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进超
- 作品数:23 被引量:49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磷酸酯酶抑制剂冈田酸对HepG2.2.15细胞中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影响
- 2007年
- 目的初步鉴定可能与HBV核心蛋白去磷酸化有关的磷酸酯酶。方法以磷酸酯酶2A抑制剂冈田酸(OA)处理体外培养的人肝癌HepG2.2.15细胞。将细胞分为4组,分别加入终浓度为0(对照组)、10、20、30ng/ml的OA(OA10ng组、OA20ng组、OA30ng组),每组各设5孔。在培养0、2、4、6d时分别收集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采用电化学发光方法检测HBsAg浓度,荧光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HBVDNA拷贝数。取培养2d时的各组细胞,采用蛋白质印迹方法检测HBcAg异质性,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方法检测HBcAg亚细胞定位。结果OA10ng组、OA20ng组各时间点细胞培养上清液HBsAg浓度、HBVDNA拷贝数分别与对照组相应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培养2d时HBcAg电泳条带、亚细胞定位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异常。OA30ng组在培养2、4、6d时细胞培养上清液HBsAg浓度(ng/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相应各时间点(分别为385.9±43.1vs510.2±63.3、346.5±39.6vs484.6±59.4、295.1±32.8vs467.2±52.9,P值分别为0.028、0.022、0.016);在培养2d时细胞培养上清液HBVDNA拷贝数(ml-1)明显高于对照组相应时间点(6.71±6.07vs6.34±5.72,P=0.022),而在培养4、6d时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相应各时间点(分别为5.80±5.19vs6.29±5.68、4.75±4.15vs6.25±5.58,P值分别为0.008和0.005);在培养2d时HBcAg电泳条带明显增宽,约20%的HepG2.2.15细胞的细胞核内HBcAg红色荧光信号明显增强。结论短时间、高浓度的OA处理可提高HBVDNA的复制水平和核心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提示磷酸酯酶2A可能参与了HBV核心蛋白的去磷酸化过程。
- 潘孝本季颖朱凌王茜管文莉韩进超魏来
- 关键词:DNA复制
-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对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影响及NK细胞在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 目的: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会促进丙型肝炎病毒(HCV)的自发清除,且清除与HBV表面抗原(HBsAg)水平有关,但机制尚不清楚。本实验通过构建NK细胞与JFH-Huh7细胞的共培养体系,在细胞水平上探讨HBsA...
- 王晓晓马慧武楠谢艳迪金茜韩进超丛旭潘孝本封波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NK细胞
-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在HepG2.2.15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及转移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观察HepG2.2.15细胞内HBV核心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及转移,了解核心蛋白的入核机制。方法2%二甲亚砜或(和)1μmol/LBay414109处理HepG2.2.15细胞4d;荧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HBsAg和HBcAg在细胞内的定位;Westernblot检测胞质和胞核中的HBcAg水平;选择性PCR检测胞核内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水平。结果二甲亚砜处理提高了胞质和胞核内的HBcAg表达及核内的cccDNA水平;Bay414109处理后胞质中HBcAg水平下降但胞核中HBcAg水平上升,cccDNA水平下降;联合应用二甲亚砜和Bay41—4109处理后HBsAg在胞质内呈条索状分布,胞质中HBcAg水平下降,但胞核内HBcAg明显上升,cccDNA水平下降。结论HepG2.2.15细胞中存在HBV核心颗粒入核障碍,游离核心蛋白易于通过核孔,二甲亚砜可促进核心蛋白进入细胞核,并有助于cccDNA的形成。
- 潘孝本韩进超魏来彭丹丹高燕
- 关键词:肝炎病毒乙型病毒核心蛋白质类
- PTD—HBcAg体外诱导小鼠髓源性树突状细胞成熟及在T淋巴细胞增殖中的作用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观察融合蛋白PTD-HBcAg诱导体外培养的小鼠髓源性树突状细胞(DC)成熟及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近交系BALB/c小鼠髓源性DC,加入重组粒细胞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GM-CSF)、重组IL4培养5d,再加入TNF-a、HBcAg和PTD-HBcAg诱导DC成熟。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免疫荧光在细胞中的分布及定位,流式细胞计数仪测定DC表面分子表达,ELISA法测定DC培养上清液中IL-12p70的水平,CCK8试剂盒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成功体外诱导培养小鼠髓源性DC,HBcAg主要定位于DC膜表面,而PTD-HBcAg能够穿透DC膜进入细胞质。PTD-HBcAg能明显上调DC表面分子CD80、CD86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Ⅱ类分子表达;50mg/L和100mg/LPTD-HBcAg诱导DC分泌IL-12p70水平分别为(142.50±18.31)ng/L和(124.30±15.12)ng/L,明显高于HBcAg诱导组的(42.31±4.21)ng/L(t=9.234和9.045,均P〈O.05);PTD-HBcAg诱导DC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高于HBcAg组及阳性对照TNF-α组。结论PTD-HBcAg具有穿透IX;膜能力,并能促进DC分化、成熟,明显上调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增强DC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及分泌Ib-2p70的水平。
- 陈小华潘庆春余永胜韩进超臧国庆
- 关键词:肝炎核心抗原抗原呈递淋巴细胞活化膜渗透
- 黄芪多糖体外对小鼠髓源性树突状细胞分化及成熟的影响
-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APS)是否具有诱导小鼠髓源性树突状细胞(dendrit- ic cell,DC)DC分化和成熟的作用,以阐释APS药理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25、...
