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偲
- 作品数:24 被引量:418H指数:13
-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 芬兰的保护体系与国家公园被引量:3
- 2014年
- 芬兰的保护区类型
芬兰是欧洲第七大国,总面积共33.8万平方公里,被誉为“千岛之国”与“千湖之国”。除了湖泊之外,全国为大片森林覆盖.占国土面积的69%。
- 吕偲雷光春
- 关键词:国家公园国土面积保护区
- 不同管理方式下东洞庭湖越冬雁类栖息地中短尖薹草的生长指标对比研究被引量:2
- 2018年
- 东洞庭湖是雁类尤其是小白额雁(Anser erythropus)全球种群主要的越冬栖息地之一。三峡大坝的运行导致东洞庭湖区的江湖关系发生变化,使洞庭湖枯水期提前、洲滩提前出露和以薹草(Carex spp.)为优势植物的洲滩植物提前生长,进而造成在雁类抵达洞庭湖越冬时自然洲滩上可适宜其取食的食物资源减少。如何应对洞庭湖新的水文情势变化对越冬雁类栖息地的影响,是长江中下游候鸟保护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在洲滩提前出露情景下,对洞庭湖薹草植物群落洲滩实施了火烧、刈割和翻耕3种栖息地管理方式,并开展了原位监测。研究结果表明,火烧对短尖薹草(Carex brevicuspis)地上生物量累积和株数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与对照相比,其分别约提前了20 d和11 d达到最大增长速率;刈割对短尖薹草地上生物量累积和株数的生长也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与对照相比,其分别约提前21 d和11 d达到最大生长速率;翻耕对短尖薹草株高、株数、地上生物量累积有显著抑制作用,其株数、株高、地上生物量在缓慢增加,可以持续为越冬雁类提供优质的食物资源,改善了栖息地质量,是雁类越冬栖息地有效的管理对策之一。
- 左奥杰雷佳琳王玉玉马童慧吕偲文力雷光春
- 关键词:东洞庭湖
- 江湖阻隔对短吻间银鱼空间发生格局的影响被引量:9
- 2005年
- 基于2001–2003年长江流域86个水体短吻间银鱼资源的连续调查,本文报道了短吻间银鱼(Hemisalanxbrachyrostralis)在流域尺度上的分布格局和年度动态,分析了其时空分布格局与湖泊面积和隔离因子间的关系,探讨了流域江-湖水网系统破碎化对短吻间银鱼种群结构和动态的影响。结果显示短吻间银鱼仅分布于葛洲坝以下的长江中下游,发生率低(年均21.3%),空间发生格局年度变动频率高,种群稳定性低。调查湖泊内目标种发生率、种群稳定性均与湖泊面积呈正相关关系,而与湖泊隔离系数呈负相关关系;三年的发生格局始终极显著地正相关于湖泊的面积因子,同时负相关于湖泊的隔离因子。表明江湖阻隔所引发的湖泊水面缩减和湖间隔离度增大对短吻间银鱼资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其空间格局的形成贡献显著。
- 王忠锁吕偲许崇任雷光春
- 关键词:生境破碎化种群隔离度长江银鱼资源
- 鄱阳湖银鱼多样性及其时空格局被引量:18
- 2006年
- 银鱼次之(25·6%),而体型较大的短吻间银鱼相对丰度最低(2·9%)。春季银鱼空间分布不均匀,南部受保护区域丰富度(R)高于北部受干扰生境;产卵场分布格局种间差异显著:2种新银鱼南北都有分布,寡齿新银鱼分布最广(发生率IO=70·0%),太湖新银鱼次之(IO=55·0%),而短吻间银鱼仅见于南部水域(IO=30·0%)。夏季银鱼分布广泛,种间分布格局相近,彼此相关显著。表明鄱阳湖银鱼区系多样性结构与其产卵场分布格局和状况相关,而受夏季银鱼索饵场空间布局影响不大。以物种多样性参数为变量的聚类分析将40个调查样点聚为6类,其中3类生境对银鱼区系稳定贡献显著,应受到优先保护。
- 王忠锁陈明华吕偲许崇任雷光春
- 关键词:鄱阳湖长江银鱼生物多样性
- 地下水位和土壤含水量对若尔盖木里苔草沼泽甲烷排放通量的影响被引量:19
- 2011年
