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征 作品数:11 被引量:45 H指数:3 供职机构: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 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 “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鳞状细胞成分的鉴别诊断及预后意义 2023年 目的探索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鳞状细胞成分的病理诊断标准及预后意义。方法收集23例含有鳞状细胞成分的PTC,复阅病理切片,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p40、CK5/6、Ki-67、BRAF V600E、p53、PD-L1(22C3)、PAX8、CD10等与诊断、预后或治疗相关的标志物表达水平,综合评估鳞状细胞成分的组织学特点及免疫表型,将鳞状细胞成分进行组织学分类,统计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鳞状细胞成分可划分为鳞状分化(19例)和未分化癌(4例)两大类。未分化癌中,鳞状细胞成分均弥漫成片分布,细胞中-重度异型,Ki-67增殖指数≥30%;p53高表达仅存在于未分化癌中。与鳞状分化组相比,未分化癌组具有鳞状细胞成分最大径更大、高BRAF V600E阳性率、高PD-L1综合阳性评分和极差的疾病无进展生存及总生存。鳞状分化对预后的影响不明显,仅有1例二次手术病例出现再次复发。结论鳞状细胞成分的异型性、分布特点、最大径、Ki-67及p53可有效鉴别鳞状分化及未分化癌。BRAF V600E和PD-L1阳性提示对未分化癌进行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可行性。 任文浩 黄小征 周立新 白艳花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 未分化癌 腹膜黏液性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及其起源探讨 被引量:13 2014年 目的分析腹膜黏液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并对其起源进行探讨。方法按照WHO2010消化系统肿瘤分类标准对34例曾诊断为“腹膜假黏液瘤”的病例重新分类,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两类,分析低级别和高级别黏液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特异性AT序列结合蛋白2(specialAT—richsequence.bindingprotein2,SATB2)在腹膜黏液性肿瘤中的表达,并对未明确原发病灶的病例进行CK7、CK20及CDX-2染色对其起源加以探讨。结果34例腹膜黏液性肿瘤中,低级别黏液性肿瘤25例(其中2例为无细胞型),高级别黏液性肿瘤9例,两者与患者年龄、性别、是否复发及累及周围器官均无相关性(P〉0.05)。对30例患者的随访发现,低级别和高级别黏液性肿瘤的总体生存比例分别为13/21(61.9%)和3/9,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74和24个月,两者统计学具有相关性,高级别黏液性肿瘤的生存率显著低于低级别黏液性肿瘤(P=0.002)。对除去2例为无细胞型病例共32例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X-2、CK20及CK7总的表达比例分别为93.8%(30/32)、96.9%(31/32)和3/16;在已明确来源的16例中,表达CDX.2、CK20、CK7的分别为15、16和1例;在未明确原发病灶的16例中,表达CDX-2、CK20、CK7的分别为15、15和2例;表达CDX-2、CK20、CK7的在已明确来源的和未明确来源的肿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TB2在肿瘤中总的表达率为56.3%(18/32),在低级别和高级别黏液性肿瘤的表达比例分别为15/23(65.2%)和3/9,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2);SATB2的阳性表达与预后也无明显相关性(P=0.786)。结论腹膜黏液性肿瘤其WHO最新分级与预后相关,其中高级别肿瘤患者生存率显著低于低级别肿瘤患者;大部分腹膜黏液 张和平 孙宇 黄小征 贾玲 白艳花 曹登峰关键词:预后 免疫组织化学 DAKO Link Omnis机器使用体会 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机Omnis在使用中,操作界面清晰易于操作,界面清楚一目了然.第一步骤为试剂瓶和试剂桶必须经过注册,按要求稀释后上载到Dako Omnis仪器上使用.Dako Omnis FLEX RTU抗体是上机即用... 黄小征 周立新高度微卫星不稳定胃癌中PD-L1的表达水平及其预后价值 被引量:13 2020年 目的探讨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MSI-H)胃癌的组织学特征及其PD-L1表达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行根治性胃癌手术切除和进行4种主要错配修复蛋白(MLH1、PMS2、MSH2、MSH6)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2472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171例表现为错配修复缺陷(mismatch repair-deficient,dMMR)的患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以PCR检测结果为标准,对MSI-H胃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PD-L1染色。结果MSI-H胃癌与老年、女性、胃窦、肠型、肿瘤大于5 cm、缺乏淋巴结转移及PD-L1表达阳性有关(均P<0.05)。PD-L1表达水平联合阳性评分可作为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P=0.026,HR=8.385,95%CI=1.293~54.367)。虽然未观察到PD-L1表达模式与预后的关系,但PD-L1表达模式“弥漫”与脉管癌栓侵犯(P=0.007)、浸润深度(P=0.040)有关,并且MSI-H+PD-L1阳性胃癌中所有发生复发或死亡的患者,PD-L1表达模式均为“弥漫”。此外,胃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的PD-L1表达水平和表达模式有高度的一致性(P=0.450)。