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佐岩
- 作品数:11 被引量:86H指数:6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高龄ULMCA病变患者PCI治疗临床疗效随访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研究无保护左主干冠状动脉(ULMCA)病变高龄(≥75岁)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行PCI的ULMCA病变的高龄患者共85例,与同期行PCI的非高龄(<75岁)ULMCA病变患者进行比较其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差异。结果:平均随访(16±5)月,两组临床基线资料上,高龄组与非高龄组比较,高血压、陈旧心肌梗死、陈旧脑梗死、慢性肾衰竭比例更高(P均<0.05),左室射血分数更低(P<0.05),EuroSCORE积分和SYNTAX积分更高(P<0.05),但糖尿病比例更低(P<0.05),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PCI,高龄组单支架术应用更多(P<0.05),随访研究结果示,高龄组的MACE事件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LMCA病变的高龄患者行PCI的短、中期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可以接受。
- 叶慧明彭建军任利辉雷力成王佐岩赵楠楠
- 关键词:高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即刻再次血栓抽吸的意义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评价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即刻再次血栓抽吸的意义。方法将189例符合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条件的急性STEMI患者分入试验组(92例)和对照组(97例)。试验组患者在行PCI前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即刻使用血栓抽吸导管对梗死相关血管(IRA)进行血栓抽吸,对照组患者仅在行PCI前进行血栓抽吸。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PCI后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心电图ST段回落指数、住院期间和随访3个月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间年龄,性别、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的构成比,IRA分布,就诊至IRA开通时间,药物使用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试验组在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和再次抽吸后和对照组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分级3级的构成比分别为97.8%、90.7%,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3级的构成比分别为96.7%、88.7%,试验组在PCI术后2、4、8h的心电图ST段回落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试验组总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2%(2/9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2%(8/97,P<0.05)。结论急性STEMI患者行状动脉支架植入后即刻再次血栓抽吸,操作简单,安全有效,能进一步改善心肌灌注,并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 雷力成彭建军杨诺王佐岩叶慧明关付杨水祥
- 关键词:心肌梗死血管成形术血栓抽吸冠状动脉血栓形成
- 小剂量替罗非班在CRUSADE评分高出血风险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9
- 2014年
- 目的评价小剂量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应用于CRUSADE评分高出血风险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ASTE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89例CRUSADE评分〉40且接受急诊PCI的ASTEMI患者按照替罗非班使用剂量分为小剂量组(n=51)和常规剂量组(n=38),两组在常规使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的基础上,术中及术后分别使用小剂量[负荷量5μg/kg,继而0.075μg/(kg·min)静脉泵入维持24~48h]和常规剂量[负荷量10μg/kg,继而0.15μg/(kg.min)静脉泵入维持24~48h]替罗非班,观察PCI术后7d及30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和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术后7d出血事件和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小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I术后7d,小剂量组2例发生再发心肌梗死,1例再发心绞痛;常规剂量组1例死亡(死亡原因为心脏破裂),1例发生心肌再梗死。术后30d两组均无新增死亡病例及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病例,小剂量组2例再发心绞痛,常规剂量组1例再发心绞痛。两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小剂量组有3例发生穿刺部位血肿(均为股动脉穿刺部位),1例牙龈出血;常规剂量组发生7例穿刺部位血肿(其中6例为股动脉穿刺,1例为桡动脉穿刺).1例血尿,1例牙龈出血,3例严重消化道出血,1例颅内出血。小剂量组总的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组(P〈0.01)。小剂量组及常规剂量组各有1例发生血小板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替罗非班应用于CRUSADE评分高出血风险的ASTEMI患者急诊PCI与常规剂量同样有效。且出血发生率更低,安全性更好。
- 雷力成彭建军杨诺王佐岩叶慧明关付杨水祥
- 关键词:替罗非班心肌梗死
- 血清尿酸水平与急诊PCI术中无复流现象的关系被引量:5
- 2013年
- 急诊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能够尽早开通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梗死相关冠状动脉,是安全、有效的再灌注治疗方法。然而,STEMI患者接受急诊PCI术使冠状动脉再通后仍可能发生无复流现象。无复流的发生可以增加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因此,寻找无复流发生的临床危险因素是目前的研究热点。
