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兴 作品数:8 被引量:15 H指数:3 供职机构: 青海省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青海省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补体C3a受体在盲肠结扎穿孔致脓毒症大鼠认知障碍中的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补体C3a受体(C3aR)在盲肠结扎穿孔(CLP)致脓毒症大鼠认知障碍中的作用及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13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和脓毒症组(CLP组),每组的初始数量为66只动物,每个时间点设置22只动物。构建SD大鼠CLP动物模型,于术后1、15和30 d取血清和脑(海马和前额叶皮质),采用ELISA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IL-6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脑标本中Tau蛋白(Tau)、磷酸化Tau(p-Tau)和C3aR蛋白表达。将66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sham组、CLP组和C3aR拮抗剂(C3aRa)干预组。于CLP后第15、17和19天,C3aRa干预大鼠于CLP术后第30天接受抑制性回避测试和物体识别测试,并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海马中C3aR、离子钙接头蛋白分子1(Iba1)、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p-Tau表达。结果与sham组相比,CLP组大鼠血清及脑组织中TNFα、IL-1β和IL-6在CLP后30 d内先增加后减少。在CLP组海马组织和前额叶皮层中分别观察到术后30 d和术后1、15 d Tau磷酸化显著增强(P<0.05)。与sham组相比,CLP组术后15 d和30 d在大鼠海马和前额叶皮层中均观察到C3aR蛋白水平显著增加(P<0.05)。与CLP组相比,C3aRa干预后大鼠海马内源性C3aR含量明显降低(P<0.05),Iba1、GFAP和p-Tau免疫染色明显抑制(P<0.05)。C3aRa干预CLP大鼠可逆转认知功能损伤。结论C3aR在脓毒症诱导神经退行性过程中相关生物化学和行为学变化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在海马注射C3aRa能够改善由脓毒症引发的神经退化过程。 徐颖 刘斌 郑兴 何宗钊关键词:脓毒症 免疫印迹法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凝血功能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通过血栓弹力图(TEG)与常规凝血功能指标的对比分析,探讨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患者的凝血特点。方法:择期行胆囊切除术的男性患者78例,术前血红蛋白(HB)均大于120 g/L。根据2004年第六届国际高原医学和低氧生理学术大会制订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青海诊断标准,慢性缺氧导致机体红细胞过度增生,男性血红蛋白(HB)>210 g/L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组(20例),HB正常患者为对照组(58例)。两组患者术前均接受TEG、常规凝血功能及血小板计数(PLT)检测,比较TEG参数、常规凝血指标及PLT的差异。并对HAPC患者TEG参数与凝血常规指标、PLT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PLT、血细胞凝集块形成时间(K值)、血细胞凝集块形成速率(Angle角)、血凝块最大强度(MA)、凝血综合指数(CI)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APC患者K值与PLT呈负相关;Angle角、MA、CI与PLT呈正相关;TEG参数与常规凝血检测指标无相关性。结论:HAPC患者凝血因子、FIB、血小板数量及功能降低,处于相对低凝的状态;HAPC患者TEG与PLT有显著相关性,与常规凝血功能指标无相关性,TEG联合常规凝血功能检测能更全面、准确地反映机体凝血状态。 袁莉 郑兴 刘德生 王云关键词: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血栓弹力图 凝血功能 血小板计数 高原患者不同血红蛋白浓度与凝血功能的相关性 被引量:4 2020年 为适应高原低氧环境,机体一些基本生理指标会发生变化,其中对血液系统的影响最为明显,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增多,血红蛋白(Hb)浓度升高,以保证充足的氧含量。然而,红细胞过度增多会发展成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igh altitude polycythemia,HAPC)[1]。机体对高原低氧、低气压环境的适应不只是依赖红细胞的增多,HAPC患者处于高凝与继发纤溶功能亢进的动态平衡状态,其血液凝固与出血既包含生理性的适应过程,同时也存在从生理适应到病理改变的演变过程。随着红细胞数量的显著增多,血液黏滞度升高,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血液呈明显的高凝状态[2-6]。临床实践中发现,HAPC患者往往伴有凝血功能的异常,有明显的出血倾向,原因可能是全血黏度增加,广泛的微血栓形成使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消耗性减少,同时,继发纤溶系统功能亢进等机制引起凝血功能检测结果明显延长[7-8]。 