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玲 作品数:98 被引量:395 H指数:11 供职机构: 广西农业科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 广西农业科学院科技发展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医药卫生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广西桂花叶枯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2 2009年 在广西南宁桂花树上严重发生一种叶枯病,从病叶上分离到桂花叶枯病菌(编号CHS),在致病性测定的基础上,根据病原菌株CHS的形态及ITS序列,将其鉴定为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er。对该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菌丝生长、孢子形成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均为28℃;生长发育最适pH值为6~7;不同光环境对该菌菌丝生长发育影响不大,黑光环境最利于孢子萌发;在供试的培养基中PDA最适合菌丝生长和产孢;苯醚甲环唑、咪鲜胺和丙环唑对该菌的抑制作用最强。由A.alternata引起的桂花叶枯病在广西的发生属首次报道。 谢玲 唐晨光 岑贞陆 黄思良 秦碧霞 覃丽萍 胡春锦关键词:叶枯病 ALTERNARIA ALTERNATA RDNA-ITS 生物学特性 广西赭霉X22对苦瓜的促生防病作用及对叶际细菌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 2024年 【背景】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DSE)是植物共生真菌的典型代表之一,具有增强植物抗病性和促进植物生长等潜能,此外,DSE生态分布广泛、可分离纯培养及定殖无寄主特异性的特点为其在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及修复等方面带来广阔的应用前景。【目的】以7株菌株为研究对象,从中筛选对苦瓜白粉病有良好生防效果的菌株,探究其对叶际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浸种+淋土+灌根接种法通过盆栽试验对7株DSE菌株防治苦瓜白粉病的效果进行评价,通过浸种法测定优良菌株对苦瓜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并基于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结果,分析苦瓜接种菌株X22后在白粉病发生初期、中期和后期叶际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结果】筛选获得一株优良生防菌株——广西赭霉(Ochroconis guangxiensis)X22,其对苦瓜白粉病的室内防治效果达56.58%,接种X22(O+)的苦瓜种子发芽率显著提高,苦瓜出苗相对较整齐,苦瓜苗的叶片数、茎径和叶色值(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SPAD)分别较对照(O–)提高3.18%、6.08%和7.88%,株高比O–提高了22.59%,差异达显著水平。相较于O–,O+的叶际细菌α多样性在白粉病发生初期、中期和后期均有所提高,丰度则表现为增-减-增。在白粉病发生的各个阶段,O+与O–这2个处理在门水平上优势菌门及其丰度差异不显著;在属水平上,初期和中期2个处理优势菌属及其相对丰度存在差异,并且O+特异富集了参与氮循环的铁氧化菌属(Sideroxydans)和缺氧反硝化菌属(Natronincola)及具抑菌作用的放线菌糖单孢菌属(Saccharomonospora)等有益菌。【结论】DSE菌株X22对苦瓜白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同时可促进苦瓜种子萌发和植株生长,可能是通过调节叶际细菌群落结构维持其多样性和稳定性,并招募具抑菌活性和固氮能力的有益菌抑制病原菌,为宿主提供氮 覃丽萍 覃丽萍 农倩 张艳 林珊宇 农倩 谢玲关键词:苦瓜白粉病 促生 甘蔗根围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SE)的分离及接种效应 被引量:11 2014年 从广西8个甘蔗主产区分离得到10个DSE菌株。这些菌株的核糖体DNA的28S基因D1/D2区序列与Genbank中最相似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10个菌株在系统树上聚为3个大分支。其中4个菌株以68%的支持率与枝孢属Cladosporium、茎点霉属Phoma、Lophiostoma sp.和Emericella sp.聚为一大类;5个菌株在84%的支持率上与Conlarium sp.