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婷婷
- 作品数:9 被引量:48H指数:4
-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替比夫定治疗过程中患者肌酸激酶变化趋势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 2013年
- 我国2005年《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推荐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应用干扰素或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GLOBE研究结果表明替比夫定作为一种新型有效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用于治疗CHB,无论对HBeAg阳性或阴性的患者,都有较好的病毒学应答和生物化学应答并有可靠的安全性,但服药过程中容易发生肌酸激酶(creatinekJJlase,CK)升高甚至出现药物相关性肌病。
- 张婧黄坤祁婷婷陈金军王燕军钟春秀谢新鹏尹军花
- 关键词:肝炎乙型慢性肌酸激酶
- 自身免疫性肝病29例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临床特点。方法自身免疫性肝病29例,其中自身免疫性肝炎(AIH)23例、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所有患者及8例正常人的IgG4水平进行测定。结果 AIH与PSC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化,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发热、乏力、黄疸和腹胀不适等。AIH患者血清ALT、AST升高,PSC患者GGT、ALP升高。IAIHG评分为AIH的诊断依据。患者存在胆汁淤积且影像学显示典型肝内外胆管多灶性狭窄和节段性扩张可确诊PSC。AIH患者血清IgG4水平为(2.60±1.83)g/L,PSC患者为(3.68±3.04)g/L,均高于正常人的(1.08±0.24)g/L。有2例AIH经组织学确诊,合并IgG4相关性肝炎。结论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血清学、免疫学、组织病理学及影像学结果综合考虑。对于IgG4水平升高、合并胆管损害的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需考虑合并IgG4相关性肝炎的可能。
- 张明霞陈金军祁婷婷朱小莹吴爱华吕君
- 关键词: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 进展性慢性肝病发生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风险预测及分层管理
- 2023年
- 进展性慢性肝病患者因肝炎活动、急性失代偿或肝衰竭及其并发症住院,病情严重程度不一,需要分层管理。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进展性慢性肝病患者中短期病死率最高的群体,均应在三级医院诊治。未达到ACLF的患者虽然病死率相对较低,但存在进展至ACLF的风险,一旦进展到ACLF,病死率明显增加,需进行分层管理:其中进展率极低的患者转归良好,在基层医院救治即可;而有进展至ACLF风险的高危人群,应当密切监视病情变化,及时转诊。目前尚缺乏准确评估进展至ACLF风险的预测模型,需要进一步研究新的标志物或算法。
- 祁婷婷陈金军
- 关键词:统计学生物标记
- 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可能原因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探讨引起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的可能原因。方法选取南方医院肝病中心2011年12月至2014年8月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CHB)、HBV相关肝硬化(CIR)、HBV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患者,收集患者相关临床资料,检测网织血小板比例、促血小板生成素水平、血小板活化比例(PAC‐1、CD63、CD62p)、糖蕚素、可溶性CD163、凋亡血小板比例等指标,对以上指标进行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191例患者,其中慢性乙型肝炎组68例,肝硬化组48例,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组75例。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血小板计数98(3~253)G/L较慢性乙型肝炎组172(24~327)G/L低(P<0.01),与肝硬化患者88(22~244)G/L相当(P=0.913)。ACLF患者入院1周血小板计数71(4~208)G/L较入院当天97(21~267)G/L明显下降( P<0.01)。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组患者脾脏厚度(40.4比35.1 mm ,P=0.002)、D‐二聚体(443.5比90 ug/L ,P=0.002)、PT‐INR(2.14比1.26,P<0.01)、sCD163(5.33比1.81 ln mg/mL ,P<0.01)均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但纤维蛋白原水平(1.24比2.25 g/L ,P<0.01)和血小板PAC‐1(+)阳性率(3.33比10.7,P=0.002)均低于慢性乙型肝炎组。网织血小板比例、TPO、CD62p、CD63、糖蕚素、凋亡血小板比例在慢性乙型肝炎组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小板计数与脾脏厚度、PT‐INR、总胆红素水平、血小板凋亡水平呈负相关,与纤维蛋白原水平、白蛋白水平、糖萼素水平呈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脾脏厚度、糖萼素水平,纤维蛋白原水平是ACLF患者血小板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R2=0.597,P=0.011)。入院日的血小板计数可预测28天死亡(AUROC=0.72,P<0.01)。结论慢加�
- 李文燕张明霞祁婷婷张琪何钦俊王程罗文凡何雅静朱小莹陈金军
- 关键词:乙型肝炎血小板减少独立危险因素
- 血小板减少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中的临床意义
- 祁婷婷诸聪妍黎倍伶黄祖雄朱质斌涂鸣汉张明霞卢观婷于旭彤高杰何钦俊陈永鹏周福元李海曾道炳李君陈金军侯金林