- 韩进超臧国庆余永胜汤正好
- 文献传递
- 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B10细胞的影响
- <正>研究目的明确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B1 0细胞数量及抗病毒治疗对其的影响。研究方法纳入8例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收治的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炎初治患者,诊断标准参见2010年《丙型肝炎防治指南》,给予标准治疗方案聚乙二醇...
- 韩进超宋广军潘孝本丛旭魏来
- 文献传递
- 黄芪多糖体外对小鼠髓源性树突状细胞分化与成熟的影响
-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是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可激活初始T细胞,在诱导特异性免疫反应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不同分化阶段的DC在表型、形态学、功能及迁移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未...
- 韩进超
- 关键词:黄芪多糖树突状细胞免疫应答细胞免疫
- 黄芪多糖对小鼠树突状细胞分化及成熟的影响被引量:18
- 2006年
-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APS)是否具有诱导小鼠髓源性树突状细胞(DC)分化和成熟的作用,以阐释APS药理作用的机制。方法APS分别取25(APS25组)、50(APS50组)、75(APS75组)、100 mg/L(APS100组)4种浓度,分别体外诱导小鼠髓源性DC前体和未成熟DC,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状态,电子显微镜检测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CD11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Ⅱ类分子及协同刺激分子CD80、CD86表达水平。结果APS、APS+白介素(IL)-4及空白对照组诱导的DC前体细胞,培养结束时大部分细胞已经死亡。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IL-4诱导小鼠髓源性DC,在APS刺激36 h后,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APS100、APS75、APS50组的CD80、CD86、CD11c、MHC-Ⅱ类分子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值均< 0.05),与内毒素(LPS)组类似;空白对照组与APS25组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APS不能诱导小鼠髓源性DC前体分化为DC,但可能有促进DC成熟的作用。
- 韩进超余永胜汤正好臧国庆
-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黄芪多糖共刺激分子
- DMSO促进HepG2细胞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核心蛋白入核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探讨DMSO诱导处理的HepG2细胞被HBV感染的作用机制.方法:将HepG2分为DMSO处理组和对照组,分别用添加或不添加2%DMSO的DMEM培养基培养4 d.将HBV病毒颗粒(1000拷贝/细胞)加入培养基中于37℃感染12h.以蛋白免疫印迹,免疫荧光染色及共聚焦显微镜观察HBcAg在细胞内的定位.选择性PCR检测HBV cccDNA,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细胞周期.结果:对照组HepG2细胞在感染HBV阳性血清后,HBcAg在细胞质内分布,核内呈阴性,至感染后2 d细胞内核心蛋白消失,未检出明显的cccDNA信号.2%DMSO处理后的HepG2细胞感染后12 h细胞质内HBcA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感染后24 h HBcAg在核周浓集.在感染后24 h和48 h核内HBcAg明显增高,且cccDNA结果阳性.流式分析结果显示DMSO处理后处于G_1/G_0和G_2/M期的HepG2比例升高,处于有丝分裂期的HepG2细胞内HBcAg弥散分布于全细胞.结论:HepG2细胞感染HBV后核心颗粒不能穿过核孔携带HBV DNA进入细胞核可能是其抵制HBV感染的重要原因.DMSO可促进HBV核心颗粒进入细胞核而有助于感染.
- 潘孝本韩进超魏来高燕丛旭
- 关键词:HEPG2乙型肝炎病毒DMSO蛋白免疫印迹
- 高水平乙型肝炎病毒复制诱导肝细胞QSG-7701凋亡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观察高水平的HBV复制对QSG-7701细胞可能产生的致病效应。方法采用磷酸钙沉淀方法转染质粒pUC18-HBV1.2(实验组)和空质粒pUC18(对照组)至QSG-7701细胞,细胞计数观察细胞生长曲线。转染后4d,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培养上清中HBV DNA水平;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检测细胞内的HBsAg表达;电子显微镜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Oliga信号传导基因芯片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基因差异表达。结果对照组细胞转染6d后细胞数量增加(8.3±1.2)倍,凋亡细胞极少见。实验组在转染后6d细胞数量仅增加(1.1±0.2)倍,HBsAg阳性细胞35.4%±6.7%,细胞凋亡占15.2%±4.3%。基因差异表达谱分析显示与细胞生长和凋亡相关的部分基因如CASP3(2.7981)、CASP7(2.2643)、3.Apr(3.5013)、CDC2(0.4380)、MAPK6(0.4447)和MAP3K2(0.2785)等表达水平发生显著改变。结论高水平的HBV复制明显抑制QSG-7701细胞生长,并诱导部分细胞发生凋亡。
- 潘孝本韩进超高燕魏来
- 关键词:肝细胞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