袁莉 郑兴 刘德生 王云关键词:红细胞变形能力 微血栓形成 血红蛋白浓度 红细胞数量 凝血功能 血液凝固 早期应用乌司他丁对高原地区重型颅脑损伤治疗的研究 马四清 杨正平 许雪侠 高义秀 王皓 蒋冬梅 郑兴 刘晓琴 周建平 徐颖 辛娜 张晓君 谢明 桑林珊 通过该研究的实施,乌司他丁能够抑制高原地区重症颅脑损伤引起的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和IL-6释放,调节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之间的平衡,下调炎症反应;乌司他丁可以抑制MMP-9的活性,降低MMP-9的水平,降低了血...关键词:关键词:颅脑损伤治疗 乌司他丁 中枢神经系统 羟乙基淀粉注射液对颅脑手术患者颅内压及脑氧合的影响 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羟乙基淀粉注射液对颅脑手术患者颅内压及脑氧合的影响。方法将60例行颅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麻醉完成待血流动力学指标平稳后,试验组患者静脉滴注羟乙基淀粉注射液(4 ml/kg),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20%甘露醇(1 g/kg)。分别监测给药前及给药后30、60、120分钟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和脑脊液压(cerebrospinal fluid pressure,CSFP),计算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记录尿量。采集两组患者桡动脉及颈内静脉血行血气分析,记录给药前及给药后30、60、120分钟时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jugular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Sjv O2)、脑动静脉血氧含量差(Da-jv O2)及脑氧摄取率(cerebral extraction rate of oxygen,CERO2)。结果与给药前比较,两组患者给药后各时间点MAP、CPP均明显升高(P<0.05),CSFP明显降低(P<0.05)。给药后30分钟,试验组患者CSF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给药后60分钟,试验组患者MAP、CP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各时间点尿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给药后各时间点Sjv O2均明显增加(P<0.05),而Da-jv O2、CERO2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羟乙基淀粉注射液可明显降低颅脑手术患者颅内压,改善脑氧代谢。 孙斌 刘娟丽 郑兴关键词:羟乙基淀粉 颅内压 脑氧合 不同海拔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早期舌下微循环变化 2024年 目的观察不同海拔地区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舌下微循环的变化情况,为临床治疗高海拔地区脓毒性休克患者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3年3月在青海省人民医院和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高海拔地区(西宁)28例和低海拔地区(武汉)26例脓毒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基础资料、血细胞计数、炎症指标、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应用旁流暗视野成像(SDF)监测技术监测舌下微循环指标[总血管密度(TVD)、灌注血管密度(PVD)、灌注血管比例(PPV)、微血管流动指数(MFI)、异质性指数(HI)]。比较不同海拔地区患者舌下微循环的变化。结果两地区脓毒性休克患者基础资料、炎症指标及I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海拔地区脓毒性休克患者PT[19.65(16.80,31.50)s vs 14.60(12.92,18.65)s]、TT[20.45(18.78,23.18)s vs 15.65(13.82,19.55)s]较低海拔患者延长(P<0.05)。与低海拔患者相比,高海拔脓毒性休克患者TVD[17.37(13.61,19.65)mm/mm^(2) vs 14.18(13.10,16.07)mm/mm^(2)]、HI[1.60(0.55,3.00)vs 0.71(0.44,1.05)]显著增加(P<0.05);而PVD[3.29(1.83,11.24)mm/mm^(2) vs 12.66(9.39,14.87)mm/mm^(2)]、PPV[22.55%(10.28%,77.15%)vs 87.85%(72.02%,94.65%)]、MFI[0.87(0.63,1.95)vs 2.50(2.24,2.71)]显著降低(P<0.05)。结论高海拔地区脓毒性休克患者舌下微循环障碍较低海拔患者更为明显,其中PVD、PPV、MFI明显减少,HI更为突出。 何宗钊 王皓 郭利涛 马四清 项辉 郑兴关键词:脓毒性休克 海拔 血管密度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变化的观察 目的 观察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方法 选择86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其中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2例,脑外伤患者54例),观察其入院时凝血功能的改变,另选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各组血清PT、APTT、FIB、... 何宗钊 王皓 郑兴 孙斌高原重度颅脑损伤后MicroRNA表达谱的变化及临床意义的研究 马四清 吴世政 张强 许雪侠 文红玲 梁艳燕 崔冀芳 陈燕 李欣慧 蒋冬梅 孙斌 刘晓琴 刘娟丽 陈强 郑兴 该项目研究发现:miRNA可能通过动态差异性调节炎性反应、DNA凋亡损伤与修复通路的靶基因参与高原重症创伤的发病过程。在发病后124小时外周血有6个miRNA表达上升幅度明显,这些miRNA参与了炎症反应和DNA损伤及修...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