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晓勇

作品数:55 被引量:403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0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领域

  • 45篇农业科学
  • 5篇生物学
  • 2篇经济管理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鲟鱼
  • 12篇养殖
  • 12篇施氏鲟
  • 9篇繁殖
  • 6篇杂交
  • 6篇达氏鳇
  • 5篇营养
  • 5篇杂交鲟
  • 5篇人工繁殖
  • 4篇鱼养殖
  • 4篇胚胎
  • 4篇胚胎发育
  • 4篇鲟鱼养殖
  • 4篇卵子
  • 4篇ACIPEN...
  • 3篇幼鱼
  • 3篇杂交种
  • 3篇中草药
  • 3篇亲鱼
  • 3篇温度

机构

  • 49篇中国水产科学...
  • 41篇中国水产科学...
  • 3篇上海海洋大学
  • 2篇河南科技大学
  • 2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大连水产学院
  • 2篇杭州千岛湖鲟...
  • 2篇北京渔夫水产...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55篇刘晓勇
  • 28篇孙大江
  • 24篇张颖
  • 15篇齐茜
  • 15篇曲秋芝
  • 9篇张永旺
  • 8篇耿龙武
  • 8篇徐伟
  • 8篇吴文化
  • 8篇孙慧武
  • 7篇潘鹏
  • 6篇李池陶
  • 6篇张洪玉
  • 6篇麦丽开
  • 5篇白喜军
  • 5篇赵明军
  • 4篇夏磊
  • 4篇蔺玉华
  • 3篇宋聃
  • 3篇王斌

传媒

  • 9篇中国水产科学
  • 9篇水产学杂志
  • 5篇淡水渔业
  • 3篇中国水产
  • 2篇江西农业大学...
  • 2篇中国渔业经济
  • 2篇科学养鱼
  • 2篇水产学报
  • 2篇大连海洋大学...
  • 1篇现代农业
  • 1篇生物技术通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水产养殖
  • 1篇饲料工业
  • 1篇水产科学
  • 1篇中国饲料
  • 1篇天津师范大学...
  • 1篇吉林农业大学...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年份

