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田

作品数:44 被引量:199H指数:9
供职机构: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6篇哲学宗教
  • 10篇医药卫生
  • 5篇文化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5篇宽恕
  • 7篇冒犯
  • 5篇大学生
  • 5篇心理
  • 5篇中介
  • 4篇问卷
  • 4篇儿童
  • 3篇得寸进尺
  • 3篇中介作用
  • 3篇适可而止
  • 3篇恋爱
  • 2篇大学生恋爱
  • 2篇等值
  • 2篇等值模型
  • 2篇新闻
  • 2篇心理健康
  • 2篇心理治疗
  • 2篇心理状态
  • 2篇学生恋爱
  • 2篇学业

机构

  • 22篇南京师范大学
  • 21篇南京理工大学
  • 8篇上海师范大学
  • 6篇江苏第二师范...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江苏经贸职业...
  • 1篇深圳大学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上海杉达学院

作者

  • 36篇张田
  • 10篇傅宏
  • 5篇傅安球
  • 4篇孙卉
  • 2篇丁雪辰
  • 2篇薛艳
  • 2篇卢家楣
  • 2篇王宏海
  • 2篇翁晶
  • 1篇邓欣媚
  • 1篇桑标
  • 1篇刘米娜
  • 1篇程琛
  • 1篇朱婷婷
  • 1篇方力
  • 1篇刘江

