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磊
- 作品数:18 被引量:78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 洞庭湖湿地3个林龄杨树人工林叶与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20
- 2018年
- 选取洞庭湖洲滩湿地挖沟抬垄造林的6林龄、9林龄和13林龄杨树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不同林龄杨树叶及沟垄土壤的C、N、P含量差异,研究湿地杨树人工林不同生长阶段养分元素的分配格局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揭示杨树种植对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结果显示,叶N、叶P以及C∶P和N∶P与林龄显著相关,但叶C和C∶N与林龄不相关。3个林龄杨树人工林叶N∶P均大于16,说明P是限制洞庭湖杨树生长发育的主要因子,9林龄叶P量显著低于6林龄和13林龄,而N∶P和C∶P则显著高于6林龄和13林龄,说明P的限制在9林龄尤为显著。3个林龄湿地杨树人工林树垄和树沟土壤有机C、全N和C∶N呈现出与林龄和土层深度的负相关关系,但全P与两者没有显著关系。C∶P在树垄样地中呈现出与林龄和土层深度的负相关关系,而在树沟样地中呈现出与土层深度的正相关关系,与林龄无显著关系。N∶P在9林龄和13林龄树垄样地和6林龄树沟样地中与土层深度呈负相关关系,说明挖沟抬垄造林方式不利于土壤有机C和全N的积累,也不利于维持洞庭湖湿地土壤的肥力。
- 靖磊周延吕偲吕偲雷光春
- 关键词:洞庭湖湿地杨树人工林土壤
- 基于GEE平台的张吉怀高铁建设对沿线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 2024年
- 为了量化高速铁路建设对沿线区域生态质量影响的时空变化特征及趋势,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和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研究了张吉怀高铁建设对沿线不同缓冲区(50、100、300、1 000 m)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工建设使得沿线区域温度和干度上升、湿度和植被覆盖度下降,RSEI值随之下降,且除温度外,各指标的变化都有滞后效应。2)受施工建设的影响,沿线50 m范围内生态质量下降27%以上,100 m范围内生态质量下降10%以上,300 m以上的范围几乎不受影响。3)施工建设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受影响区域的生态质量虽有恢复趋势,但在短期内无法恢复至建设前的水平。4)通过GEE编程实现的RSEI计算,可以批量运用于其他区域,省去了繁杂的影像预处理、计算过程,能够为高铁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的设计和保护政策提供科学支持。
- 吴周旭靖磊
- 关键词:GEE
- 发挥高校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探析被引量:1
- 2014年
- 以群众路线为指导,发挥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行了系统性分析和探讨。构建了"抓质量,重学习,引好路,搭好台"的大学生先锋模范作用的长效机制,努力做到党员质量是基础,理论学习是关键,制度措施是保证,服务群众是目标。
- 靖磊颜正良
- 关键词:群众路线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 基于遥感指数的石漠化治理成效分析——以湖南省石门县为例被引量:1
- 2021年
- 石漠化治理成效统计不足造成的成效巩固困难、治理技术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以湖南省石门县为研究区,利用研究区2000~2017年的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通过获取该区的INDV、IBS及INDR指数及计算其均值及标准差,综合分析了研究区内的植被、裸岩和裸土情况,并根据研究区林场石漠化的现状特征,对比分析了石门县不同年度的石漠化治理成效。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7年间石门县植被覆盖度以2009年为节点,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2)2009年之前石漠化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在2009年之后,其石漠化程度有所上升;(3)石门县石漠化区域由斑块式分布逐年转向集中连片式分布,且两处林场的分布变化更为明显。结果显示,石门县斑块化分布的石漠化区域已得到有效治理,但集中连片式石漠化面积有所增大,后期仍需优化治理模式、加大治理力度。结合石门县现有石漠化情况及经济信息,利用遥感手段分析石门县石漠化治理成效,可为当地环境调查及资源利用提供依据,对大区域石漠化治理改善提供参考意义。
- 侯自航杨贺曹丹靖磊胡文敏王忠诚陈向
- 关键词:石漠化治理GIS
- 长沙市城市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
- 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功能最高的生态系统,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重要的生存环境,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城市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城市其他生态系统不可...
- 靖磊
- 关键词:城市湿地生态服务功能
- 西洞庭湖湿地杨树人工林扩张的时空特征被引量:16
- 2016年
- 杨树人工林的快速扩张及其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是西洞庭湖生态系统管理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基于遥感影像数据、西洞庭湖湖底高程数据以及西洞庭湖水文数据,分析2000—2014年杨树在西洞庭湖洲滩湿地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1年,杨树面积大幅增加,从3233.5 hm^2增加到10915.6 hm^2,增速为698.4 hm^2·a-1,其中,2004—2007年增长速度最快,达到1000.6 hm^2·a-1;2011年达到峰值后逐渐减少,2014年杨树人工林面积回落到10153.1 hm^2.芦苇、水域泥滩地和草滩地对杨树人工林扩张的贡献度依次为41.8%、37.0%和21.2%.错误的鼓励性政策、经济利益驱动等人为因素是导致西洞庭湖杨树迅速扩张的主要影响因子,泥沙淤积以及三峡大坝运行之后,洞庭湖水文节律的变化为加速杨树人工林的扩张提供了客观条件.2013年以后,西洞庭湖开展"退林还湿"工程是扭转杨树林扩张、并造成2014年杨树林面积下降的主要原因.
