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国然

作品数:5 被引量:35H指数:2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细胞
  • 2篇斑马
  • 2篇斑马鱼
  • 1篇凋亡
  • 1篇心病
  • 1篇心肌
  • 1篇心肌肥厚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并发症
  • 1篇血小板
  • 1篇压迫止血
  • 1篇压迫止血器
  • 1篇氧化应激
  • 1篇氧化应激诱导
  • 1篇药物支架
  • 1篇再狭窄
  • 1篇支架内再狭窄
  • 1篇止血
  • 1篇止血器
  • 1篇特异

机构

  • 5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解放军第10...

作者

  • 5篇李国然
  • 4篇赵仙先
  • 3篇郭俊
  • 2篇荆清
  • 2篇沈下贤
  • 2篇宋晓伟
  • 2篇单冬凯
  • 1篇刘宇
  • 1篇马丽萍
  • 1篇丁雪燕
  • 1篇王国坤
  • 1篇董斐斐
  • 1篇王忠凯
  • 1篇安丽娜
  • 1篇吴峰
  • 1篇邹路路
  • 1篇马亮亮

传媒

  • 3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国际心血管病...

年份

  • 3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氧化应激诱导内皮细胞凋亡microRNA表达改变的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研究氧化应激诱导的内皮细胞micro RNA的表达变化。方法:ECM(Endothelial Cell Medium)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利用不同浓度双氧水(0μmol/L,200μmol/L,500μmol/L,800μmol/L)刺激24小时后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凋亡水平。提取细胞总RNA,利用实时定量PCR(Quantitive real-time PCR;q RT-PCR)检测micro RNA表达量变化,并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可能的靶基因。结果:加入不同浓度双氧水处理24 h后的内皮细胞总凋亡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00μmol/L、500μmol/L和800μmol/L组的凋亡率分别为(13.31%vs 4.75%,35.9%vs 4.75%,89.75%vs 4.75%,P<0.01)。200μmol/L的双氧水处理内皮细胞后,micro RNA的表达出现了明显的改变。其中mi R-92a、mi R-126的表达明显下调(P<0.05),mi R-181a、mi R-217、mi R-34a和mi R-320的表达明显上调(P<0.05)。靶基因预测显示mi R-320、mi R-92a可能调控多个和内皮细胞凋亡相关的基因表达。结论:在氧化应激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中,mi RNA表达发生改变并可能参与调控内皮细胞功能。
郭俊刘宇王忠凯李国然沈下贤赵仙先
关键词:微小RNA内皮细胞凋亡氧化应激
miR-22心肌特异转基因斑马鱼的构建及心肌肥厚的评估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构建miR-22心肌特异转基因斑马鱼系,在体评估miR-22对于心肌肥厚的作用。方法:构建pTol2-CMLC2-miR-22-IRES-EGFP表达载体。通过显微注射的方法将tol2重组质粒于一细胞期注射入斑马鱼受精卵胚胎中,荧光筛选获得心肌特异表达绿色荧光的斑马鱼胚胎,并稳定表达传代。然后对稳定传代的成年斑马鱼心脏进行心肌肥厚及心功能的检测。结果:成功建立了miR-22心肌特异转基因斑马鱼系,通过定量PCR确定心肌中miR-22表达升高,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斑马鱼心肌出现绿色荧光。miR-22心脏特异过表达的转基因鱼系的成年鱼与野生对照组相比,出现了心肌肥厚的现象,心肌肥厚分子标志物nppa、myh7明显升高。斑马鱼心脏病理切片结果同样显示出miR-22心肌特异转基因斑马鱼出现了心肌肥厚的现象。结论:成功构建了miR-22心肌特异转基因斑马鱼,为研究心肌中miR-22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并证明miR-22心脏特异过表达会引起斑马鱼心肌肥厚。
李国然宋晓伟马亮亮郭俊马丽萍赵仙先
关键词:心肌肥厚
斑马鱼在血小板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3年
斑马鱼是心血管生理病理研究中常用的模式生物。斑马鱼血小板与人类血小板具有高度相似性,而且斑马鱼具有体外受精、繁殖力强、胚胎透明等优点,越来越多关于血小板的研究利用斑马鱼作为模式生物,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此文简要概述了斑马鱼血小板与人类血小板的相似性,以及利用斑马鱼作为模式生物研究血小板的一些进展。
李国然单冬凯宋晓伟荆清赵仙先
关键词:斑马鱼血小板模式生物
两类桡动脉压迫止血器临床应用效果分析被引量:26
2016年
目的比较旋钮式压迫止血器和气囊式压迫止血器在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9月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86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05例患者选用旋钮式压迫止血器,81例患者选用气囊式压迫止血器,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特征及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术后穿刺点出血情况将患者分为出血组和不出血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点。结果使用气囊式压迫止血器患者术后手部肿胀率(P=0.001)、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P=0.02)均明显低于使用旋钮式压迫止血器患者;两者术后出血比例未见明显差异(17.3%对14.3%,P=0.55)。出血组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P=0.001)、国际标准化比值(INR,P=0.001)、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或替罗非班比例(P=0.002)及疼痛VAS评分(P=0.001)均高于不出血组患者,诊断性造影比例低于不出血组患者(P=0.03)。结论旋钮式压迫止血器和气囊式压迫止血器止血效果相当,气囊式压迫止血器在舒适度及肿胀率方面优于旋钮式压迫止血器。术后穿刺点是否出血与压迫止血器类型无关,与患者APTT、INR、术后抗凝药物使用情况及是否植入支架相关。
郭俊徐帝非沈下贤李国然赵仙先
关键词:压迫止血器血管并发症止血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药物支架内再狭窄关系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与患者药物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植入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01月至2012年10月间有DES植入史并再次入院接受冠脉造影的92例患者(平均年龄65.22±9.73岁)的血液学检查、既往冠脉造影结果及再次冠脉造影结果。根据DES植入前的NLR的四分位点将所有入选患者分为3组:最低三分位组(n=31,0.91-1.83),中间三分位(n=30,1.87-2.63),最高三分位(n=31,2.66-4.67),比较3组间ISR发生率有无差异。结果:再狭窄发生在最低NLR三分位的有3例(9.68%),发生在中间NLR三分位组的有2例(6.67%),而有4例(12.90%)发生在NLR最高三分位组(P=0.714),3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因稳定或不稳定型心绞痛而植入药物支架的患者,其术前NLR同支架术后ISR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NLR不能作为DES植入后发生再狭窄的预测指标。
安丽娜王国坤吴峰董斐斐单冬凯丁雪燕李国然邹路路荆清
关键词:冠心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支架内再狭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药物支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