传媒

  • 6篇心理与行为研...
  • 5篇心理科学进展
  • 4篇中国临床心理...
  • 2篇中国卫生统计
  • 2篇心理研究
  • 2篇中国心理学会...
  • 1篇学前教育研究
  • 1篇成都体育学院...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南京师大学报...
  • 1篇心理科学
  • 1篇南京理工大学...
  • 1篇心理学探新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性科学
  • 1篇华东理工大学...
  • 1篇研究生教育研...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5篇2011
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家庭行为疗法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干预研究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探讨家庭行为疗法(Behavioral Family Therapy,BFT)对有攻击行为问题的中国儿童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BFT对10名5-6岁有攻击行为问题的儿童进行干预。结果:经过两个阶段五个部分为期三个月的干预,干预组儿童的CBCL攻击因子的得分显著降低,而对照组儿童的得分没有显著变化;六个月以后的追踪调查显示,干预组儿童的攻击因子得分与后测得分没有显著差异,依然维持在正常水平,而对照组儿童的得分依然高于临界值。结论:BFT能够有效地降低中国儿童的攻击行为,并且其干预效果有较好的稳定性。
张田傅宏
关键词:儿童干预
宽恕治疗中的几个误区及其应用展望被引量:9
2011年
宽恕被界定为被冒犯者的亲社会动机的转变过程,它有助于被冒犯者消除愤怒情绪,提升积极的情感体验。宽恕治疗是针对被冒犯者,并试图帮助他们放弃报复和回避等消极应对方式,以积极的方式来处理因冒犯而造成的伤害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然而,在临床应用中,对宽恕治疗还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1)宽恕冒犯者就是和冒犯者和解;(2)宽恕治疗会导致道德化和宗教化的倾向;(3)宽恕只是治疗的工具,不是治疗的目标。在对这些误区加以澄清的基础上,提出宽恕治疗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的应用与展望。
张田孙卉傅安球
关键词:宽恕
当代心理学中人文主义的缺失——以心理学领域对冯特思想的不完全继承为例被引量:1
2016年
尽管对于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划分源于20世纪50年代,但自冯特建立科学心理学开始,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心理学研究取向就已经产生:冯特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坚持实验研究的方法,很明显是一种科学研究的取向;但人们常常忽略,冯特在其生命的最后20年中完成了巨著《民族心理学》,从社会、宗教等方面来研究人类心理,这很显然是一种人文研究的取向。当代心理学继承了冯特的科学主义研究取向,重视心理学的科学研究,但却忽视了人文主义的研究取向,这也使科学主义的心理学研究取向遇到的危机。因此,心理学研究需要寻求两种取向的整合发展,走回归冯特的道路。
张田傅宏
关键词:科学主义人文主义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生物学影响因素及相关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1年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由严重创伤性事件引起并延迟发生的严重精神障碍。对PTSD的生物学研究表明,脑结构脑功能的变化、神经生化物质的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因素以及遗传基因都是影响PTSD的重要因素。对PTSD的药物治疗首选抗抑郁药物,但其他一些药物也对治疗有一定的效果,并还需配合适当的心理治疗。
张田傅安球
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脑功能神经生化药物治疗
传统价值取向对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儿童权利的冲击被引量:2
2013年
在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儿童享有获得治疗权、同意治疗权、拥有隐私权和个人名誉权等权利。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对于来访者权利的保护已经得到了公认,但作为特殊的群体,儿童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权利常被忽视。就中国文化而言,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研究者认为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的适应方式是偏向社会取向的,这种社会取向有4个内涵,分别是家族取向、关系取向、权威取向和他人取向。因此,当以西方理论为主要指导的儿童心理咨询运用到中国社会时,必然会受到中国传统价值取向的影响,这些传统价值取向通过对儿童父母或民众观念的影响,进而冲击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儿童权利的保护。
张田傅宏
关键词:儿童权利保护
“孤芳自赏”还是“茕茕孑立”:儿童社交淡漠适应功能的文化差异被引量:20
2015年
社会退缩行为是指在社会情境中,儿童不参与社会互动并频繁表现出独自消遣的行为。社会退缩有多种亚类型,其中社交淡漠指儿童仅仅喜欢一个人独处,对社会互动没有兴趣。有趣的是,社交淡漠的适应功能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为:社交淡漠行为在个人主义文化中较少产生适应困难,在心理与情绪适应方面尤为明显;但其在集体主义文化里却会引起多方面的适应困难。这种差异可能与文化价值观的内涵有关,也可能与特定国情有关。未来的研究亟需提高研究方法的多面性,关注年龄与文化的交互作用,进行直接的跨文化比较,探索与文化相关的风险与保护因子,以及关注互联网环境的影响。
丁雪辰张田邓欣媚桑标方力程琛
关键词:社会退缩文化差异
青少年合作感及相关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2015年
目的探讨青少年大五人格中的宜人性、生活满意度、共情能力与其合作感之间的关系,为青少年合作感的培养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使用青少年合作感问卷以及国际人格项目题库、共情能力问卷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上海和南京两地的563名初中学生进行相关的测试。结果 (1)青少年合作感现状总体良好,但仍有进一步提升的必要;(2)青少年合作感存在性别、年级、学业成绩的显著差异;(3)人格因素中的宜人性能够有效地预测青少年的合作感水平;(4)在宜人性对于青少年合作感的影响中,共情能力是中介因素,生活满意度是调节因素,四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有中介的调节关系。结论宜人性和青少年合作感之间是有中介的调节效应。
孙卉卢家楣王宏海张田
关键词:青少年问卷
团体人际心理治疗对初中流动儿童抑郁情绪的作用被引量:15
2020年
目的:探讨团体人际心理治疗(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IPT)对缓解初中流动儿童抑郁情绪的效果。方法:采用IPT对11名存在抑郁情绪的初中流动儿童进行团体干预,并设立对照组。结果:经过为期6周的团体心理治疗,实验组被试的贝克抑郁量表得分显著下降,而对照组的抑郁量表得分没有显著变化;追踪数据显示,干预结束三个月后,实验组的贝克抑郁量表得分依然显著低于控制组;三次测量的数据显示,实验组在后测和追踪数据中,抑郁量表的得分均显著低于前测数据,且后测与追踪数据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在控制组中,三次测试的数据之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IPT能够有效缓解初中流动儿童的抑郁情绪,并且干预效果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孙卉张田
关键词:人际心理治疗抑郁
我国新兴家庭情境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兼谈隔代抚养关系中老年人的心理状态
随着老龄化的加速,对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研究也日益增多,但有关老年心理健康的研究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有研究指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但也有研究认为,老年人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这种不一致的结果可能源于不同研究中老年人...
张田傅宏
关键词:老年人隔代抚养心理状态
“对不起”有用吗:道歉对群际宽恕的影响被引量:5
2019年
宽恕的前提是人与人之间的侵犯,然而侵犯并不总是发生于个体之间,群体之间也可能发生侵犯,因此宽恕也可能发生于群体之间。在众多影响群际宽恕的因素中,道歉常常被提及。但近期的研究却显示,道歉对于群际宽恕的作用并不一致:有研究显示,道歉能够促进群际宽恕的产生;但也有研究发现,道歉并不能提升群际宽恕的水平。这种差异可能源自于一些因素的调节作用,例如群体身份认同、道歉所蕴含的情绪、人际信任等。在此基础上,还有一些相关的问题值得后续研究深入探讨,包括从侵犯群体层面进行研究、细分道歉类型对于群际宽恕的影响、探寻其他调节因素的作用、关注政治因素对于群际宽恕的影响等。
张田傅宏
关键词:道歉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