- 靖磊吕偲周延左奥杰雷光春
- 关键词:杨树人工林
- 洞庭湖鸟类资源分布及其栖息地质量评估被引量:14
- 2016年
- 洞庭湖越冬水鸟具有种类多、种群数量大、密集度高的特点。因洞庭湖在迁徙水鸟保护方面的重要意义,该区共有3块湿地被指定为国际重要湿地。由于三峡大坝的运行,洞庭湖越冬水鸟的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准确掌握洞庭湖越冬水鸟分布和栖息地质量信息是越冬水鸟保护科学决策的基础。本研究依据洞庭湖保护区的边界,将洞庭湖湿地分为3块区域:东洞庭湖、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以2008—2012年洞庭湖环湖鸟类同步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3块区域越冬水鸟的丰富度,包括:物种数、种群大小和珍稀濒危水鸟种群数量。此外,以2013年1月环境小卫星在洞庭湖区的影像为基础,运用遥感技术解译研究区内越冬水鸟栖息地分布数据。将3块区域的越冬水鸟丰富度和栖息地质量数据进行对比发现:东洞庭湖区域水鸟栖息地保存最为完好,越冬水鸟丰富度最高;而大规模的杨树林和芦苇种植则导致西洞庭和南洞庭栖息地破碎化严重,是西洞庭和南洞庭水鸟物种单一和种群丰富度低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现存良好的候鸟栖息地是洞庭湖越冬水鸟仅存的庇护所,应当严格保护。对于洞庭湖区一些已经被开发利用的洲滩湿地,应采取合理规划措施逐步恢复其原有的水文过程和湿地生态功能,以促进洞庭湖越冬水鸟及其栖息地的保护。研究结果可为洞庭湖越冬水鸟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 关蕾靖磊雷佳琳雷光春
- 关键词:洞庭湖越冬水鸟栖息地
- 不同整地方式对长江滩地防护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及密度的影响
- 2022年
- 湿地土壤碳(C)和氮(N)在湿地生态系统和全球碳氮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阐明人类活动对湿地生态系统C库和N库的影响,本研究以西洞庭湖开沟和不开沟整地滩地防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调查和土壤样品采集分析,探讨了不同整地方式对长江中下游滩地防护林土壤C和N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开沟样地中,0~10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含量及密度的变化均表现为CK>8年林龄>3年林龄;在开沟造林样地中,SOC和TN含量和密度在0~30 cm和30~60 cm土层随林龄增大先增加后减小,而在60~100 cm土层随林龄增大而减小。整地方式显著影响土壤SOC和TN含量,但对土壤SOC和TN密度影响不显著。因此,应合理确定长江中下游滩地防护林的规模,禁止在相对高程较低的区域采用开沟方式营建防护林。
- 原柏然吴秀忠刘鹏彭波涌曾文坤何木盈曾庆文黄云凤靖磊
- 关键词:滩地防护林有机碳全氮
- 不同出露时间下洞庭湖洲滩土壤及生态系统呼吸特征被引量:3
- 2018年
- 于2015年1月洞庭湖枯水期,针对不同出露时间下的洲滩,调查其土壤理化性质,并利用LI-8100便携式二氧化碳气体分析仪监测其生态系统呼吸.结果表明:在洞庭湖枯水期,洲滩出露后,洲滩土壤有机质、硝态氮、铵态氮和全氮含量随出露时间增长而先升高后降低.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是影响洞庭湖枯水期洲滩生态系统呼吸强度的最重要影响因子.溶解性有机碳含量随出露时间增长而提高,洲滩生态系统呼吸强度随之提高,并在洲滩出露约60天后达到最高值.出露洲滩生态系统呼吸通量均值为0.72±0.55μmol/(m^2·s),超过杨树林地、芦苇地和农田地,成为洞庭湖区冬季CO_2排放最活跃的区域.
- 周延靖磊杨萌史林鹭吕偲雷光春
- 关键词:洞庭湖土壤生态系统呼吸
- 东洞庭湖4种濒危鹤类近30年种群动态及栖息地景观格局变化被引量:14
- 2019年
- 东洞庭湖是4种濒危鹤类:白头鹤(Grus monacha)、白枕鹤(G.vipio)、白鹤(G.leucogeranus)和灰鹤(G.grus)的越冬地,但尚无东洞庭湖越冬鹤类种群动态及栖息地变化的系统研究.本研究调查收集了近30年来东洞庭湖4种鹤类的种群状况,并选取相应越冬季的东洞庭湖卫星图片,提取不同时期东洞庭湖湿地景观格局数据,分析鹤类种群动态与湿地景观格局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近30年来,东洞庭湖4种濒危鹤类种群数量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目前4种鹤类集中分布于采桑湖、丁字堤一带,灰鹤种群数量尚维持有二百余只,而白头鹤、白枕鹤和白鹤仅有不足10只的零星分布.1999-2000年后东洞庭湖水域及泥滩面积迅速下降并快速破碎化是导致鹤类种群下降的重要原因.未来应从保护及恢复东洞庭湖鹤类栖息地入手,加大鹤类保护,逐渐恢复东洞庭湖鹤类种群.
- 周延靖磊贾亦飞雷刚姚毅吕偲陈安平雷光春
- 关键词:东洞庭湖白头鹤白枕鹤灰鹤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