、Cercophora sp.和Schizothecium sp.聚为一大类;1个菌株与Phialocephala fortinii聚为一类,支持率为100%。10个菌株均能与甘蔗共生而无致病性,其中7个菌株接种甘蔗组培苗平均干重高于对照,选取干重最高的2个菌株接种甘蔗盆栽苗,接种处理的平均株高、茎宽、鲜重和干重均高于对照。 谢玲 刘斌 覃丽萍 张雯龙 李松 秦碧霞 史国英 邓心关键词:甘蔗 促生 大石围天坑群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SE)群落组成及其对先锋植物抗旱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6 2017年 为探究大石围天坑群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SE)资源并发掘其生态功能,采用白菜为诱饵植物对广西大石围天坑群原始森林土样中的DSE菌株进行诱捕分离,并结合形态学特征观察和ITS1-5.8S-ITS4-28S rD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鉴定;从中选择4株DSE菌株接种当地先锋植物,进行自然干旱胁迫实验,并测定植株萎蔫指数、恢复浇水后的萎蔫率和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共从土样中分离筛选获得22个DSE菌株,分属Exophiala、Chaetothyriales、Aspergillus、Oidiodendron、Tetracladium、Schizothecium、Camarops、Chaetomium等13个属,呈现出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干旱胁迫下,菌株TK566和TK731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任豆(Zenia insignis)和苏木(Caesalpinia sappan)这两种当地石漠化修复先锋树种幼苗的抗旱和生长能力。由于内生真菌-植物互作方式非常复杂,DSE是否从酶系统调控层面来影响植物的抗旱性则仍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结果表明大石围天坑群DSE资源丰富,且部分菌株对提高植物抗旱性和生长具有正向作用,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潜力。 蓝桃菊 陈艳露 黄诚梅 张雯龙 谢玲 史国英 覃丽萍 张艳 农倩关键词:天坑 先锋植物 侵染葫芦的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广西分离物分子鉴定 被引量:15 2008年 从广西南宁市郊温室大棚中的葫芦[Lagenaria siceraria(Molina)Stand.]上采集到一个表现脉绿、花叶症状的病毒样品,ELISA检测表明,该样品与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CGMMV)有密切的血清学关系,利用RT-PCR方法从样品中扩增获得约500bp的DNA片段,序列分析表明,该片段是CGMMV的外壳蛋白基因,暂将该病毒分离物定名为GX-BG。外壳蛋白基因核苷酸序列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已报道的CGMMV主要分为3大群体,GX-BG与中国辽宁分离物(CGMMV-LN)分别属于不同的群体。 秦碧霞 蔡健和 刘志明 魏源文 谢玲 朱桂宁关键词: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 外壳蛋白基因 杧果红点病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 2010年 杧果红点病是近年在海南杧果上发现的新病害,由炭疽菌Colletotrichumsp.引起。研究结果表明,该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均为13-37℃,适宜温度25-31℃;孢子产生温度16-37℃,最适温度34℃。菌丝生长、孢子形成、孢子萌发的pH值范围广,均为3.0-11.0,适宜pH值分别为4.0-8.0、4.0-7.0和5.0-9.0。供试碳源中,以葡萄糖、蔗糖、菊糖为碳源菌丝生长良好;以菊糖为碳源最适产孢。供试氮源中,以硝酸钙、硝酸钾为氮源菌丝生长良好;以甘氨酸为氮源产孢量最大。营养及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产孢有明显影响,在PSA、PSA+酵母膏培养基上菌丝生长良好,在PSA+酵母膏培养基上产孢量大;光照可促进产孢。 覃丽萍 黄思良 喻丽华 林长河 胡春锦 林善海 岑贞陆 谢玲关键词:杧果 红点病 生物学特性 甘蔗优良DSE促生菌株的筛选及田间接种效果 被引量:5 2015年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SE)是一类与植物互惠共生的内生真菌,研究DSE对甘蔗苗生长的影响,为探索其在甘蔗生产节肥减耗和保护蔗地生态系统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通过DSE与甘蔗组培苗的室内共生试验进行初步筛选,然后采用5×105 cfu/m L菌液淋根的方法在室内盆栽条件下进行复筛,再选用潜力菌株在田间测试其对甘蔗生长的影响,以期筛选出对甘蔗具有明显促生效果的DSE菌株。