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成邦 作品数:71 被引量:632 H指数:16 供职机构: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历史地理 生物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甘青地区史前农业发展与环境变化 甘青地区的环境考古研究表明, 8-7.3ka.B.P.之间的大地湾一期栽培作物黍数量少,出现频率低,并且个体较小.而6.4ka.B.P.之后的半坡期农作物出现频率空前提高,籽实饱满,说明在由大地湾一期文化向仰韶文化过渡过... 安成邦 吉笃学 陈发虎 董广辉 王辉新疆地理环境特征以及农牧格局的形成 被引量:18 2020年 基于环境变化记录和考古发现,以及稳定同位素资料,我们对新疆地理环境的特征及其对新疆农牧业格局形成的影响和时间过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新疆的自然环境特征和气候变化过程导致新疆人口的主体分布在山麓绿洲地带.天山地带晚全新世的湿润程度增加,草原和绿洲面积扩展,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环境基础.距今3000年左右,新疆的农牧业格局基本形成,在南疆是以粟黍-小麦/大麦-畜牧为特征的混合经济,在北疆以游牧经济为主.新疆人口分布的空间聚集现象肇始于距今4000年,距今3000年已经非常明显,小麦/大麦-粟黍-畜牧为特征的混合经济是形成这一特征的直接动力.地理环境的差异,在历史上形成了新疆南重北轻的局面,主要的经济政治中心大都在南疆.到清末以来,随着近代技术和交通的发展,这一局面才得到改变. 安成邦 张曼 王伟 刘依 段阜涛 董惟妙关键词:地理环境 晚全新世 气候变化 北极巴罗地区小冰期以来的冷暖事件 被引量:3 2002年 北极阿拉斯加巴罗(Barrow)地区(70°20′N,156°40′W)湖泊钻孔花粉记录,^(210)Pb 和^(137)Cs 测定以及多项环境代用指标测试(有机质含量、总 C 和总 N 含量、CaCO_3),揭示了小冰期以来 Barrow 地区曾发生3次暖期(公元1540~1600年,公元1660~1730年和公元1880~1992年)和3次冷期(公元1440~1520年,公元1610~1650年和公元1750~1850年)。这些冷暖事件与格陵兰世纪营和青藏高原古里雅冰芯记录对比发现,虽然在高频变化上,不同地区存在着差异,但重大冷暖事件都曾出现。 唐领余 彭金兰 安成邦 张青松 王国 夏威岚 潘洪玺 童国榜 张小平 周忠泽关键词:冷暖事件 气候 环境变化 花粉记录 冰期 泛第三极地区环境变化与丝路文明的兴衰 2018年 丝绸之路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史前至汉代是丝绸之路的萌芽期,这一时期,古代文明首先在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中国北方出现。随着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以及晚全新世气候的改善,距今4 000年以后,新疆等地的文化得到快速发展,而农业技术的交流与革新最终促使来自黄土高原的先民在距今3 600年以后永久定居到青藏高原。这些农牧混合定居点的出现,为丝绸之路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我国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丝绸之路开通和兴起的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5世纪),丝绸之路受政局动荡的影响而时断时续,位于欧亚大陆两端的罗马帝国和汉帝国相继分裂,但中亚地区楼兰、焉耆、龟兹等古国兴起,丝路沿线文明仍有所发展。公元6~9世纪,气候相对湿润,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兴起,丝路沿线古文明达到空前繁荣,丝路发展和跨大陆文化交流也达到了鼎盛阶段。公元10~12世纪,由于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南移和海上丝路的开辟,陆上丝路的重要性逐渐降低。13世纪,年代际湿润多雨的时期促使蒙古帝国兴起,又使得陆上丝路一度有所复兴。公元1453年,横跨欧亚大陆的拜占庭帝国灭亡,取而代之的奥斯曼帝国阻断了亚洲和欧洲的联系,成为导致丝绸之路西段文化与中国交流中断的重大事件,欧洲各国被迫通过开辟新航路获得更多的贸易机会,进而促进了地理大发现(公元15~17世纪)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蓬勃发展。至公元1539年,边患频仍加上小冰期气候的影响,明王朝国力衰减,随着嘉峪关的关闭和“闭关绝贡”政策的实施,丝绸之路东段的文化交流趋向低谷,传统丝绸之路全面走向衰落。 