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丽莎

作品数:4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岛市公共领域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对虾
  • 3篇免疫
  • 3篇免疫原性
  • 1篇刀额新对虾
  • 1篇动力学
  • 1篇冻融
  • 1篇鱼类
  • 1篇释放动力学
  • 1篇提取物
  • 1篇微球
  • 1篇量效
  • 1篇量效关系
  • 1篇缓释
  • 1篇缓释微球
  • 1篇活性
  • 1篇海藻酸
  • 1篇海藻酸钠
  • 1篇凡纳滨对虾

机构

  • 4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青岛大学

作者

  • 4篇吴丽莎
  • 3篇李振兴
  • 3篇林洪
  • 2篇陈瑜
  • 2篇刘一璇
  • 1篇孙妙
  • 1篇曲欣
  • 1篇王国英

传媒

  • 3篇水产学报

年份

  • 2篇2012
  • 2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冻融循环过程中虾过敏原的免疫原性变化被引量:3
2011年
采用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分别将过敏原提取物在-3,-20和-80℃的贮存条件下反复冻融1~5次,通过测定每次冻融后的蛋白浓度,过敏原免疫原性等探讨过敏原在不同温度循环下的变化,分析冻融循环对过敏原提取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虾过敏原提取物在-80、-20、-3℃冻融循环5次时,蛋白浓度分别下降33.1%、30.0%和24.2%;在-80和-20℃冻融循环4次时,主要过敏原条带发生降解,-3℃冻融循环5次,主要过敏原条带不会发生变化。在-80和-20℃冻融循环5次以及在-3℃冻融3次时,过敏活性降低;在-80和-20℃冻融5次,主要过敏原的免疫印迹条带消失,在-3℃冻融的免疫印迹条带没有变化。因此,应尽量减少过敏原蛋白冻融次数,保证贮存在-80和-20℃的过敏原冻融循环4次以内以及-3℃冻融循环2次以内,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吴丽莎李振兴刘一璇陈瑜林洪
关键词:凡纳滨对虾冻融免疫原性
虾过敏原提取物量效关系的表征
虾是主要的经济甲壳类动物,也是经常报道的引起过敏反应的食用海产品之一。在虾过敏症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对于虾过敏原提取物的制备、虾品种的选择以及虾过敏原提取物的贮存、量化等都尤为重要。本论文旨在建立虾过敏原的提取程序;对虾...
吴丽莎
关键词:对虾免疫原性量效关系
鱼类过敏原缓释微球的制备及释放动力学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为制备一种能够缓慢释放的鱼类过敏原——小清蛋白的海藻酸钠微球,采用离子凝胶法制备出形态完好的海藻酸钠-小清蛋白微球,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差式扫描量热法、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初步探究微球中小清蛋白在模拟肠液pH环境中的释放动力学参数。测得海藻酸钠对小清蛋白的包埋率为69.24%,蛋白装载率为21.06%,微球表面粗糙并分布有大量的微小孔洞,体外释放实验测得前5 h小清蛋白释放迅速,而后逐渐达到最大值,其释放动力学符合Higuchi模型和Ritger-Peppas模型。结果表明,海藻酸钠可以作为包埋小清蛋白的载体并实现小清蛋白的缓慢释放,其释放机理符合骨架溶蚀蛋白扩散机制。
孙妙李振兴曲欣林洪吴丽莎
关键词:海藻酸钠缓释动力学
加工方式对刀额新对虾主要过敏原免疫原性的影响被引量:6
2011年
选取冻干、烘干、虾丸化以及油炸4种加工方式处理刀额新对虾,通过检测可溶性蛋白、主要过敏原含量和免疫活性的变化以及体外模拟胃液消化实验,分析加工方式对虾类过敏原免疫活性及抗酶解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不同的加工处理后,分子量为35 ku左右的主要过敏原蛋白仍然存在,免疫印迹显示其免疫活性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虾丸化处理对免疫活性的降低程度最大,达87%,冻干处理的影响最小,仅达6.8%;而主要过敏原蛋白抗酶解能力变化不明显。结论:不同的加工方式对虾过敏原活性的降低有比较大的差异,但对于抗酶解能力影响不大。
刘一璇林洪吴丽莎陈瑜王国英李振兴
关键词:刀额新对虾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