结果表明:在盆栽条件下所有DSE菌株(组合)接种甘蔗后甘蔗的株高、总鲜重、地上部干重和总干重与对照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提高范围分别在11.4%~30.9%、7.5%~65.3%、5.3%~58.0%和6.0%~64.7%;9个菌株(组合)接种甘蔗后甘蔗的地下部干重比对照增加了0.7%~103.6%不等;在田间试验中,8个菌株(组合)中有7个接种甘蔗后甘蔗的总鲜重比对照提高了2.0%~50.1%,其中的3个菌株处理使甘蔗的株高提高了6.9%~10.0%。表明DSE真菌对提高甘蔗的生产能力和保护蔗地的生态环境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潜力。 覃丽萍 苏琴 张雯龙 谢玲 农倩 张艳 陈艳露关键词:甘蔗 促生 广西金花茶炭疽病的病原鉴定及其寄主抗性评价(英文) 被引量:8 2009年 于2003年首次在广西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金花茶炭疽病,并从病叶上分离出金花茶炭疽菌;根据致病性测定和病原菌株形态观察结果,将其鉴定为Colletotrichum camelliae Mass.,由该菌引起的金花茶炭疽病在广西属首次报道。为了寻找炭疽病的抗源,通过测定13种金花茶和3种山茶对金花茶炭疽病菌的抗性,结果表明:防城金花茶(C.chrysantha var.phaeopubisperma S.Y.Liang et Z.H.Tang)、东兴金花茶(C.tunghinensis Chang)、多瓣金花茶(C.multipetala S.Y.Liang et C.Z.Deng)、小花金花茶(C.micrantha S.Y.Liang et C.Y.Zhong)、顶生平果金花茶(C.pingguoensis var.terninalis(Liang et su)S.Y.Liang)5个种或变种表现抗病反应;博白大果油茶(Camellia gigantocarpa Hu et T.C.Huang)、红山茶(Camellia japonica Linn)的红露珍品种、金花茶(Camellia chrysantha(Hu)Tuyama)以及显脉金花茶(Camellia euphlebia Merr.ex Sealy)对Colletotrichum camelliae表现为免疫反应,这些抗性材料将为金花茶的种质改良提供优质抗源。 谢玲 黄思良 岑贞陆 黄连冬 刘宇宁关键词:金花茶 病原鉴定 COLLETOTRICHUM 寄主 抗性评价 大青枣炭疽病的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6 2002年 形态学观察及致病性比较结果表明 ,大青枣炭疽病由胶孢炭疽菌 (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侵染所致。该菌的菌丝体生长和分生孢子形成的温度范围分别为 10~ 34℃与 16~31℃ ,最适温度分别为 2 5~ 2 8℃与 2 8℃ ;菌丝体生长和分生孢子形成的pH值范围分别为 2~ 12与 3~ 11,最适pH值分别为 5~ 6与 4 ;菌丝体生长和分生孢子形成易受光环境影响 ;菌丝体生长对维生素的要求不严格 。 岑贞陆 谢玲 黄思良 晏卫红关键词:大青枣 炭疽病 病原鉴定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SE)对甘蔗苗生长影响初探 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筛选出对甘蔗苗具有显著促生功能的菌株,为实现甘蔗生产节肥减耗、促进蔗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从日本引进的6个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SE)菌株分别接种甘蔗组培苗和盆栽苗,评价其对甘蔗苗生长的影响。【结果】供试菌株能不同程度地提高甘蔗组培苗的株高和盆栽苗的干重,其中菌株LtVB3(Meliniomyces variabilis)的促生作用较为突出,接种该菌株后甘蔗组培苗株高和干重分别较对照提高了68.69%和56.66%,与对照相比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甘蔗盆栽苗干重较对照提高40.00%,促生效果较为稳定。【结论】DSE中存在对甘蔗具有较好促生作用的菌株,其中菌株LtVB3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潜能。 谢玲 张雯龙 覃丽萍 蓝桃菊 成泽才彦 李松 邓心 廖仕同关键词:甘蔗 株高 干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