陈发虎 安成邦 董广辉 张东菊关键词:古代文明 环境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 兴衰 两河流域 甘青地区史前农业发展与环境变化 安成邦 吉笃学 陈发虎 董广辉 王辉中国农业起源研究综述 被引量:7 2007年 对先前的中国农业起源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展望。 胡效月 安成邦关键词:农业起源 稻作农业 巴里坤湖记录的深海氧同位素2阶段(MIS2)中国西部干旱区植被与气候演化 中国西部干旱区深海氧同素2阶段(MIS2)以来的植被和气候演化一直争议不断.文章对位于新疆东部的巴里坤湖湖泊钻孔岩芯BLK11A进行岩性、粒度、烧失量(550℃)和孢粉等气候代用指标的分析,重建了该地区MIS2时段的植被... 赵永涛 安成邦 赵家驹 唐领余关键词:末次盛冰期 中国西部干旱区 花粉 孢粉记录的新疆巴里坤湖16.7cal ka BP以来的植被与环境 被引量:23 2010年 通过对新疆巴里坤湖的地层剖面进行的精确定年和孢粉分析,结合现代表土孢粉数据,重建了该地区16.7cal ka BP以来的植被和环境演化历史.结果表明,在末次冰消期及早全新世(16.7~7.9cal ka BP)研究区以荒漠植被为主,A/C值所指示的有效湿度明显偏低,气候干旱.其中在16.7~8.9cal ka BP期间,气候环境最为恶劣;8.9~7.9cal ka BP为气候环境逐渐改善的过渡期.研究区在中全新世(7.9~4.3cal ka BP)为荒漠草原/草原,有效湿度明显升高,气候环境相对最为适宜,湖泊周围高地可能有片状的桦木林地出现.在4.3~3.8cal ka BP这一短暂时期,研究区植被由荒漠草原/草原迅速转变为荒漠,有效湿度显著降低,可能是一次百年尺度的干旱气候事件.研究区在晚全新世(3.8~0.53cal ka BP)呈现出典型的荒漠草原/草原草甸景观,有效湿度相对较高,气候环境相对较为适宜;0.53cal ka BP以来,呈现荒漠植被景观.区域对比显示,该地区16.7cal ka BP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化特征与东亚季风影响区有着明显的差异,在末次冰消期-早全新世气候干旱,中全新世-晚全新世气候相对湿润. 陶士臣 安成邦 陈发虎 唐领余 王宗礼 吕雁斌 李志飞 郑同明 赵家驹关键词:全新世 孢粉记录 植被 气候 甘青地区中晚全新世植被变化与人类活动 被引量:12 2002年 史前时期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是近几年来国际研究的热点。在甘青地区 ,全新世的孢粉资料比较多。但在中晚全新世 ,该区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作用及其程度仍不清楚 ,许多孢粉分析资料中并没有充分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本文选取孢粉分辨率较高、代表性较好的青海湖、兰州、秦安大地湾三地的资料 ,着重研究了其中乔木成分的变化。分析发现 ,孢粉组合中乔木成分的变化与气候变化的趋势并不一致。通过对考古及历史资料的分析 ,笔者认为 ,该区的植被很早就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自全新世中期 ,本区植被中的乔木成分波动下降。 5 0 0 0 - 30 0 0aBP期间 ,史前农业对植被的影响较大。 30 0 0 - 2 0 0 0aBP期间 ,植被略有恢复。 2 0 0 0aBP以后 ,人为影响加剧 ,植被中乔木成分迅速下降。研究者认为 ,依赖孢粉资料重建中晚全新世的气候变化历史应当慎重。 安成邦 陈发虎 冯兆东关键词:中晚全新世 植被 孢粉组合 古气候变化 黄土高原西部4万多年以来植被与环境变化的孢粉记录 被引量:36 2007年 采集甘肃静宁、定西、秦安等地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几个黄土剖面的孢粉样品,分别以晚更新世每个样品分辨率200—300年,全新世20—200年,揭示了黄土高原西部4万多年以来古植被曾经历过草原、森林草原(或疏林草原)、针叶林以及荒漠草原或荒漠几种植被的多次快速变化。在44.2—11kaBP期间,静宁地区植被主要表现为森林和草原成分的相互消长,其中44—29kaBP期间(MIS3)气候以湿润为主,发育针叶林,温度低于现在;23kaBP之后,气候冷干,以稀疏草原为主,在末次盛冰期植被甚至演化为荒漠草原。全新世大部分时间内是以草原或森林草原(或疏林草原)植被为主。在全新世中期,约7.6—5.8kaBP有近1700年时间发育有森林植被,在这个时期当地自然植被覆盖度较高,而草原或疏林草原发育时期植被往往较稀疏,反映气候相对干冷。根据出现的不同类型植物的孢粉浓度及其生态环境特性,研究区早、中全新世,约8.8—5.8kaBP沉积环境较湿润;自3.8kaBP以后气候环境总的变化趋势是逐渐变干,植被开始向草原荒漠化演变。然而,研究区整个全新世气候环境存在多次干湿交替现象,据孢粉记录,其中可能存在11次气候干寒事件。 唐领余 李春海 安成邦 汪卫国关键词:孢粉记录 草原 针叶林 晚更新世以来 黄土高原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