  • 2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10篇2014
  • 5篇2013
  • 11篇2012
  • 7篇2011
  • 5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4
  • 1篇2003
5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鲟龙1号”新品种选育及应用
2018年
鲟形目鱼类是与恐龙同时代的古老生物,起源于白垩纪时期,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与经济价值。我国鲟鱼养殖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鲟鱼养殖国,占世界养殖产量的85%。然而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我国鲟鱼产业却面临着种质混杂、优良苗种缺乏等问题,致使鲟鱼养殖过程中病害频发、品质下降、产量增长乏力,严重制约了鲟鱼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张颖王斌刘晓勇孙大江
关键词:鲟形目新品种选育鲟鱼养殖可持续发展
西伯利亚鲟脂肪肝模型的建立被引量:4
2014年
选择规格相近[体重(8.41±0.82)g,体长(10.12±0.44)cm]的西伯利亚鲟鱼225尾,分为3组,每组3个平行,分别用8%(对照组)、12%(中脂组)、16%(高脂组)油脂含量的饲料投喂。养殖42 d后,测定体长、体重,尾静脉取血,解剖。通过生长指标、生理生化指标及肝脏组织切片观察等评价建模是否成功。结果表明,高脂组生长最快,终末体长、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和中脂组(P<0.05),肝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和中脂组(P<0.05),存活率与另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高脂组血清AST、ALT及TC、T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肝脏TG显著高于中脂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肝脏呈暗红色,中脂组肝脏呈浅红色,高脂组呈暗白色,病理切片观察表明,高脂组部分肝细胞坏死,细胞破裂,脂肪颗粒融成一个大的脂肪滴,细胞呈现透明空泡化,细胞核破裂或溶解。通过肝指数、血清生化指标、肝脏TG、肝脏外观颜色及病理组织切片分析,高脂饲料组成功地建立了鲟鱼脂肪肝模型。
张洪玉夏磊彭翔刘晓勇赵明军齐茜
关键词:鲟鱼脂肪肝高脂饲料
施氏鲟的性腺分化及养殖水温对其性腺分化的影响被引量:10
2012年
利用组织学方法观察了养殖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原始生殖细胞(PGCs)的起源、迁移和原始生殖腺的形成及分化。结果表明,施氏鲟PGC最早出现于1.5 dph(days post-hatching)的仔鱼中肾管(又称吴尔夫氏管)原基一侧的中胚层中。3~7 dph,PGCs数目增多,并聚集成细胞索,17~31 dph,PGCs沿肠系膜向肾管区下方迁移,并与生殖嵴细胞一起形成原始性腺;40~60 dph时成群的小细胞团由肾区向原始性腺迁移,原始性腺上皮细胞柱状;90~120 dph,原始性腺中出现生殖上皮和性细胞,脂肪细胞和血管增多。180 dph以后,施氏鲟幼鱼性腺在组织学水平上出现光滑型(精巢)和褶皱型(卵巢)2种性腺组织结构,标志施氏鲟幼鱼性腺在解剖学水平上已经分化。本实验结果表明,孵化后31~180 d为其性腺分化的关键期。将孵化后56 d的仔鱼分别在不同的水温(27℃±0.5℃、24℃±0.5℃、21℃±0.5℃、18℃±0.5℃和15℃±0.5℃)中培育至210 d,组织学观察其性腺的发育和分化,结果发现,温度可影响施氏鲟幼鱼性腺分化的时间,但不影响其性腺分化的方向。高温(24℃和27℃)可使施氏鲟幼鱼提前性腺分化,其中27℃组较对照组(21℃)提前50 d,24℃组提前30 d;低温(15℃组)则延长幼鱼性腺分化的时间。施氏鲟幼鱼的性别分化不属于温度依赖型。
张颖孙慧武刘晓勇孙大江曲秋芝
关键词:施氏鲟PGCS性腺分化温度
乌苏里江唇人工繁育技术要点被引量:1
2009年
唇[鱼骨](Hemibarbus labeo)属鲤形目,鲤科,[鱼骨]属,在我国各大水系均有分布。栖息于乌苏里江的唇[鱼骨]是黑龙江流域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俗称重唇、重重,是典型的底栖鱼类,主要生活在江河流水中,湖泊中较少,摄食以摇蚊幼虫、软体动物和虾等为主,一般体重1~1.5千克,较大个体可达3千克左右。目前唇[鱼骨]的价格也在逐年上涨,在南方地区鱼体重量达到50克以上,黑龙江地区100克以上即可上市,价格在40元/千克,高出鲤鱼4~6倍。
徐伟李池陶耿龙武孙慧武刘晓勇
关键词:人工繁育技术鱼骨经济鱼类黑龙江流域摇蚊幼虫软体动物
池塘驯养咸海卡拉白鱼某些生物学特性研究被引量:20
2004年
报道咸海卡拉白鱼(Chalcalburnuschalcoidesaralensis)野生种和人工驯养种的某些生物学特性和鱼的形态特征、栖息习性、生长、食性和繁殖特性.着重研究了该鱼对盐度、碳酸盐碱度和pH值的耐受性.试验表明,卡拉白鱼在NaCl浓度5g/L、碳酸盐碱度23.65mmol/L和pH9.2水中生长良好,适宜在半咸水中生存.
蔺玉华耿龙武吴文化王斌夏永涛刘晓勇
关键词:生物学特性盐度碱度
西伯利亚鲟停乳链球菌的分离、鉴定与致病性被引量:28
2009年
