长和狭窄,临床特点分为头痛头昏、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和脑梗死,危险因素包括高齿鬏原发性高血压及糖尿病等。应用Х^2检验,对动脉纡曲延长、狭窄分布及临床特点进行比较。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颅内外动脉狭窄纡曲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2218例造影显示动脉纡曲延长和狭窄1816例,动脉纡曲延长发生率为76.1%,动脉狭窄发生率为23.9%。颈内动脉系统“S”型纡曲和“0”型纡曲临床表现为脑梗死分别为40.0%和47.9%。椎一基底动脉系统“S”型纡曲和“0”型纡曲临床表现为TIA,分别为57.6%和25.0%。颈内动脉系统重度狭窄临床表现为TIA(45.3%)和脑梗死(35.8%)。椎一基底动脉系统中、重度狭窄临床表现为TIA,分别为48.6%和48.4%。年龄(OR=3.28,95% CI 2.16~4.75)、原发性高血压(OR=3.17,95% CI 2.12~4.69)、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OR=2.95,95%CI 2.02-4.31)和糖尿病(OR=2.82,95% CI 1.96~3.87)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纡曲密切相关。结论颅内外动脉纡曲类型及狭窄程度与临床表现之间有明显相关性,颅内外动脉纡曲狭窄的危险因素主要为年龄、原发性高血压、BMI和糖尿病等。 贾晓军 陈东万 杨珩 张猛 周华东关键词:病理性 老年患者颅内外动脉硬化与炎性因子关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颅内外动脉硬化发生特点及其与炎性因子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老年患者2 115例,经螺旋CT脑血管成像、数字减影CT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有无颅内外动脉硬化,进行临床资料收集和血清炎性因子测定。结果2 115例老年患者中颅内外动脉硬化311例(14.70%),无颅内外动脉硬化1 804例(85.30%)。无颅内外动脉硬化者与颅内外动脉硬化者比较血清白介素-6[(92.70±46.80)与(72.88±25.12)pg/mL]、肿瘤坏死因子[(36.27±24.11)与(33.96±14.78)g/L]及超敏C反应蛋白[(1.73±1.43)与(1.06±0.65)mg/L]检测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外动脉硬化的发生与炎性因子变化密切相关,通过炎性因子变化可以监测动脉硬化发生和转归过程。 符晓艳 贾晓军 陈阳 许志强 周华东关键词:老年患者 动脉硬化 炎性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