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琳 作品数:8 被引量:21 H指数:3 供职机构: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MRI观察极高海拔攀登者大脑皮质结构改变 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采用MRI观察短暂极高海拔探险所致大脑皮质结构改变。方法对28名健康青年在极高海拔登山前、后及1个月后随访进行常规T2W及全脑高分辨率三维T1W结构成像扫描,观察显著改变的脑区面积及其厚度,并应用Freesurfer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登山前、后及1个月T2WI均未发现异常;左、右侧大脑半球皮层总萎缩面积(平均萎缩率)分别为(3795.14±35.23)mm2[(9.33±3.19)%]和(2175.42±26.15)mm2[(6.49±2.76)%];左侧舌回皮层萎缩率与进入极高海拔持续时间呈弱相关,其余脑区则呈显著相关。结论攀登极高海拔可引起大脑皮质萎缩,以优势半球明显,主要见于前额叶。 林建忠 杨天和 郑慈娜 康泰山 李晓清 曾强 王月琴 林玉琳 王建腾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大脑皮质 胸痛三联征CT检查技术的优化及辐射剂量控制研究 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对疑为胸痛三联征的患者进行CT扫描优化方案和应用低管电压,以期降低对比剂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9年3月疑为胸痛三联征的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100KV的研究组20例和120KV的对照组20例,两组患者均由心脏的底部向主动脉弓的方向进行心电门控的扫描,并由高资历的医师对冠状动脉重建的图像进行评分,测算两组患者的肺动脉干、降主动脉及右侧冠状动脉起始部的CT值和信噪比SNR,将ED(有效辐射剂量)和CNR(噪声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肺动脉干和降主动脉的SNR无显著差异;降主动脉、肺动脉干、右冠状动脉入口处的CT值、右侧冠状动脉开口处图像SNR、肺动脉干、降主动脉、右侧冠状动脉开口处的图像CNR、剂量长度的乘积与有效辐射的剂量对比有显著差异。结论:经心底部向主动脉弓的方向进行扫描,并使用低管电压不仅能保证较为准确的诊断出胸痛三联征患者,而且可以降低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的用量,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肖东健 林玉琳磁共振成像与CT在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诊治重建中的效果 被引量:5 2019年 交叉韧带是膝关节中起最大作用的一个部分,它能通过限制小腿的内翻、外翻和前后移动来保持膝关节的稳定,对膝关节的运动有着重要作用。交叉韧带连接胫骨髁间隆起和股骨髁间窝,以铰链形式存在,防止胫骨朝着股骨方向前后移位[1]。膝关节的交叉韧带分为两条:前交叉韧带与后交叉韧带,它们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有较大差异。其中前交叉韧带是从股骨外侧髁的内侧斜朝向前下方,末端止于胫骨髁间隆起的前部与内外侧的半月板,后交叉韧带从股骨内侧髁的外侧斜朝向后下方,末端止于胫骨髁间隆起的后部与外侧半月板[2]。 林玉琳 林建忠 肖东健关键词:交叉韧带损伤 膝关节 磁共振成像 股骨外侧髁 股骨髁间窝 后交叉韧带 双源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操作规范分析 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分析双源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规范操作对成像质量与检查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行双源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8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将2019年1—6月未实施成像技术操作规范的40例列入对照组,而2019年7—12月实施成像技术操作规范的40例列入观察组,比较两组的影像成像质量评分、检查时间以及操作失误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影像成像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其检查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操作失误发生率(2.50%)明显低于对照组(1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双源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规范操作,不仅能提高影像成像质量,缩短检查时间,还能进一步降低操作失误的发生率。 林玉琳 郭鹭鑫 蔡小萍 王素丽 刘丹妮 肖东健探索高原登山的脑结构改变 2013年 目的 探讨一次短暂高原登山引起的脑结构改变.