从患暴发性流行病的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肝脏和心脏中各分离到1株细菌,分离纯化后获得2个分离株,编号分别为AeBF070904、AbHT070912,对分离菌进行了菌株鉴定、致病性分析及药敏实验。分别应用常规生理生化鉴定、全自动细菌测定卡API20STREP和ID32STREP进行检测,结果表明,2个分离株均为停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dysgalactiae)。对2个分离株的16S rRNA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并与GenBank中收录的链球菌16S rRNA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2个分离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相同,与停乳链球菌同源性最高达97.3%,在系统进化树上与停乳链球菌聚为一簇,进一步确认2个分离株均为停乳链球菌。从人工感染后发病鱼的内脏组织再分离的细菌特性与原感染菌相同,确认停乳链球菌是西伯利亚鲟的致病菌。2个分离株对西伯利亚鲟、杂交鲟及剑尾鱼均有致死毒性,37℃培养的细菌毒力比28℃培养的细菌毒力强。2个分离株均对青霉素、诺氟沙星等7种药物敏感;对头孢唑啉、庆大霉素等2种药物耐受;对红霉素中等敏感;对卡那霉素等8种药物菌株之间出现差异。
潘厚军刘晓勇常藕琴王庆孙慧武刘瑞明付小哲刘雨果吴淑勤
关键词:停乳链球菌细菌鉴定RRNA基因序列药物敏感
中国达氏鳇野生群体和两个养殖群体的线粒体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6
2018年
达氏鳇(Huso dauricus)是黑龙江流域土著鲟,近几十年来野生资源急剧下降,被确定为濒危物种之一。本研究采用线粒体DNA的Cyt b基因和D-loop区域的多态性信息评估了黑龙江抚远段野生群体、北京房山国家级鲟鱼原种场的保种群体及浙江衢州国家级鲟鱼良种场的繁殖群体等3个达氏鳇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所有测试个体在Cyt b基因位点的核苷酸水平上没有检测到多样性,均具有相同的Cyt b单倍型,而在D-loop区域中发现了9种单倍型,对于D-loop区,单倍型多样性(H_d)达到0.593,但核苷酸多样性(π)仅为0.00213。在8尾野生个体中检测到6种D-loop单倍型,2个养殖群体共计58尾个体共计检出5种D-loop单倍型个体。分析结果显示:野生达氏鳇群体遗传多样性极低,历史上可能经历过严重的遗传瓶颈,同时达氏鳇人工繁殖过程中每批次可能只有极少个体参与了繁殖。此外,基于Cyt b基因部分序列的分析结果提示,达氏鳇与其他太平洋鲟类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与欧鳇(Huso huso)关系较远,传统上鳇属(Huso)的分类地位得不到有效的分子生物学数据支持。
户国程磊马波孙大江王斌刘晓勇柳淑芳张颖
关键词:达氏鳇CYTD-LOOP
西伯利亚鲟的营养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2年
1976年5月,Barrucand(1979)等人在法国完成了西伯利亚鲟的驯化。鉴于其可塑性(温度和盐度)和可杂交性,西伯利亚鲟是一个有发展前景的新兴水产养殖品种。第一个西伯利亚鲟试验在Donzaq的INRA低水温(16℃~18℃)设施渔场和Giron的CTGRES高水温(18℃~25℃),以虹鳟鱼的颗粒饲料进行基本的喂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虽然饲料转换指标有待改进,但还是值得养殖的。冷水地区的生长率由第一年的1.72g/天提高到第二年的3.63g/天,其生长速度接近虹鳟和鲤鱼。
刘晓勇
关键词:水产养殖品种营养颗粒饲料可杂交性
温度骤降对西伯利亚鲟心律和鳃动频率的影响被引量:1
2012年
将西伯利鲟(Acipenser baeri)(平均体重为1.09kg,体长60.1cm)从25℃急速降温至1~2℃,然后采用B型超声仪等方法研究其在降温过程中、2℃离水保存过程中和不同复苏时间过程中的心率、鳃动频率和成活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温度骤降可使西伯利亚鲟进入休眠状态,2℃离水低温保存30h后可复苏存活,而超过35h后全部死亡。在温度骤降过程中,西伯利亚鲟的心率变化表现为强度减弱和次数逐渐降低。而鳃动频率由75次/min逐渐降低至0次/min,与心率变化不呈线性关系。复苏过程中,受试鱼的心率变化与急速降温的变化规律相同,表现为强度增强后,次数逐渐增加。西伯利亚鲟鱼种的运输实验表明,低温无水运输12h后,西伯利亚鲟(体重为24.69g,体长19.27 cm)的成活率为90%。笔者建议,低温无水方法运输西伯利亚鲟商品鱼时不应超过30h,运输温度应保持稳定,复苏水温必须由低到高递进。
张颖刘晓勇曲秋芝孙大江
关键词:心律
达氏鳇、施氏鲟及其杂交种(施氏鲟♂×达氏鳇♀)形态差异与判别分析被引量:15
2012年
采用形态学和多变量形态度量方法,对养殖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达氏鳇(Huso dauricus)及其杂交种(大杂交)(达氏鳇(♀)×施氏鲟(♂))的形态差异和判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养殖施氏鲟、达氏鳇及大杂交头部形态差异明显,口唇形状、吻须形状及长度、鳃盖膜形态差异显著。在7项可数性状中,大杂交胸鳍、侧骨板、腹骨板和鳃耙数偏母本性状(HI>55),臀鳍条数明显地偏父本性状(HI<55),背骨板数偏离双亲性状,背鳍条数为中间性状。可数性状的平均杂交指数为74.97,总体上偏向于母本。可数性状中鳃耙数可作为判断三者所属的指标;(2)单因子方差分析显示,大杂交与施氏鲟有5个比例性状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达氏鳇有4个比例性状存在显著差异(P<0.05);(3)聚类分析表明,大杂交与达氏鳇在外观形态上更为近似,二者聚在一枝,然后与施氏鲟聚集;(4)主成分分析构建了4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41.429%、37.809%、7.869%和5.790%,累积贡献率为92.896%,主成分分散图表明大杂交在形态差异上独立于施氏鲟和达氏鳇;(5)采用逐步判别分析获得5个比例性状构建了区分上述三个种的判别函数,判别函数预测分类总体准确率达96.67%,其中对大杂交的判断准确率达100%。研究认为,杂交鲟在形态上较接近于其母本达氏鳇,但可以通过形态判别分析将大杂交与母本达氏鳇和父本施氏鲟进行区分判别。
张颖刘晓勇曲秋芝孙大江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