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伤寒
  • 3篇伤寒论
  • 2篇三阴
  • 2篇三阴三阳
  • 2篇《伤寒论》
  • 1篇三阳病
  • 1篇隋唐
  • 1篇隋唐时期
  • 1篇猪苓
  • 1篇诸病
  • 1篇诸病源候论
  • 1篇五苓散
  • 1篇《伤寒论》研...
  • 1篇《诸病源候论...

机构

  • 3篇上海中医药大...

作者

  • 3篇张再良
  • 3篇牧角和宏
  • 3篇杨文喆
  • 1篇冈田研吉
  • 1篇小高修司
  • 1篇郭秀梅

传媒

  • 2篇国医论坛
  • 1篇河南中医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09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关于伤寒三阴三阳的病态论
2009年
本文从文献的角度对伤寒六经病的证治进行梳理,从而给人以启发,这也是关于《伤寒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限于篇幅,文中大段的引文对照内容被省略了,而重点罗列了作者的主要观点。编译的过程中,在不影响主要观点的前提下,对部分文字也有省略。《素问·热论》篇“阳病发汗,阴病吐下”的观点被《诸病源候论》所继承,成为隋唐时期伤寒三阴三阳病治疗的准则。但在《宋版伤寒论》三阴三阳篇中却多次出现与此相异的观点,即“阳病发汗吐下,阴病温里”,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本文将围绕伤寒三阴三阳病态论展开,试将各种古代资料进行比较对照研究,作为伤寒概念的补充,同时也将论及有关时气病、热病、温病的内容。
牧角和宏杨文喆张再良
关键词:三阴三阳《伤寒论》研究《诸病源候论》三阳病隋唐时期
《宋版伤寒论》的特殊性——关于三阴三阳篇和可不可篇的条文比较研究
2009年
译者说明:从文献的角度对《宋版伤寒论》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伤寒论》的历史沿革,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热病证治的临床进展,可以启发我们思考很多问题,这也是《伤寒论》研究不可忽略的内容之一。限于篇幅,文中大段的引文对照内容被省略了,而主要罗列作者的观点或结论。在编译的过程中,删除了部分内容,感兴趣的读者可进一步查阅原著。
牧角和宏杨文喆张再良
五苓散考被引量:4
2011年
五苓散是五味猪苓散的略称,其方义随《伤寒论》的变迁而不同。《金匮要略》呕吐篇中的三味猪苓散和《伤寒论》五味猪苓散(即五苓散)是起源不同的方剂;《宋版伤寒论》中五苓散和猪苓散虽是利尿剂,但见证脉浮,脉浮意味着"先用发汗法,次用吐法",是编集者避忌过激发汗法和吐法的结果,使五苓散(猪苓散)原来作为吐剂使用的事实变得模糊。实际上五苓散(猪苓散)是具有汗、吐、下作用的方剂。
小高修司冈田研吉郭秀梅牧角和宏杨文喆张再良
关键词:五苓散《伤寒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