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爱祥
- 作品数:5 被引量:63H指数:3
- 供职机构: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 教师需要怎样的专业学习共同体?——基于教师教学满意度和教学效能感的调查被引量:34
- 2018年
- 专业学习共同体这一西方舶来概念引入我国教育领域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研究者多用以解释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研修活动。然而,我国教师教研活动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专业学习共同体在中国情境中呈现出何种特征,是否能够促进教师进一步发展,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对我国西部三省市的1 008名小学教师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我国教师在有效专业学习共同体各维度上表现较好。通过分析专业学习共同体五要素与教学满意度、教学效能感之间的关系发现,合作活动与关注学生学习对教学满意度和教学效能感均无显著正向影响,共享的目标、分享实践和反思对话特征则在不同程度上积极影响教学满意度和教学效能感。基于数据分析,文章就这一术语在中国文化情境的实践问题,以及如何促进我国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讨论。
- 郑鑫沈爱祥尹弘飚
- 关键词:专业学习共同体教学满意度教学效能感
- 学校资源对上海基础教育质量与公平的影响——基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09)数据的实证研究被引量:15
- 2014年
- 上海中学生在2009年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世界第一的成绩向全球展示了上海地区基础教育的高质量,也引起我们关注数据和结果对上海基础教育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启示。本研究构建包括个体、家庭、学校特征在内的计量模型,通过探究学生个体家庭背景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揭示上海基础教育公平状况,通过在模型中加入学校变量及家庭和学校变量的交互项,探究学校在实现基础教育质量与公平方面的作用。研究发现,上海基础教育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家庭结构差异和家庭移民状况差异,家庭经济社会文化地位决定学生能够获得的学校教育资源,进而间接影响学生成绩。学校教育资源质量对学生成绩无显著影响,但学校生师比、教师质量不仅影响学生成绩,还具有改善家庭移民状况和经济社会文化地位对学生成绩影响的作用。上海基础教育发展要努力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减少学生家庭背景引起的择校和教育分流以及关注学校无法解决的不公平问题和特殊学生群体。
- 侯玉娜沈爱祥
- 关键词:家庭背景学校资源上海基础教育PISA
- 拉祜族地区小学生学校生活质量调查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学校生活质量是学生个体基于其学校生活和学习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是对校园安全、健康与维护、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参与与民主等方面的主观情意感受的愉悦感指数。本研究集中探讨拉祜族地区小学生的学校生活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分层抽样,在拉祜族地区发放调查问卷,发现该地区小学生学校生活质量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不同性别、年级、学校地理位置及不同户口类型、是否择校、是否寄宿在学校生活质量各维度上均呈现出极其显著的差异;通过因素分析发现,同伴关系、师生关系是影响该地区小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 沈爱祥
- 关键词:小学生学校生活质量
- 区域学前教育过程性保教质量差异透视与影响因素探析——以重庆市W区为例被引量:1
- 2019年
-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面临着不均衡与不充分的状况,难以满足社会大众对保教质量多样化与优质性需求,质量性公平问题成为亟待破解的现实难题,而过程性质量是影响质量性公平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对重庆市W区学前教育过程性保教质量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调研,通过差异性分析发现其城区园、镇区园、村级园的过程性保教质量在园所保育事项操作标准化程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条件因素的可得性与易得性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在集中教学活动适宜性、游戏教学活动适宜性上并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总体处于低质均衡状态,幼儿教师因素是制约其适宜性的关键因素;在幼儿在园生活质量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差异主要体现幼儿在园安全、健康的保障与维护方面。
- 沈爱祥沈爱祥杨雄余琳杨晓萍
- 县域学前教育共生发展现状分析被引量:12
- 2020年
- 县域学前教育共生发展是以幼儿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公平与质量发展为核心主线,以异质园所间的共生关系及其交互过程为载体,以优质均衡为发展旨向的新型发展理念与路径。本研究基于共生理论构建了由共生园所、共生关系、共生界面、共生环境、共生效益等要素构成的县域学前教育共生发展模型,并对3个样本县913名幼儿园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各样本县域对其共生园所、共生环境、共生关系、共生界面等要素的协调整合程度均不理想,共生性要素“受抑”明显,致使其潜在的共生交互价值处于“钝感”状态,县域学前教育系统共生发展水平较低。与此同时,不同县域学前教育发展的共生环境、共生关系、共生界面及共生效益存在显著差异。县域教育管理部门应重视学前教育发展的共生性,积极践行共生发展理念,建立健全共生型治理机制,强化对共生过程的动态监护,优化共生界面,提高共生效能,实现域内异质园所的和合共生。
- 杨晓萍沈爱祥
- 关键词:教育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