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堃
- 作品数:7 被引量:19H指数:2
- 供职机构:合肥市口腔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条形自体块状骨联合GBR在水平骨增量中的应用研究
- 2023年
- 目的 比较条形自体块状骨联合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 GBR)与单纯GBR应用于水平骨增量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需先行水平骨增量延期种植的患者20例,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A组)为条形自体块状骨联合GBR,对照组(B组)为单纯GBR。在术前(T_(0))、术后即刻(T_(1))和术后6个月(T_(2))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测量植骨区不同位点的牙槽嵴宽度,评价两组成功率、骨增量、骨吸收率和VAS疼痛评分。结果 植骨术后6个月,两组成功率均为100%;骨宽度均明显增加,在嵴顶下1 mm和3 mm处A组相较B组多,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嵴顶下6 mm和9 mm无显著性差异(P>0.05);骨吸收率A组较B组在嵴顶下1 mm、3 mm和6 mm处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嵴顶下9 mm处相近,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严重水平向骨缺损,应用条形自体块状骨联合GBR较单纯GBR在嵴顶和中段处吸收率低,可获得更佳的骨嵴顶轮廓。
- 何修全李玉山水宇豪刘堃
- 关键词:引导骨再生
- 一种基于铆钉原理的微创拔牙器械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铆钉原理的微创拔牙器械,具体涉及微创拔牙技术领域,包括口内牙列托盘,所述口内牙列托盘内部插接有倒锥钻,所述倒锥钻下端外表面加工有正向螺纹,所述倒锥钻上端外表面加工有反向螺纹,所述倒锥钻顶端设有适配...
- 刘堃何修全李玉山
- 32例中、重度牙周炎种植修复早期临床观察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观察32例中、重度慢性广泛型牙周炎患者行牙种植修复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局部牙缺失、无全身性系统性疾病,牙周炎病情控制良好,临床诊断为慢性广泛型牙周炎的患者,共植入38颗Rplace种植体,种植后观察12~15个月。结果:有1例1颗种植体骨整合失败、拔除,37颗种植体骨整合良好,早期成功率为97.37%。结论:在中、重度慢性广泛型牙周炎病情得到良好控制的情况下,行牙种植修复短期效果良好,长期效果有待继续跟踪观察。
- 孙琼张辉刘堃魏少金
- 关键词:牙种植体骨整合
- 生物胶原膜与钛膜在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中的应用比较被引量:12
- 2011年
- 目的比较生物胶原膜与钛膜在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中的应用。方法 75例牙槽骨骨缺损的种植患者共植入82枚Xive螺纹根状种植体,同期采用植Bio-Oss小牛骨粉,盖BME-10X胶原膜或钛膜,进行引导骨再生,修复骨缺损。其中39例采用钛膜,43例采用BME-10X胶原膜;二期手术时观察膜下骨再生情况,评价成功率。结果钛膜组37枚种植体、胶原膜组42枚种植体成功地完成骨整合,并成功完成义齿修复;胶原膜组和钛膜组的暴露率分别是2.3%和17.9%;2枚种植体因钛膜暴露及感染失败,1枚种植体因生物胶原膜固定不充分、移位感染失败。结论生物胶原膜及钛膜皆能有效地屏蔽软组织,引导骨再生,重建牙槽骨外形;与钛膜相比,生物胶原膜更为简便易用。
- 杨治洁张磊刘堃唐庭
- 关键词:引导骨再生胶原膜牙种植
- 条带状游离龈移植增宽种植区角化龈的临床疗效评估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评价条带状游离龈移植增宽种植区角化龈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纳入角化龈不足的患者29例(40个牙位),在种植前行条带状游离龈移植增宽种植区角化龈,记录不同时期角化龈宽度、收缩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止痛药服用量及组织学特征。结果:29例患者均成功,术前角化龈宽度(0.99±0.77)mm,移植术后即刻颊舌侧膜龈联合间距离(9.58±1.45)mm。1.5个月(种植术前)角化龈宽度(7.46±1.14)mm,收缩率24.5%,与移植术后即刻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种植术后即刻愈合基台颊侧角化龈宽度(5.56±0.76)mm,3个月宽度为(4.78±0.65)mm,与种植术后即刻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6个月(戴牙后即刻)冠颊侧角化龈宽度(4.31±0.52)mm,12个月(戴牙后6个月)宽度为(4.29±0.49)mm,与6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0),种植术后即刻至12个月收缩率为22.5%。移植术后1周疼痛度评分(2.90±1.05),肿胀度评分(1.72±0.65);术后2周疼痛度和肿胀度为0,止痛药服用量(66.29±37.44)mg。移植术后1.5个月HE染色显示移植区与邻近角化龈组织结构相同。所有患者均完成种植修复,随访期间无失败病例。结论:条带状游离龈移植可显著增宽种植区角化龈且术后反应轻。