- 在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的木里苔草(Carex muliensis)沼泽地中,选择地下水位不同的4个采样点,其植物生长季的平均地下水位分别为距离地表53.94 cm、31.35 cm、11.50 cm和4.74 cm。利用密闭式静态箱定期采集气体样品,并在实验室用Shimadzu GC212A气相色谱仪测定CH_4气体浓度,分析了CH_4排放通量与地下水位和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位和土壤含水量对CH_4排放通量产生明显影响,6~9月观测日中,CH_4排放通量随着地下水位的升高而呈指数增加;10~4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与CH_4排放通量呈现显著正相关(n=36,p<0.05),而0~10 cm土壤含水量与生长季CH_4排放通量不相关(n=12,p>0.05),逐步线性回归分析表明,20~3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是影响CH_4排放通量的主要因素(n=12,p<0.01)。
- 李丽雷光春高俊琴吕偲周延贾亦飞杨萌索郎夺尔基
- 关键词:若尔盖高原沼泽CH4排放通量地下水位土壤含水量
- 北京密云水库甲烷排放通量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3
- 2011年
- 库塘湿地的甲烷排放是发展绿色能源的争论焦点之一。于2009年6月、8月、10月和2010年1月、5月,对北京市密云水库的水域、水库消落带和周边非湿地区的CH_4排放通量进行了估算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密云水库湿地区的CH_4排放通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6月和8月,水库消落带区和水域区的CH_4排放通量显著高于其他观测月份(消落带区:n=6,p<0.05;水域区:n=9,p<0.05),其中,消落带区8月的CH_4排放通量远远大于5月,水域区8月的CH_4排放通量是1月的数倍,与消落带区和水域区相比,水库周边非湿地区各观测月的CH_4排放通量变化很小;密云水库CH_4排放通量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化特征(p<0.01,df=80),消落带区的CH_4排放通量较大,平均值为(5.780±8.683)mg/(m^2.h),水域区为(0.298±0.313)mg/(m^2.h),周边非湿地区为(0.002±0.178)mg/(m^2.h)。水库消落带区和水域区的CH_4排放通量都远大于周边非湿地区,说明修建水库明显提高了该区域的CH_4排放通量;密云水库的CH。排放通量受表层水温、水深及植物生物量的影响,在非淹水环境下,CH_4排放通量主要受植物生长的影响,植物生物量与CH_4排放通量呈正相关关系(n=42,p<0.01),而在淹水环境下,表层水温与CH_4排放通量呈正相关关系(n=39,p<0.01)。水域区采样点8月和10月的水深与CH_4排放通量呈负相关关系(n=9,p<0.01;n=9,p<0.05),这表明水库越浅、消落带区越宽,水库的CH_4排放通量越大。
- 杨萌李红丽雷霆周延吕偲李丽雷光春王景仕卢小刚
- 关键词:密云水库CH4排放通量影响因素
- 中国国家湿地博物馆环境解说有效性评估
- 2016年
- 为了解我国湿地博物馆环境解说有效性,选取杭州西溪中国国家湿地博物馆,对其环境解说系统有效性进行评估。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分别选取参观博物馆前和参观后离开的300名游客开展问卷调查,针对馆内解说员.解说牌.影像放映、电脑触屏、模拟湿地景观、实物模型和解说手册等7项解说媒介,量化分析游客在游览前对各项解说媒介重要性的认知及游览后实际体验。基于IPA分析法,得出游客对中国国家湿地博物馆的环境解说整体满意度均值为4.17,总体上肯定了该博物馆的解说成效,其中满意度最高的解说媒介是实物模型(均值4.31),满意度最低的解说媒介是解说手册(均值4.03)。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国家湿地博物馆在解说方面的不足,提出了完善解说员服务设施、优化解说牌的合理布置及引导功能、适当弱化多媒体解说媒介的应用、增强湿地模拟景观解说系统的互动性及增加博物馆解说资料的发放5个方面的具体建议。
