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榕 作品数:18 被引量:144 H指数:6 供职机构: 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 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文学 语言文字 文化科学 历史地理 更多>>
辛克莱·刘易斯的创作历程 被引量:8 2001年 辛克莱·刘易斯是美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文学创作生涯可划分为三个时期 ,1 92 0~ 1 92 9年是其“黄金时期”。他创造了地地道道的美国风格 ,作品中最早反映出女权主义意识。 张海榕关键词:女性主义批评理论 文学创作 女权主义 艺术风格 “当代英语国家文学研究的文化视角”学术研讨会综述 2006年 张海榕关键词:文化视角 文学研究 英语国家 《王孙梦》中的跨种族身份叙事 2010年 辛克莱.刘易斯其后期创作的《王孙梦》中聚焦美国社会中的种族问题,以主人公聂尔为主要描写对象,表达了对种族问题的强烈关注和深刻的政治洞见。小说紧紧围绕聂尔的跨种族身份叙事,叙说种族身份如何影响甚至入侵个体生活的现象,冷静地审视了美国种族问题给人们带来的毒害,指出聂尔寻找家族血缘皇室性的过程就是他不断摆脱"白人身份"所赋予的荣耀和光环并把黑人重新当作真正意义上的人的过程,也是聂尔设法还原"白人身份"以本来面目的过程。本文拟从文化和心理层面上动态地揭示出刘易斯赋予聂尔这一人物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旨在探讨刘易斯在此作品中的意识形态倾向。 张海榕关键词:权力 镜像 《大街》中的“反乡村”叙事 被引量:6 2012年 本文将辛克莱·刘易斯的《大街》置于空间批评视域和新文化地理学视野中,结合作家对美国20世纪前20年的文化记忆,论述《大街》中的"反乡村"叙事及其文化意蕴。 张海榕寻找梦中的仙女——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解读《巴比特》 被引量:3 2005年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理论为基础,对辛克莱·刘易斯的《巴比特》作一全新解读,尤其对其男主角巴比特进行精神分析,挖掘其表层行为下的深层动机,展示巴比特心理发展的整个过程:压抑—意识—与社会融合,将会使我们深入了解这部典型的心理成长小说的特征。 张海榕关键词:巴比特 压抑 无意识 美国文学批评语境下的辛克莱·刘易斯研究 2011年 刘易斯研究在历时层面上的特点显现为,从1920年代的"传记研究"到三四十年代的"讽刺手法"研究,再到1950年代的"社会批评"、1960—1970年代的"人物形象分析"和"语言修辞学"研究。就研究方法而言,刘易斯小说的研究在共时层面上彰显出从"内部方法"向"外部方法"逐步过渡的特征。就叙事学研究而言,主要的研究分析都属于从时间维度剖析刘易斯的叙事艺术,研究者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空间维度上的叙事学研究。历年来研究者们的理论争辩和观点争锋不仅形成了极富思想史特色的刘易斯批评传统和多元化的研究发展趋势,同时也使得刘易斯小说研究成为美国文学研究中的一门显学。 张海榕 薛武关键词:美国文学批评 语境 他的名字叫奥尔罕·帕慕克 被引量:1 2007年 张海榕 解华关键词: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叙事空间的多重维度与刘易斯的文化空间想象 2013年 本文以列斐伏尔的"空间三一论"为切入点,借鉴了包括叙事学在内的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的方法和视角,并在深入分析文本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刘易斯主要小说的叙事特征及其作为虚拟空间的意识形态性、文本内涵和文化意蕴,进而挖掘出刘易斯小说的叙事空间特质、作家的文化情感结构和小说人物文化身份的认同危机。 张海榕关键词:叙事空间 地理景观 文化想象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大学外语教学 被引量:98 2004年 近年来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越来越受到教育界推崇。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学习者主动地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 ,借助于他人和环境的帮助 ,通过独特的信息加工过程 ,注意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 ,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本文结合建构主义的一些主要观点 ,在分析建构主义教学观与传统教学观区别的基础上 ,提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大学外语教学有着深刻的启示。 张海榕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传统教学理论 大学外语教学 帕慕克:伊斯坦布尔讲故事的人 被引量:2 2008年 2006年10月12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土耳其作家奥尔汉·帕慕克(Orhan Pamuk)。瑞典文学院在颁奖公告中说,授予帕慕克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他在追求故乡忧郁灵魂的过程中,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文化交错的新象征(in the quest for the melancholic soul of his native city[he]has discovered new symbols for the clash and interlacing of cultures)"。 张海榕关键词:讲故事 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