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曲秋芝

作品数:88 被引量:556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2篇期刊文章
  • 20篇专利
  • 6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6篇农业科学
  • 21篇生物学
  • 3篇经济管理
  • 2篇医药卫生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23篇施氏鲟
  • 23篇鲟鱼
  • 21篇养殖
  • 12篇卵黄
  • 11篇史氏鲟
  • 10篇繁殖
  • 9篇卵黄蛋白
  • 8篇杂交
  • 8篇水产
  • 8篇人工繁殖
  • 8篇达氏鳇
  • 7篇水产养殖
  • 7篇饲料
  • 7篇小体鲟
  • 5篇声波发生器
  • 5篇水体
  • 5篇泥质
  • 5篇配合饲料
  • 5篇全人工
  • 5篇全人工繁殖

机构

  • 88篇中国水产科学...
  • 18篇中国水产科学...
  • 7篇东北林业大学
  • 5篇大连水产学院
  • 2篇东北农业大学
  • 2篇上海海洋大学
  • 2篇杭州千岛湖鲟...
  • 1篇辽宁省大伙房...

作者

  • 88篇曲秋芝
  • 79篇孙大江
  • 41篇张颖
  • 29篇马国军
  • 24篇王念民
  • 18篇吴文化
  • 15篇刘晓勇
  • 14篇邱岭泉
  • 10篇王丙乾
  • 10篇霍堂斌
  • 8篇王斌
  • 7篇孙慧武
  • 6篇夏永涛
  • 5篇姜作发
  • 5篇宋聃
  • 4篇华育平
  • 3篇刘海金
  • 3篇彭涛
  • 3篇索力
  • 2篇张永旺

