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吉笃学

作品数:11 被引量:142H指数:5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历史地理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石器
  • 3篇新石器
  • 3篇盛冰期
  • 3篇史前
  • 3篇末次盛冰期
  • 3篇考古
  • 3篇考古学
  • 3篇古学
  • 3篇冰期
  • 2篇新石器文化
  • 2篇史前农业
  • 2篇农业起源
  • 2篇现代人起源
  • 2篇考古学观察
  • 2篇环境变化
  • 1篇代人
  • 1篇仰韶文化
  • 1篇遗存
  • 1篇遗址
  • 1篇源流

机构

  • 8篇兰州大学
  • 2篇西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甘肃省文物考...

作者

  • 11篇吉笃学
  • 6篇安成邦
  • 5篇董广辉
  • 5篇陈发虎
  • 2篇张东菊
  • 2篇董惟妙
  • 2篇王辉
  • 1篇贾鑫
  • 1篇王琳
  • 1篇陈发度
  • 1篇赵晖
  • 1篇马敏敏
  • 1篇王辉
  • 1篇王鹏

传媒

  • 2篇科学通报
  • 2篇第四纪研究
  • 1篇人类学学报
  • 1篇考古与文物
  • 1篇第十届全国第...

年份

  • 4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甘青地区史前农业发展与环境变化
安成邦吉笃学陈发虎董广辉王辉
渭水流域仰韶文化半坡期遗存分期及相关问题研究
本文首先回顾了渭水流域仰韶文化半坡期遗存发现与研究的简史。然后,以渭水流域元君庙、北首岭和姜寨为典型遗址,利用墓葬间的叠压打破关系进行陶器分组,确定各组之间的先后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器物进行分型定式并检验它们的共存关系,...
吉笃学
关键词:渭水流域仰韶文化
文献传递
碳同位素在史前栗黍鉴定中的应用初探被引量:2
2010年
以甘肃省秦安县和礼县考古遗址中发现的粟和黍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碳同位素的测定,并开展了碳同位素和形态学鉴定方法的检验。结果表明,粟和黍的碳同位素值是不同的,即使是炭化的考古样品,粟和黍的碳同位素值仍然是有差别的,粟较黍的碳同位素值总体偏正。这一方法可以比较简便地检验形态学鉴定的结果是否正确。如果能够建立不同地区不同时段粟和黍的碳同位素值数据库,将会为粟和黍的鉴别提供依据。
安成邦吉笃学董广辉王辉董惟妙贾鑫马敏敏
关键词:史前碳同位素
甘青地区史前农业发展与环境变化
甘青地区的环境考古研究表明, 8-7.3ka.B.P.之间的大地湾一期栽培作物黍数量少,出现频率低,并且个体较小.而6.4ka.B.P.之后的半坡期农作物出现频率空前提高,籽实饱满,说明在由大地湾一期文化向仰韶文化过渡过...
安成邦吉笃学陈发虎董广辉王辉
甘青文化区新石器文化的时空变化和可能的环境动力被引量:49
2006年
气候变化引起的环境系统的变动,可以对史前文化的时空分布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甘青文化区是我国古文明发祥地之一。这里新石器文化非常发达,遗址丰富,类型齐全,为一个自成体系的古文化中心。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新石器文化的时空分布的变化,发现自大地湾文化至马家窑文化时期,研究区文化在空间上扩张,而后逐步向南退缩。这一变化和气候的干湿状况的变化密切相关。5kaB.P.气候逐步趋向干旱,导致文化分布上的空间差异,至齐家文化时期,研究区105°E以西遗址点的空间分布大大地向南收缩,而105°E以东齐家文化的分布范围和仰韶文化基本一致。
安成邦王琳吉笃学陈发虎王鹏
关键词:环境变化新石器文化
中国北方现代人扩散与农业起源的环境考古学观察——以甘宁地区为例
环境考古学是通过环境和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来揭示人类如何适应环境变化,如何调整自己的状态以缓解各种压力,从而实现规避风险保全自己的目的,为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人类对环境变化的反应一般采取两种策略...
吉笃学
关键词:现代人起源农业起源末次盛冰期
文献传递
甘肃大地湾遗址距今6万年来的考古记录与旱作农业起源被引量:45
2010年
报道了中国北方早期旱作农业起源地之一的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Dadiwan06探方的最新发掘成果,根据黄土-古土壤序列、绝对测年(AMS 14C和光释光测年)、气候事件年龄和考古分析,为Dadiwan06探方的地层沉积建立了6.5万年的年代框架.考古材料分析显示,Dadiwan06探方完整记录了石英打制技术制品、细石器技术制品、大地湾一期文化以及仰韶文化陶器制品等分别代表中国北方原始采集狩猎经济、先进采集狩猎经济、早期栽培经济与成熟农业经济的4个不同发展阶段,反映了大地湾遗址距今6.0万年以来由采集狩猎经济逐步向农业经济过渡的持续人类活动历史。
张东菊陈发度BETTINGER R LBARTON L吉笃学MORGAN C王辉程晓钟董广辉GUILDERSON T P赵晖
关键词:大地湾遗址
“零口文化”试析被引量:6
2002年
吉笃学
关键词:半坡文化考古研究遗存考古学
中国北方现代人扩散与农业起源的环境考古学观察
环境考古学是通过环境和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来揭示人类如何适应环境变化,如何调整自己的状态以缓解各种压力,从而实现规避风险保全自己的目的,为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人类对环境变化的反应一般采取两种策略:一是响应...
吉笃学
关键词:现代人起源农业起源新石器末次盛冰期
文献传递
末次盛冰期环境恶化对中国北方旧石器文化的影响被引量:28
2005年
末次冰期间冰段时,中国北方地区水热条件普遍较好,旧石器文化也比较发达。然而,进入末次盛冰期后,随着气温的普遍降低和降水量的明显减少,草原和沙漠带急速向南扩张,动物群也大举南迁。对于这种严酷的生存环境,中国北方的旧石器文化是如何响应的呢?本文以宁夏彭阳PY01-02,PY03和PY05等地点的地层剖面和石制品的研究为基础,首先提出彭阳地点群地层沉积相由河湖相沉积迅速转变为黄土堆积说明由末次冰期间冰段到末次盛冰期自然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其次,通过对上述两种不同沉积相中出土石制品的大小、重量、原料以及技术上的比较说明随着环境的变化石制品本身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下层河湖相堆积中出土的石制品粗大笨重,主要以各种石英岩为原料,与同期泾水上游旧石器文化的特征相近,应是当地文化特征的一种具体体现。上层马兰黄土中的石制品的普遍较小,主要以石英和燧石为原料,其中用燧石制成的细石器具有宁夏灵武水洞沟下文化层同类制品的特征,而用石英制成的小石器则同海原一带的史前文化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据此作者推测这可能与史前人类在环境日益恶劣的情况下向南迁移有关。山西南部地区的下川和柿子滩遗址的地层和石制品证据亦表明,末次盛冰期前后该地区旧石器文化的明显差异可能也与末次盛冰期环境恶化时人类的迁徙有关。最后,中国北方地区考古遗址的空间分布变化为上述史前人类南迁的推测提供了有力证据。因此,作者认为末次冰期的环境恶化对中国北方旧石器文化的影响具有普遍性。
吉笃学陈发虎R.L.BettingerR.G.Elston耿志强L.Barton王辉安成邦张东菊
关键词:末次盛冰期环境变化细石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