方法 对15名厦门大学学生登山队员[男9名,女6名,19~23岁,平均(21.0±1.1)岁]分别于攀登珠穆朗玛峰前、后进行常规T2W及高分辨率全脑3DT1W结构成像;应用SIENA软件分别对登山前、后高分辨率3DT1W结构像进行全脑灰质、白质分割,计算体积萎缩百分率,并进行统计分析;对全脑进行基于体素的纵向脑萎缩评价,获取显著萎缩脑区.结果 视觉观察,登山前、后所有登山队员常规T2WI均未发现异常,但脑灰质及白质体积均有明显减少,脑灰质萎缩百分率为(2.70±1.43)%,白质萎缩百分率为(1.43±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于体素的全脑统计分析发现,萎缩脑区包括左侧额叶、胼胝体压部、双侧颞极、双侧枕叶距状沟周围及双侧小脑半球,以优势半球受损明显.结论 高原登山运动可引起脑白质和灰质萎缩,且灰质萎缩更明显. 林建忠 杨天和 郑慈娜 康泰山 李晓清 曾强 王月琴 林玉琳 王建腾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灰质 白质 CT后处理技术显示主动脉夹层破口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 研究CT扫描不同图像后处理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破口检出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106例以突发性胸痛为主诉的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建(VR)、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表面遮盖成像(SSD)等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结果 原始横轴位图像的夹层动脉瘤破口检出率为37.7%,MIP、CPR、MPR、VR、SSD的夹层破口检出率分别为0.0%、46.2%、69.8%、65.1%、39.6%。最终97例能明确显示夹层破口,夹层破口的检出率为91.5%,9例因破口直径太小、升主动脉根部伪影或假腔完全血栓化等原因而显示欠佳。MPR、CPR、VR对夹层破口的总检出率明显高于SSD与MIP(P<0.01)。MPR、VR对Ⅰ型、Ⅱ型的检出准确率相对较优,而CPR、MPR对Ⅲ型的检出准确率也呈现出相对更佳的综合特点。结论 CT扫描结合图像后处理技术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相对优势,不同图像后处理技术各有优缺点,其中MPR操作简单、对夹层破口的显示能力强及准确分型,可作为首选。 肖东健 林玉琳 岳鑫 刘丹妮 王素丽 郭鹭鑫 蔡小萍 康江河关键词:图像后处理技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发性输尿管癌的多层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表现 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观察原发性输尿管癌的多层螺旋CT(MSCT)多期动态增强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输尿管癌13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2例,对病灶行MS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结果病灶强化峰值时间位于肾实质期8例,增强前后时间-密度曲线呈"速升-缓升-速降"型。3例位于皮髓质交界期,呈"速升-速降"型。2例位于肾盂期,呈持续缓升型。结论原发性输尿管癌MSCT多期动态增强具有一定特征,结合其他相关影像表现诊断不难。少数强化峰值位于肾盂期者需与原发性非特异性输尿管炎进行鉴别。 肖东健 林玉琳 王勇 张哲义 李子彦关键词:输尿管 DSA和CTA在中晚期肝癌血供及灌注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应用DSA和CTA技术探讨中晚期肝癌的血供特点及血流灌注动态变化情况。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收治的28例中晚期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肝动脉及门静脉等进行DSA及CT血管造影检查,检测患者的血供及血流灌注动态变化情况。结果 DSA和CT血管造影显示所有患者的病灶数目、大小及位置一致。肝动脉造影表现为动脉期多血供,且CTHA例数显著高于DSA肝动脉造影(27 VS 23)(P=0.000);间接门静脉造影表现为门静脉期乏血供,在DSA门脉造影和CTAP上均未发现门脉血供。肝癌组织在CTHA单层动态扫描上呈明显强化,且肝动脉期具有丰富动脉血流灌注,而在CTAP单层动态扫描上呈无明显强化,且肝门静脉期无门脉血流灌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中晚期肝癌患者的DSA和CT血管造影结果显示:弥漫型、结节型及巨块型肝癌病理类型的动脉血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未发现门脉血供。结论中晚期肝癌患者以肝动脉供血为主,侧枝动脉供血为辅,门静脉供血较低或无;应用DSA和CT血管造影技术综合评价肝癌的血供特点和血流灌注动态变化,可为介入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肖东健 王勇 岳鑫 林玉琳 王金岸关键词:计算机断层成像 CT血管造影 肝癌 血供 血流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