传媒

  • 29篇水产学杂志
  • 11篇中国水产科学
  • 3篇水产学报
  • 3篇水生生物学报
  • 3篇大连水产学院...
  • 2篇淡水渔业
  • 2篇鲑鳟渔业
  • 1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饲料博览
  • 1篇黑龙江畜牧兽...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Curren...
  • 1篇水产科学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吉首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5篇2013
  • 10篇2012
  • 4篇2011
  • 7篇2010
  • 4篇2009
  • 4篇2008
  • 6篇2007
  • 6篇2006
  • 3篇2005
  • 5篇2004
  • 5篇2003
  • 4篇2002
  • 5篇2001
  • 3篇1999
  • 2篇1998
  • 1篇1997
8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引进小体鲟杂交鲟
曲秋芝
该项目引进鲟鱼受精卵581万粒,平均孵化率65.6%,最高达到90%;引进了“鲟鱼一号”孵化器图纸并制造了8台,一次性孵化能力提高到现在的1000万粒受精卵;鱼苗驯养成活率超过65%,经认真选留,存养的2~3龄小体鲟后备...
关键词:
关键词:小体鲟杂交鲟
用配合饲料驯饲中华鲟仔鱼研究初报被引量:13
1998年
按前7天投喂活饵(水蚯蚓),后期投喂配合饲料和直接投喂配合饲料两种方式对中华鲟仔鱼进行驯饲,试验结果表明,这两种驯饲方式均获得了一定的驯饲成功率,但以第一种方式驯饲效果较好。驯饲效果主要取决于饲料的营养质量和适口性。
叶继丹孙大江曲秋芝吴文化
关键词:中华鲟配合饲料
施氏鲟卵黄蛋白的分离纯化及其性质被引量:10
2007年
采用组织匀浆、饱和硫酸铵分步沉淀和Sephadex G-100葡聚糖凝胶层析的方法提取和纯化施氏鲟卵黄蛋白,并对其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50%和70%饱和度的硫酸铵分步沉淀与Sephadex G-100凝胶层析相结合的方法,可以获得一种卵黄蛋白纯品。Native-PAGE和SDS-PAGE分析表明,该纯化蛋白纯度为100%,由一种同源亚基组成,其亚基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0 kD。油红O、免疫印迹(Western-blot)和罗丹明B染色均为阳性,表明该蛋白为施氏鲟卵中的一种脂磷蛋白。
张年国张颖曲秋芝孙大江
关键词:施氏鲟卵黄蛋白分离纯化
鲟鱼全人工繁殖与养殖技术的研究
张家均曲秋芝张凯张发扬郭富华王丙乾李松琼马国军张竹
该项目从国外引进受精卵孵化、育苗到培育成熟亲鱼进行催产,真正实现了西伯利亚鲜的全人工繁殖。在规模上,该项目催产4组亲鱼,生产鱼苗12. 5万尾是瑞得尔中心的两倍。受精率达到91%,比瑞得尔中心提高了3倍。率先引进施氏鲜、...
关键词:
关键词:鲟鱼全人工繁殖养殖技术
小体鲟在静水池塘中生长观察被引量:2
2008年
本试验利用西泉眼水库岸边静水池塘养殖开口进食已两周的小体鲟幼鱼,其体质量和体长分别为0.125±0.95g、2.98±1.72cm;经过4周饲喂,其育成率达到70%以上;体长为6±2.98cm、体质量1.78±1.25g;体长、体质量增长分别为0.115cm/d、0.0595g/d。试验结果证实如配合采用调整养殖密度、配套养殖设施、清理天敌并在池塘周围建围栏、调节水质、越冬并搭配不同食性、不同水层的鱼种等措施,小体鲟是适于在北方静水池塘生长的。
杜昆博王念民杨贵强孙大江郭军伟曲秋芝
关键词:小体鲟静水池塘
卵黄蛋白原的发生、结构及功能研究现状被引量:24
2007年
张年国张颖孙大江曲秋芝
关键词:卵黄蛋白原卵黄发生
鲟形目线粒体16S rRNA的部分序列变异及系统发生
2010年
采用通用引物对3种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鱼类,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和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的16S rRNA基因部分片段进行扩增,并与NCBI数据库中获得另外6种鲟形目鱼类相应的16S rRNA序列部分进行比较,探讨鲟形目2个科5个属共9个种之间的遗传变异和亲缘关系.数据合并后用于分析的序列共514 bp,变异位点29个,含简约信息位点16个,单一信息位点13个.以多鳍鱼目(Polypteriformes)多鳍鱼属Polypterus ornatipinnis为外群,采用部分16S rRNA序列基于Kimura双参数模型构建其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MP法和NJ法得到系统树基本相同,其科、亚科和属的分化上基本与传统形态学分类相吻合,另外,欧鳇与鲟属鱼类的分化也并不明显.值得注意的是,鲟亚科6个种所划分出的3个分支恰恰分别归属于3个地理区域,欧鳇、闪光鲟和俄罗斯鲟主要集中于黑海和里海流域等地区;中华鲟和达氏鲟分布在西北太平洋,中国长江流域以及朝鲜;而高首鲟则分布于东太平洋.
王荻李绍戊曲秋芝孙大江卢彤岩
关键词:线粒体PHYLOGENETIC系统发育关系变异位点通用引物
施氏鲟胚胎发育期中几种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
2016年
在水温(18±0.5)℃下,利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施氏鲟Acipenserinae schrenkii胚胎发育过程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分析胚胎发育进程与微量元素含量的关系,为稚、幼鱼及亲鱼培育的营养需求量和饲料配制提供参考。结果显示:胚胎发育过程中,Fe、Mn、Cu、Zn含量的变化规律与代谢高峰期各不同。Fe含量呈先降低-升高的变化趋势,孵出期最高(18.12mg/kg);Mn含量先降低后升高,受精卵期含量最高(1.04mg/kg);Cu含量的高峰期分别为卵黄栓期、心搏期、孵化早期和孵出期,含量分别为1.66mg/kg、1.95mg/kg、1.83mg/kg和1.93mg/kg;卵裂期Zn含量最高(10.86mg/kg);视泡期微量元素的含量最低。
张颖徐式见徐伟宋聃刘晓勇孙大江曲秋芝王斌夏泳涛
关键词:施氏鲟微量元素胚胎发育
人工养殖下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达氏鳇Huso dauricus及其杂交后代的繁殖特性被引量:9
2016年
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测量5批次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黑龙江杂交鲟(达氏鳇Huso dauricus♀×施氏鲟♂)和达氏鳇Huso dauricus(共644尾)的体长、体质量,观察其生长、个体繁殖力、卵巢发育、卵径、卵质量和卵色等。结果表明:3种鲟雌亲鱼的体长与体质量差异显著,施氏鲟的体长和体质量显著小于杂交鲟与达氏鳇(P〈0.05),而杂交鲟的体长和体质量则显著小于达氏鳇(P〈0.05)。施氏鲟、杂交鲟和达氏鳇雌亲鱼的成熟系数(GSI)和繁殖力差异显著,杂交鲟的GSI和平均绝对繁殖力显著高于施氏鲟和达氏鳇(P〈0.05),而施氏鲟与达氏鳇的GSI无显著性差异(P〉0.05)。杂交鲟的相对繁殖力(Fw)显著高于施氏鲟与达氏鳇。3种鲟雌亲鱼产卵质量与体质量比值以10%~15%为主,该比值范围内雌性施氏鲟个体数约占同龄雌性个体的42.66%,杂交鲟为42.91%,达氏鳇为41.93%。施氏鲟和杂交鲟的卵多为棕色,而达氏鳇的卵为棕灰色。达氏鳇的卵径显著大于施氏鲟与杂交鲟。杂交鲟的绝对繁殖力、相对繁殖力及成熟系数均高于施氏鲟与达氏鳇,具有明显的杂交优势。
张颖曲秋芝王斌夏永涛许式见孙大江
关键词:施氏鲟达氏鳇杂交种繁殖力
不同温度下雌激素对施氏鲟早期性腺发育及血清性激素的影响被引量:9
2011年
在不同养殖温度下注射外源雌激素后对孵化后90日龄的施氏鲟性未分化的仔鱼进行培育,研究早期性腺发育过程中组织结构和血清性激素含量的变化,以了解温度和外源雌激素对施氏鲟幼鱼性分化和性别比率的影响,探讨施氏鲟的早期性别控制方法和机制。在不同试验温度下,注射外源雌激素-17β-estradiol(E2)30 d后,使施氏鲟幼鱼的卵巢分化提前,但未能改变施氏鲟雌雄1∶1的性别比率。注射24 h后各温度组血浆T含量下降到0 ng.mL-1,显著低于对照组0.46 ng.mL-1的水平(P<0.05)。注射30 d后,血浆T含量有所回升,但以高温组21、24和27℃组的血浆T含量开始回升,27℃组回升幅度最大,与处理前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注射后24 h,各温度组血浆E2含量显著升高(P<0.05),7 d后开始缓慢降低,15 d后降到最低值后开始回升,30 d时血浆E2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注射后血清T含量一样,以温度高组回升快,最快组为21℃组。结果表明,注射17β-E2不能改变施氏鲟的性别比率,但对施氏鲟血浆T和E2含量具有一定影响作用。
张颖孙大江曲秋芝刘海金
关键词:施氏鲟17Β-E2性别分化性激素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