- 王佐岩刘娜雷力成任利辉叶慧明彭建军
- 关键词:无复流现象血清尿酸水平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梗死相关冠状动脉主要心血管事件
- 小剂量替罗非班在伴肾功能不全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4
- 2014年
- 目的:评价小剂量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应用于伴肾功能不全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ASTE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78例伴有轻中度肾功能不全且接受急诊PCI的ASTEMI患者按照替罗非班使用剂量分为小剂量组(n=40)和常规剂量组(n=38),所有患者在常规使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的基础上,术中及术后两组分别使用小剂量替罗非班[负荷量5μg/kg,继而0.075μg/(kg·min)静脉泵入维持24~48h]和常规剂量替罗非班[负荷量10μg/kg,继而0.15μg/(kg·min)静脉泵入维持24~48h],观察PCI术后7d及30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心绞痛和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术后7d出血事件和血小板减少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小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CI术后7d,小剂量组发生1例心绞痛;常规剂量组发生1例死亡(死亡原因为心脏破裂)。术后30d两组均无新增死亡病例及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病例。小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各再发2例心绞痛,两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7d,小剂量组有3例发生穿刺部位血肿(全部为股动脉穿刺部位);常规剂量组发生7例穿刺部位血肿(其中6例为股动脉穿刺,1例为桡动脉穿刺),1例牙龈出血,1例严重消化道出血。小剂量组总的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两组均无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结论:小剂量替罗非班应用于合并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的ASTEMI患者急诊PCI与常规剂量同样有效.并且具有更低的出血发生率,安全性更好。
- 雷力成彭建军杨诺王佐岩叶慧明关付杨水祥
- 关键词:替罗非班肾功能不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N末端B型利钠肽原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无复流的预测价值被引量:9
- 2012年
-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简称冠脉)介入治疗术后无复流现象的关系。方法入选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6例。检测入院时NT—proBNP以及肌钙蛋白I、超敏c反应蛋白等生物标志物。依据入院时NT—proBNP水平将患者分为NT-proBNP正常组(≤400ng/L)和NT-proBNP升高组(〉400ng/L)。根据冠脉造影血流TIMl分级,将患者分为冠脉血流正常组(TIMl分级=3)和无复流组(TIMl分级≤2)。比较两组间各项生物标志物以及临床特征的差异。以ROC曲线计算NT—proBNP预测无复流发生的阈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诊PCI术后无复流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NT—proBNP升高组患者中无复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NIT-proBNP正常组(16.6%比3。6%,P〈0.05)。无复流组患者入院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冠脉血流正常组[1883ng/L(484—5500ng/L)比220ng/L(87~926ng/L)P=0.046]。入院NT.proBNP〉1765ng/L是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冠脉造影无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3,95%CI1.49~70.65,P=0.018),其预测急诊PCI术后冠脉造影无复流的敏感度为60.0%,特异度为87.5%。结论入院时NT—proBNP水平作为一项生物学标志物可能具有预测和协助诊断急诊PCI术后冠脉造影无复流发生的价值。
- 王佐岩刘娜雷力成任利辉叶慧明彭建军
- 关键词:心肌梗死利钠肽无复流
- 血浆脑钠肽水平和中心动脉压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和中心动脉压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该院心内科2011年3~6月住院的非心力衰竭冠心病患者150例,符合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标准且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呈阳性。根据血压情况将患者分成高血压组(n=90)和非高血压组(n=60)。冠状动脉造影前用ELISA法测定各组血浆BNP水平,冠状动脉造影后计算各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和评分。所有病例在造影前后采用无创测量法测量中心动脉压,记录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平均值及中心动脉压脉压差(PP)。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PP与BNP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高血压组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P<0.05)。冠状动脉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的SBP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的PP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冠状动脉三支、双支和单支病变的血浆BNP水平都明显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P<0.05)。PP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P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病变评分、左心室射血分数、BNP关系密切;PP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病变评分和BNP复相关系数为0.91,其线性模型为PP=0.543病变支数+0.656病变评分+0.864 BNP。结论 PP是冠状动脉狭窄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BNP可以作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血浆标志物。