- 范继元孙工棋吕偲刘晓冰陈博君雷光春
- 关键词:环境解说IPA分析
- 中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的技术特点和成果应用前景被引量:29
- 2011年
- 中国国家林业局于2009年启动了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并颁布了《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试行)》,作为本次调查的技术指导文件,指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地方湿地调查的实施细则。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将中国湿地分为5类34型,通过省(自治区、直辖市)→湿地区→湿地斑块的方式进行湿地区划,采用以遥感为主的"3S"技术,利用2009年7~9月时相的CBERS-CCD、SPOT5和RADARSAT遥感影像数据,对中国境内(不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8hm2(含)以上的湿地进行调查。对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的技术方法、调查范围、湿地分类、调查区划、质量检查等方面进行了论述,阐明了本次调查的技术特点和成果应用前景。
- 刘平关蕾吕偲张明祥雷光春
- 关键词:湿地资源调查
- 洞庭湖湿地3个林龄杨树人工林叶与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24
- 2018年
- 选取洞庭湖洲滩湿地挖沟抬垄造林的6林龄、9林龄和13林龄杨树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不同林龄杨树叶及沟垄土壤的C、N、P含量差异,研究湿地杨树人工林不同生长阶段养分元素的分配格局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揭示杨树种植对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结果显示,叶N、叶P以及C∶P和N∶P与林龄显著相关,但叶C和C∶N与林龄不相关。3个林龄杨树人工林叶N∶P均大于16,说明P是限制洞庭湖杨树生长发育的主要因子,9林龄叶P量显著低于6林龄和13林龄,而N∶P和C∶P则显著高于6林龄和13林龄,说明P的限制在9林龄尤为显著。3个林龄湿地杨树人工林树垄和树沟土壤有机C、全N和C∶N呈现出与林龄和土层深度的负相关关系,但全P与两者没有显著关系。C∶P在树垄样地中呈现出与林龄和土层深度的负相关关系,而在树沟样地中呈现出与土层深度的正相关关系,与林龄无显著关系。N∶P在9林龄和13林龄树垄样地和6林龄树沟样地中与土层深度呈负相关关系,说明挖沟抬垄造林方式不利于土壤有机C和全N的积累,也不利于维持洞庭湖湿地土壤的肥力。
- 靖磊周延吕偲吕偲雷光春
- 关键词:洞庭湖湿地杨树人工林土壤
- 若尔盖高原三种湿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被引量:38
- 2010年
- 研究了若尔盖高原3种典型湿地(泥炭沼泽、腐殖质沼泽和沼泽化草甸)土壤有机碳密度,有机碳含量分布及其与水分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若尔盖典型泥炭土有机碳含量最高(230~270g/kg),其分别是腐殖泥炭土的1.3~3.3倍和腐殖土的6.75~15.3倍。同样,泥炭土有机碳密度最大(52~66kg/m3),其次是腐殖泥炭土(40~75kg/m3),最小是腐殖土(14~30kg/m3)。腐殖土有机碳储量只相当于泥炭土和腐殖泥炭土的37%左右。腐殖泥炭土和腐殖土有机碳含量和水分含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n=18,p<0.01),说明水分条件的改变,尤其是排水疏干等干扰措施会直接影响其有机碳的积累。
- 高俊琴雷光春李丽吕偲白明英
- 关键词:腐殖土泥炭土土壤有机碳若尔盖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