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雯龙

作品数:74 被引量:132H指数:8
供职机构:广西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农业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专项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29篇专利
  • 9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0篇农业科学
  • 6篇生物学
  • 2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4篇秀珍菇
  • 12篇内生真菌
  • 11篇深色
  • 10篇香菇
  • 10篇斑病
  • 9篇香蕉
  • 9篇枯萎
  • 9篇枯萎病
  • 9篇黄斑
  • 9篇黄斑病
  • 8篇引物
  • 8篇香蕉枯萎病
  • 7篇栽培
  • 7篇菌株
  • 6篇心叶
  • 6篇椰心叶甲
  • 6篇叶甲
  • 6篇食用
  • 6篇食用菌
  • 6篇试剂

机构

  • 67篇广西农业科学...
  • 12篇广西作物遗传...
  • 5篇海南大学
  • 4篇广西大学
  • 4篇南阳师范学院
  • 3篇日本茨城大学
  • 2篇中国热带农业...
  • 1篇华南热带农业...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学研究院
  • 1篇广西中农富玉...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作者

  • 74篇张雯龙
  • 36篇吴圣进
  • 36篇陈雪凤
  • 34篇刘增亮
  • 21篇谢玲
  • 16篇覃丽萍
  • 9篇农倩
  • 9篇陈艳露
  • 9篇张艳
  • 8篇蓝桃菊
  • 7篇周双云
  • 6篇苏琴
  • 6篇潘连富
  • 5篇王灿琴
  • 5篇付岗
  • 5篇谭志琼
  • 5篇韦仕岩
  • 5篇晏卫红
  • 3篇李松
  • 3篇秦碧霞

传媒

  • 5篇西南农业学报
  • 5篇南方农业学报
  • 3篇中国食用菌
  • 3篇热带作物学报
  • 2篇食用菌
  • 2篇中国南方果树
  • 1篇农村经济与科...
  • 1篇农业科技管理
  • 1篇北方园艺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蚕业科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广西农业科学
  • 1篇微生物学杂志
  • 1篇热带农业科学
  • 1篇西南大学学报...
  • 1篇云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植物保护...
  • 1篇中国菌物学会...