- 李玉山何修全水宇豪刘堃
- 关键词:种植牙
- 块状自体骨联合脱细胞牛骨基质重建牙槽嵴的影像学观察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探索以外斜线或颏部为供区的自体块状骨联合去蛋白牛骨基质表面覆盖可吸收生物膜进行牙槽嵴缺损修复时的骨再生效果及其吸收规律,为临床操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19年9月时间段内,术前CBCT评估骨量严重不足,需先行骨增量再行种植体植入患者共10例。手术以下颌外斜线或颏部为供区取自体块状骨,结合骨引导再生术重建缺损区牙槽骨。术后对创口愈合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记录。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和种植体植入前拍摄CBCT,对受区牙槽嵴顶、牙槽嵴中段和牙槽嵴基底部骨宽度进行测量。数据采用SPSS 2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取骨和植骨手术,术后均无头晕、头痛等不适。2例颏部取骨患者术后无局部麻木或异样感。1例患者(2个位点)出现移植骨块暴露,暴露率为9.52%,其余位点至种植体植入前均愈合良好。牙槽嵴顶、中段和基底部实际骨增量分别为:(3.93±1.80)mm、(3.90±1.60)mm和(2.89±1.43)mm,增量效果明显。牙槽嵴顶、中段和基底部增量骨吸收比例分别为:28.00%(13.55%,42.20%)、17.10%(8.20%,30.55%)和10.00%(5.80%,24.70%)。三组间移植骨吸收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两比较,牙槽嵴顶与牙槽嵴基底部吸收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各组间吸收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口内来源自体骨联合去蛋白牛骨基质进行引导性骨再生时,牙槽嵴顶处吸收率较基底部明显增大,提示临床操作时,我们更应关注嵴顶处的骨增量水平。
- 刘堃王舒思张磊汤春波
- 关键词:骨增量锥形束CT
- 影响种植体生存时间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种植体失败事件与时间和牙位的相关性及影响种植体生存时间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2月在合肥市口腔医院口腔种植科因种植失败复诊拆除种植体的患者。预测变量为手术年龄、性别、吸烟、口腔卫生情况、血糖、颌位、牙位、种植体类型、种植体数量、手术医师、植入时机、负载时机、抗生素使用时机,结果变量为种植体生存时间和种植体失败事件。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χ~2检验、Kaplan-Meier (Long Rank检验)及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89例患者纳入研究,拆除失败种植体95颗。失败种植体平均生存时间为31个月(95%CI:24.2~39.1)。种植体植入数量(P=0.038)、种植体负载时机(P=0.050)、牙位(P=0.024)与种植体生存时间显著相关。2颗种植体失败的风险是1颗种植体的3.709倍(95%CI:1.075~12.795),种植体晚期负载失败的风险是早期负载的1.551倍(95%CI:0.999~2.406)。前牙种植失败的风险是磨牙的2.384倍(95%CI:1.327~4.283)。约50%的患者在术后1年内拆除失败的种植体,随后的2~10年,拆除失败种植体的速率变得较为平缓。磨牙种植体周围炎最为常见(50%),种植体折断一般在术后55个月发生(95%CI:42.2~67.9),发生时间最晚(P=0.000)。结论:种植体植入数量、负载时机和牙位是种植体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种植术后第1年的随访尤为重要,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干预。种植体失败事件的发生与牙位和时间相关。
- 杨治洁唐庭刘堃张磊翟沁凯
- 关键词:种植体种植体周围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