- 进食及进水早期降低对Fibroscan实施受控衰减参数的短期影响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评价进食及进水对FibroScan○R实施受控衰减参数(CAP)的影响。方法使用FibroScan○R502机型对健康人、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进行CAP测定。进食方案:全流质早餐(600 kcal,600 mL温水配制),10 min内进食完毕;进水方案:600 mL水,5 min内饮用完毕,进食或进水后多个时间点检测CAP值(dB/m)。结果进食前CAP值(200.4±13.2)dB/m,7例受试者进食后30 min CAP(191.6±12.3)dB/m,变化不明显(P=0.148),进食后60 min(187.6±8.7)dB/m,下降明显(P=0.029);另受试者(n=25)进食后120 min(193.9±31.0)dB/m或240 min(194.7±32.4)dB/m的CAP值与进食前(196.8±33.7)dB/m相比变化不显著(均P>0.05)。无脂肪肝受试者(n=20)空腹CAP值为(195.5±24.3)dB/m,进水后15 min(177.7±31.0)dB/m和30 min(176.7±25.2)dB/m下降明显(均P<0.01),60 min时CAP值(191.3±24.9)dB/m,与空腹无差异(P=0.197)。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n=22)空腹CAP值为(298.1±43.6)dB/m,进水后15 min(274.9±41.8)dB/m和30 min(271.9±42.4)dB/m明显下降(均P<0.01),60 min(293.6±42.1,P=0.165)与空腹无差异。空白对照10例健康受试者在15 min(191.5±44.4)、30 min(190.9±45.4)dB/m及60 min(189.9±43.9)dB/m的CAP值与0时(189.4±50.3)dB/m均无差异(均P>0.05)。结论进食或进水使得CAP检测值短时下降。禁食禁水或进食2 h、进水1 h后检测可以提高CAP检测值的一致性。
- 傅玉娟祁婷婷熊鸣李小溪李晨钟王月刚王媛媛邓红关阳冯媛杨淑玲秦建增陈金军戴萌侯金林
-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
- 长期核苷类药物治疗获得病毒学应答患者HBeAg持续阳性的预测
- 2014年
- 目的:寻找并验证长期核苷类药物治疗获得病毒学应答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HBeAg 持续阳性的预测指标。方法以治疗基线 HBeAg阳性、长期核苷类药物治疗获得维持病毒学应答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对象,分析治疗基线指标及首次病毒学应答后的 HBeAg效价对 HBeAg 持续阳性的预测价值。结果学习队列(n=44,拉米夫定治疗)的患者首次病毒学应答后6个月的 HBeAg 效价可预测 HBeAg 持续阳性(ROC 曲线下面积=0.875,P=0.023):HBeAg≥10.0 s/co(雅培Architect i2000检测)者不能清除 HBeAg的比例为64.0%(后续治疗时间24~33个月,中位数30)。验证队列(n=171,恩替卡韦治疗)中,病毒学应答后6个月 HBeAg≥10.0 s/co 的患者88.0%持续 HBeAg 阳性,维持病毒学应答时间为15(6~51)个月。结论长期核苷类药物治疗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时虽可维持病毒学应答,但病毒学应答后6个月 HBeAg≥10.0 s/co的患者难以清除 HBeAg。
- 祁婷婷钟春秀张婧黄坤张明霞陈金军孙剑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核苷类似物HBEAG
- 前瞻性研究四种出血事件评估标准评估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出血事件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探讨应用常用的四种出血事件评估标准判断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出血事件。方法在56例非-ACLF、26例达到亚太肝病协会发布标准的ACLF(APASL-ACLF)和12例达到欧洲肝病学会(EASL)发布的ACLF(EASL-ACLF)患者,采用出血学术研究会标准(BARC)、心肌梗死溶栓标准(TIMI)、开通闭塞冠状动脉策略的全球性研究标准(GUSTO)和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标准(ISTH)分别进行量化评分,观察28 d和90 d生存情况。结果本组57.6%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出血事件,致死性出血事件发生率为1.1%;非ACLF组出血发生率为41.1%,显著低于APASL-ACLF组或EASL-ACLF组的76.9%和100.0%(P<0.05);有出血事件组28 d和90 d病死率分别为13.0%和24.5%,显著高于无出血组的0.0%和0.0%(P<0.01);BARC标准、TIMI标准和GUSTO标准判断28 d短期预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分别为0.880(95%CI:0.747~1.000)、0.801(95%CI:0.653~0.94)和0.841(95%CI:0.697~0.984),均显著低于ISTH标准的0.95(95%CI:0.861~1.000,P<0.05)。结论 ACLF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较高,随着疾病严重程度增加而增多,但致死性出血事件少见。在四种出血评分标准中,经验证,ISTH标准适用性最好。
- 于旭彤蒋秀华祁婷婷何钦俊周福元陈永鹏文维群陈金军
- 关键词:慢加急性肝衰竭短期预后
- 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长期预后及生存质量被引量:24
- 2018年
-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存活者长期预后及健康相关的生存质量。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6年10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收治的存活时间超过90 d的HBV-ACLF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进行随访,记录肝硬化发展、肝硬化失代偿、肝癌发生及死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并选择同期门诊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SF-36量表对ACLF存活者与常模及对照组的生活质量评分进行比较。结果共入组ACLF患者223例,根据入院时是否合并肝硬化分为乙型肝炎组(CHB-ACLF,n=130)和乙肝肝硬化组(CIR-ACLF,n=93)。CHB-ACLF组12个月、24个月、50个月的累计生存率为97%、95.7%和93.9%,高于CIR-ACLF组的91%、86%和74%(P=0.007)。CHB-ACLF存活者12个月、24个月、36个月的肝硬化进展率分别是37.9%、58.4%和68.7%。Cox回归结果发现,患者入院时钠水平(HR=0.84,P=0.035)、发病28 d内肌酐最高值(HR=1.015,P=0.026)及INR最高值(HR=2.032,P=0.006)是影响肝硬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ACLF恢复者SF-36量表的心理健康评分低于常模,其他维度与常模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与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患者相比,ACLF患者在一般健康和躯体疼痛维度得分更高,其余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乙型肝炎疾病基础不同可导致ACLF患者长期预后有所差别。严重的急性打击事件可增加CHB-ACLF患者肝硬化的发生率,可能与肝衰竭时各器官的损害程度有关。ACLF长期存活患者生活、社会能力无显著降低,但心理状态受到一定影响。
- 诸聪妍卢观婷祁婷婷何钦俊陈永鹏文维群周福元陈金军
- 关键词: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长期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