年份

  • 5篇2025
  • 5篇2024
  • 10篇2023
  • 11篇2022
  • 8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7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8
7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甘蔗根围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SE)的分离及接种效应被引量:11
2014年
从广西8个甘蔗主产区分离得到10个DSE菌株。这些菌株的核糖体DNA的28S基因D1/D2区序列与Genbank中最相似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10个菌株在系统树上聚为3个大分支。其中4个菌株以68%的支持率与枝孢属Cladosporium、茎点霉属Phoma、Lophiostoma sp.和Emericella sp.聚为一大类;5个菌株在84%的支持率上与Conlarium sp.、Cercophora sp.和Schizothecium sp.聚为一大类;1个菌株与Phialocephala fortinii聚为一类,支持率为100%。10个菌株均能与甘蔗共生而无致病性,其中7个菌株接种甘蔗组培苗平均干重高于对照,选取干重最高的2个菌株接种甘蔗盆栽苗,接种处理的平均株高、茎宽、鲜重和干重均高于对照。
谢玲刘斌覃丽萍张雯龙李松秦碧霞史国英邓心
关键词:甘蔗促生
大石围天坑群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SE)群落组成及其对先锋植物抗旱能力的影响被引量:6
2017年
为探究大石围天坑群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SE)资源并发掘其生态功能,采用白菜为诱饵植物对广西大石围天坑群原始森林土样中的DSE菌株进行诱捕分离,并结合形态学特征观察和ITS1-5.8S-ITS4-28S rD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鉴定;从中选择4株DSE菌株接种当地先锋植物,进行自然干旱胁迫实验,并测定植株萎蔫指数、恢复浇水后的萎蔫率和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共从土样中分离筛选获得22个DSE菌株,分属Exophiala、Chaetothyriales、Aspergillus、Oidiodendron、Tetracladium、Schizothecium、Camarops、Chaetomium等13个属,呈现出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干旱胁迫下,菌株TK566和TK731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任豆(Zenia insignis)和苏木(Caesalpinia sappan)这两种当地石漠化修复先锋树种幼苗的抗旱和生长能力。由于内生真菌-植物互作方式非常复杂,DSE是否从酶系统调控层面来影响植物的抗旱性则仍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结果表明大石围天坑群DSE资源丰富,且部分菌株对提高植物抗旱性和生长具有正向作用,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潜力。
蓝桃菊陈艳露黄诚梅张雯龙谢玲史国英覃丽萍张艳农倩
关键词:天坑先锋植物
一组用于检测香菇杂合子的引物及其鉴定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涉及分子标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组用于检测香菇杂合子的引物及其鉴定方法和应用,本发明的分子标记位点位于香菇交配型因子的保守序列上,标记位点因染色体交换发生缺少的概率极低,可快速、准确的鉴定两亲本的所有单孢配对的杂交...
吴圣进陈雪凤赵承刚刘增亮张雯龙
生物芯片应用与发展被引量:3
2011年
生物芯片具有高通量、高信息量、快速、所需样品少等优点,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介绍生物芯片的概念,并综述4种生物芯片的主要应用领域及应用现状,同时分析生物芯片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尽管生物芯片受到很多相关技术的制约,但仍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张雯龙潘连富
关键词:生物芯片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组织芯片芯片实验室
耐碱香菇菌株金香194及其应用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特别涉及耐碱香菇菌株金香194及其应用。本发明的耐碱香菇菌株金香194保藏编号为CGMCCNO.40137,该菌株与现有的香菇菌株相比,具有耐碱能力强、具有良好的抗霉菌性,碱性条件下生长能力优于目...
吴圣进陈雪凤张雯龙刘增亮蒋建明
甘蔗根围DSE及其对甘蔗苗生长的影响
我国甘蔗主产区蔗地90 %以上为旱坡地,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化肥利用率低.因此,充分发挥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共生微生物的促生潜力,提高甘蔗的生产能力,保护和改善蔗地的生态环境,对促进甘蔗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谢玲覃丽萍张雯龙李松秦碧霞
一种秀珍菇子实体组织切片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秀珍菇子实体组织切片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属于生物组织学技术领域,该秀珍菇子实体组织切片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秀珍菇子实体进行固定和脱水处理,将脱水处理的秀珍菇子实体浸泡于柠檬烯无水乙醇混合液中,进行第...
周双云刘增亮陈雪凤吴圣进张雯龙祁亮亮
覆土添加硒对双孢蘑菇产量与品质的影响被引量:7
2021年
为探讨覆土中硒对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子实体产量与品质的影响,采用在覆土中添加亚硒酸钠的方法,进行双孢蘑菇的栽培试验,测定了不同硒浓度处理下双孢蘑菇产量、子实体外观性状、主要营养成分和硒含量。结果表明,覆土中添加0.15 mg·kg^(-1)~0.60 mg·kg^(-1)浓度的亚硒酸钠可显著提高覆土中有效态硒与总硒含量,同时可提高双孢蘑菇子实体产量、有机硒与蛋白质含量及子实体紧实度,而对子实体的粗脂肪、粗纤维、粗多糖、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含量无明显影响。试验结果为富硒双孢蘑菇的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吴圣进陈雪凤张雯龙王灿琴刘增亮郎宁
关键词:双孢蘑菇子实体产量
甘蔗优良DSE促生菌株的筛选及田间接种效果被引量:5
2015年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SE)是一类与植物互惠共生的内生真菌,研究DSE对甘蔗苗生长的影响,为探索其在甘蔗生产节肥减耗和保护蔗地生态系统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通过DSE与甘蔗组培苗的室内共生试验进行初步筛选,然后采用5×105 cfu/m L菌液淋根的方法在室内盆栽条件下进行复筛,再选用潜力菌株在田间测试其对甘蔗生长的影响,以期筛选出对甘蔗具有明显促生效果的DSE菌株。结果表明:在盆栽条件下所有DSE菌株(组合)接种甘蔗后甘蔗的株高、总鲜重、地上部干重和总干重与对照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提高范围分别在11.4%~30.9%、7.5%~65.3%、5.3%~58.0%和6.0%~64.7%;9个菌株(组合)接种甘蔗后甘蔗的地下部干重比对照增加了0.7%~103.6%不等;在田间试验中,8个菌株(组合)中有7个接种甘蔗后甘蔗的总鲜重比对照提高了2.0%~50.1%,其中的3个菌株处理使甘蔗的株高提高了6.9%~10.0%。表明DSE真菌对提高甘蔗的生产能力和保护蔗地的生态环境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潜力。
覃丽萍苏琴张雯龙谢玲农倩张艳陈艳露
关键词:甘蔗促生
不同来源绿僵菌菌株对椰心叶甲的毒力测定被引量:3
2012年
利用绿僵菌菌株SY-2,WC-1,SX-2,HK-5 QH-4,HY-4,YP-6,SS-2对椰心叶甲幼虫和成虫的毒力进行了测定,采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分析了绿僵菌对椰心叶甲的毒力。结果表明,其致病力强弱与菌株种类和接种剂量有密切关系,在1.0×106~1.0×108个/mL孢子悬浮液接种处理后第10天,椰心叶甲3龄幼虫累积死亡率均为74%~92%,接种SY-2菌株的孢子浓度在1.0×108个/mL情况时,对3龄幼虫的死亡率为96.70%,LT50为3.8 d,与HY-4,YP-6,和SS-2,(死亡率88.36%)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在1.0×106~1.0×108个/mL孢子悬浮液接种处理后第10天,椰心叶甲成虫累积死亡率53%~76%,接种SY-2菌株的孢子浓度在1.0×108个/mL情况时,对成虫的死亡率为85.03%,LT50为5.4 d,与SS-2(死亡率为70%)相比,SY-2,WC-1和SX-2具有显著差异(P<0.05);另外,观察发现,SY-2菌株具有很强的2次侵染能力。
张雯龙谭志琼
关键词:金龟子绿僵菌椰心叶甲毒力测定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