结论MSI-H胃癌具有独特的组织学特征。PD-L1表达水平联合阳性评分为MSI-H胃癌患者一个重要的预后预测指标。PD-L1表达模式“弥漫”或为一个预后预测指标。晚期胃癌患者可以通过转移灶活检来获取其PD-L1表达的水平和模式。 王鑫宇 胡雅洁 董坤 赵晨 黄小征 廉沈沂 孙宇关键词:胃肿瘤 微卫星不稳定性 预后 基因表达谱 PD-L1 胃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探讨胃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 IM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4例胃IMT进行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胃IMT中男性2例,女性2例,年龄21~51岁,肿瘤直径1.5~6.5 cm。镜下见肿瘤由多少不等的梭形肿瘤细胞及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构成,伴有黏液样或胶原化间质,甚至可出现钙化及骨化。大部分肿瘤细胞形态温和,部分细胞轻度不典型性,核分裂象1~2个/10 HPF。免疫表型:4例SMA均阳性,2例ALK阳性,1例CD34局灶阳性,S-100、desmin、CD68、CD117和DOG1均阴性。4例胃IMT患者随访24~66个月,均无复发及转移。结论胃IMT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具有独特病理学改变的交界性肿瘤,需与多种梭形细胞肿瘤相鉴别,少数病例具有复发倾向及恶变潜能。 刘毅强 徐丹 黄小征 周立新 薛卫成关键词:胃肿瘤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 临床病理 胃SMARCA4缺失型未分化癌/横纹肌样癌临床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究胃SMARCA4缺失型未分化癌/横纹肌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探讨此类疾病日常诊断要点及分析预后。方法收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病理科2010年1月至2022年8月确诊的胃SMARCA4缺失型未分化癌/横纹肌样癌病例,复阅HE切片,分析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记录临床病理学信息,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共计检索出相关病例8例。其中包括根治标本3例,活检标本5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65±8)岁,男性6例,女性2例。镜下组织学形态表现:7例仅见未分化癌区域,1例伴有中分化管状腺癌成分,8例未分化区域均呈实性弥漫性生长方式,肿瘤细胞中-重度异型,可见1~2个核仁,胞质较丰富、上皮样,细胞边界不清,部分病例伴有明显横纹肌样细胞分化,细胞黏附性较差。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8例未分化癌均表现为SMARCA4(BRG1)染色阴性,7例进行SMARCA2(BRM)及SMARCB1(INI1)染色病例中,4例BRM表达缺失,2例呈弱阳性,1例弥漫阳性,7例INI1均为弥漫强阳性。少部分患者上皮性标志物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及上皮细胞膜抗原(EMA)呈阴性或弱阳性表达。5例神经内分泌标志物突触素呈弱阳性表达,而嗜铬粒素A(CgA)及CD56在8例患者中均为阴性。Ki-67阳性指数均>70%。2例标本为错配修复蛋白缺陷,表现为MLH1/PMS2表达缺失,另有1例仅出现MSH2表达缺失,余病例均为错配修复蛋白完整。PD-L1染色结果为4例患者综合阳性评分(CPS)≥1(CPS范围1~55),另3例患者CPS<1。4例患者在就诊时发现同期转移,为临床Ⅳ期患者,其中2例患者于确诊后3个月内死亡,中位随访时间为10个月。结论胃SMARCA4缺失型未分化癌为一组罕见发病、高度恶性的肿瘤,预后较差。SWI/SNF复合物核心亚基缺失可能与其发生去分化组织学形态以及高度侵袭性相关,并更常伴有错配修复蛋白缺陷。 吴佳怿 姜康 闫丽佳 尹丽莎 黄小征 贾玲 孙宇关键词:免疫表型分型 DNA错配修复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前哨淋巴结假阴性病例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及病理漏检原因分析 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总结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前哨淋巴结(SLN)假阴性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分析病理漏检的可能原因,探讨提高SLN检出率的方法。方法:收集2009—2018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及北京南郊肿瘤医院SLN活检假阴性的皮肤恶性黑色素瘤39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通过复阅原HE切片、薄切组织块、加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多重复核,分析漏检的可能原因。结果:39例SLN假阴性病例,假阴性率26%。原发灶部位下肢肢端占64%,中位Breslow厚度4.0 mm,59%可见溃疡,Clark分级Ⅳ级占71%,60%的病例核分裂象计数达2个/mm 2以上。在区域淋巴结转移之前出现皮肤移行转移或复发的病例Breslow厚度>4.0 mm的比例高于其他病例。随访16.7~137.2个月,5年黑色素瘤特异性生存率为68%、中位生存期70.2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组预后差于≥60岁组。经病理多次复核,最终检出阳性SLN 10例,阳性检出率26%,复核纠正后的SLN假阴性率为19%。原HE切片中倍镜检出4例,均在边缘窦内(≤0.2 mm),主要为痣样形态。薄切组织块检出5例,4例最大径在1.8~4.5 mm之间,其中2例出现于原HE切片未切全的区域。3例形态学复核可疑并加做SOX-10染色,最终检出1例微小转移灶。目的总结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前哨淋巴结(SLN)假阴性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分析病理漏检的可能原因,探讨提高SLN检出率的方法。