- 王爽杨水祥高军毅王佐岩紫晓陈洁刘玉磊
- 关键词:冠心病中心动脉压脑钠肽
- 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评价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应用于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ASTE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PC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接受急诊PCI的ASTEMI患者,按患者是否在PCI过程中应用替罗非班分为替罗非班组(n=44例)和对照组(n=45例),所有患者术前均常规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术中使用肝素。观察PCI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情况、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及术后6个月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发生血栓负荷、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总的少量出血事件发生率、轻度血小板减少症、6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未出现大量、中量和局部出血事件、重度和极重度血小板减少症、6个月再发急性心肌梗死和靶血管再次重建发生;替罗非班组便潜血阳性发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行急诊PCI治疗的ASTEMI患者于介入治疗过程中开始应用替罗非班,安全性相对较好;替罗非班治疗支架内急性和亚急性血栓疗效确切。
- 王俊英王佐岩彭建军
- 关键词: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替罗非班
- 心房颤动患者冠状窦血小分子RNA表达差异与价值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冠状窦血小分子RNA(microRNA,miRNA)表达差异及其调控房颤的机制,早期预警诊断和干预的价值。方法选择15例房颤患者作为房颤组,其中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各5例,选择健康体检者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导管射频消融术前和术中分别取外周血和冠状窦血,使用miRNA芯片进行全基因组miRNA表达谱微阵列分析,Volcano Plot法获得差异表达miRNA,通过mirbase、miranda、targetscan数据库进行靶基因分析。结果房颤组自身冠状窦血与外周血比较,有14个miRNA表达差异显著,其中6个表达上调:miR-1266、miR-4279、miR-4787-5p、miR-4666a-3p、kshv-miR-K12-6-3p、miR-3150a-5p;8个表达下调:miR-892a、miR-3149、miR-3171、miR-3664-5p、miR-3591-3p、miR-4423-5p、miR-4473、miR-574-3p。miR-1266在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患者均明显升高,而miR-3171则显著降低。房颤组冠状窦血和外周血与正常对照组比较,miRNA表达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房颤患者冠状窦血更能反映心脏miRNA的代谢与调控状况;外周血miR-3171、miR-892a、miR-3149在房颤发生早期出现,且持续差异表达,有可能成为房颤诊断的标记物;miR-1266、miR-4279、miR-4666a-3p有可能成为未来房颤治疗的干预靶点。
- 徐桂玉赵楠楠王佐岩关付王萍王汝鹏苏迎岳语喃杨水祥
- 关键词:心房颤动微RNAS冠状动脉循环微阵列分析
- 阿托伐他汀或瑞舒伐他汀与氯吡格雷合用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支架置入术后的近期疗效比较被引量:12
- 2012年
- 目的比较阿托伐他汀或瑞舒伐他汀与氯吡格雷合用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共154例NSTE-ACS的患者接受支架置入术后,随机分为服用阿托伐他汀组(74例)及服用瑞舒伐他汀组(80例),术前服用阿司匹林(100mg)5 d、氯吡格雷(75 mg)5 d以上或术前12 h以上顿服氯吡格雷300 mg及阿司匹林片300 mg,于术前服抗血小板药前、手术当天、术后3、7 d及术后1、6个月抽取静脉血测定二磷酸腺苷(ADP)(浓度为10μmol/L)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观察住院期间及6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及服药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服用氯吡格雷(75 mg)5 d或顿服300 mg能达到明显的血小板聚集率抑制作用,血小板聚集率在阿托伐他汀组由基线的(57.2±10.3)%降至手术当日的(32.5±11.2)%,而瑞舒伐他汀组分别为(59.1±9.8)%和(30.4±10.1)%(均为P<0.01),而且这种抑制作用稳定持续至6个月之后。6个月时两组间总的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0%比15.0%,P>0.05),两组心原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术、支架内血栓形成及出血事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接受冠脉支架置入术的NSTE-ACS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或瑞舒伐他汀后,短期内未发现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产生显著影响,且两组间的近期疗效相近。
- 叶慧明彭建军任利辉雷力成杨诺王佐岩杨水祥
-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氯吡格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