方法收集2009—2018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及北京南郊肿瘤医院SLN活检假阴性的皮肤恶性黑色素瘤39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通过复阅原HE切片、薄切组织块、加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多重复核,分析漏检的可能原因。结果39例SLN假阴性病例,假阴性率26%。原发灶部位下肢肢端占64%,中位Breslow厚度4.0 mm,59%可见溃疡,Clark分级Ⅳ级占71%,60%的病例核分裂象计数达2个/mm2以上。在区域淋巴结转移之前出现皮肤移行转移或复发的病 赖玉梅 刘佳勇 徐妙生 谭智超 黄小征 吴艳 周立新 宋志杰 田晓鑫 李忠武关键词:恶性黑色素瘤 前哨淋巴结 假阴性 预后 非小细胞肺癌不同部位组织样本PD-L1表达水平比较研究 被引量:1 2022年 背景与目的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作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免疫治疗患者分层标志物已进入临床病理常规检测。然而PD-L1表达在肺内和肺外不同转移部位的空间异质性是困扰临床检测的难题。本研究旨在探讨NSCLC不同部位组织样本的PD-L1表达评分的差异,从而有助于晚期肺癌患者的PD-L1检测策略的制定。方法回顾性收集PD-L1(22c3抗体,Dako)临床病理连续检测的131例肺外转移性NSCLC以及同期非配对肺内肿瘤972例进行对照分析,对比肺外与肺内肿瘤组织样本检测的PD-L1肿瘤阳性比例评分(tumor proportion score,TPS)差异。结果肺外转移性NSCLC的PD-L1阳性表达率(TPS≥1%)为61.83%,TPS评分显著高于同期肺内肿瘤(P=0.03)。不同部位组织样本的PD-L1表达评分具有显著差异(P=0.007)。肝脏和肾上腺转移瘤的PD-L1阳性率高,分别为85.71%和77.78%,其TPS评分均显著高于肺内肿瘤(P<0.05)。淋巴结、骨、脑、软组织和胸膜转移瘤的PD-L1表达率为40.00%-66.67%,TPS评分与肺内肿瘤无显著差异。组织学和样本类型分析显示,腺癌类型和手术切除的肺外样本PD-L1表达评分显著高于同类型肺内肿瘤。临床病理参数分析显示,PD-L1阳性表达和高表达均与患者男性、吸烟史以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野生型显著相关。结论肺外转移性NSCLC样本的PD-L1表达评分高于肺内肿瘤,且不同部位组织样本的PD-L1表达阳性率存在差异。肺外转移性肿瘤与肺内肿瘤的PD-L1检测差异可能与不同转移部位、组织学和样本类型相关。 黄小征 吴江华 周立新 宋志杰 徐婉彤 贾玲 刁新婷 吴琪 林冬梅关键词:肺肿瘤 高级别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NET G3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分析高级别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high-grade G3 gastroentero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s,GEP NET G3)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9年7月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86例GEP NET G3,收集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采用单因素Log-rank检验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86例GEP NET G3的原发肿瘤部位包括胰腺(40例)、胃肠(37例)以及原发肿瘤不明(9例)。镜检肿瘤均分化良好,呈器官样、巢状生长,局灶可见假腺样、细条索样或缎带样结构。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肿瘤的Ki-67指数范围为21%~60%,中位值为30%,生长抑素受体2(somatostatin receptor type 2,SSTR2)的阳性率为83.9%(26/31),在检测病例中没有发现微卫星不稳定和P53异常表达(分别为0/24、0/11)。生存分析表明,获得随访的76例患者,27例患者死亡,中位生存时间为48.6(26.6~70.6)个月,确诊时有无远处转移和能否进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对患者的总生存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肿瘤部位、确诊时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水平以及Ki-67指数对患者的总生存影响无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确诊时有远处转移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HR=7.33,95%CI:1.56~34.10)。结论:GEP NET G3的确诊依赖于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易发生远处转移是其临床特点和主要的预后影响因素。 曹放 黄小征 周立新 李忠武关键词: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 NET G3 临床病理特征 肿瘤预后 肾恶性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肾恶性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1例肾高度侵袭性EAML进行组织学及免疫组化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巨检:肿瘤呈多结节状,界限不清,浸润性生长。镜检:瘤细胞主要呈上皮样,只有极少量的梭形细胞,肿瘤中见散在的厚壁血管,未见明显脂肪组织。瘤细胞轻~中度异型,偶见重度异型,病理性核分裂象〉2个/50HPF,可见脉管瘤栓及淋巴结累及。免疫组化:瘤细胞SMA、actin、caldesmon和cathespin k(+),HMB45局部(+),desmin、CD34、CD117、melan-A、EMA、CK、RCC、ERG、FⅧ、CD31、Syn、Cg A、CD56和melan-A均(-)。结论肾EAML是具有恶性潜能的间叶性肿瘤,高度侵袭性EAML极为少见,其具有特定的形态及免疫组化表型。 徐丹 陈洈伟 孙利 杨书雄 周立新 黄小征 林冬梅 李忠武关键词: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恶性 上皮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