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兴华 作品数:60 被引量:325 H指数:10 供职机构: 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金 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更多>>
胃肠道肿瘤术中腹腔热灌注化疗临床研究 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胃肠道肿瘤术中腹腔热灌注化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7年10月至2008年7月收治的消化道肿瘤患者27例,采用肿瘤切除联合术中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的治疗方法。HIPEC采用奥沙利铂350mg溶于右旋糖酐4000ml中,加热至41.5~42.5℃C腹腔内循环灌注40~60分钟。结果 25例行根治性肿瘤切除,2例因术中腹膜种植转移,行肿瘤切除加腹膜种植灶细胞减灭术,全部病例均完成术中HIPEC。治疗后5例体温超过38.5℃C,4例血压低于100/60mmHg,6例心率大于100次/分,少数患者血液指标轻度异常,相应治疗后均于5~7天内恢复。术后并发出血1例,肠粘连梗阻1例,伤口感染2例,无吻合口瘘。中位随访28个月,死亡7例,2例死于腹腔及全身转移,4例死于远处脏器转移,1例因非肿瘤原因死亡,根治性手术病例总的1、2年生存率88%(22/25)和76%(19/25),胃癌术后1、2年生存率为90%(18/20)和75%(15/20)。结论根治性手术联合HIPEC疗效好,并发症少,是防治消化道肿瘤腹膜转移、提高生存率理想的治疗模式。 冯强 袁兴华 郑朝旭 方仪 裴炜 徐泉关键词:胃癌 结肠癌 腹腔热灌注化疗 肿瘤大小与早期胃癌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的预后因素,特别是肿瘤大小与早期胃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2年2月119例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外科治疗的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早期胃癌的预后因素。结果本组早期胃癌病例5年生存率为90.9%,其预后主要与肿瘤大小相关,直径〈2cm组、2cm≤直径〈4cm组与直径≥4cm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2.0%、8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同时比较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等因素,P值分别为0.816及0.3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肿瘤大小与其他预后因素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早期胃癌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与其预后关系不明确,而肿瘤大小很可能是早期胃癌独立的预后因素,对指导早期胃癌预后及手术选择有实用价值。 谢玉权 郑朝旭 冯强 方仪 袁兴华关键词:胃肿瘤 预后 胃切除术 PIP5KL1在肿瘤恶性行为中作用的初步研究 本研究通过构建PIP5KLI基因重组质粒,将其转染人宫颈癌hela细胞,研究了PIP5KLI基因对肿瘤恶性行为的影响。 时岚 罗清 赵玫 余权 戴亚云 马怡茗 袁兴华 黄常志关键词:宫颈癌 HELA细胞 基因重组质粒 文献传递 过表达FLJ22349促进人胚胎肾细胞HEK293及乳腺癌细胞MCF-7的生长 2008年 目的:人假想蛋白FLJ22349基因位于染色体22q13.2上,编码一个229个氨基酸的蛋白。表达谱分析发现多种肿瘤组织中有FLJ22349的表达,预测该基因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本研究旨在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FLJ22349的结构和功能,并初步研究FLJ22349在HEK293及乳腺癌细胞中的作用。方法:运用各种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初步分析FLJ22349的结构和功能。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分析FLJ22349基因在小鼠正常组织,人癌症细胞株及HEK293中的表达情况。将载有FLJ22349的基因的质粒转染入HEK293,MCF-7,MDA-MB231中,观察该基因的亚细胞定位。MTT检测细胞的生长变化。结果:FLJ22349基因在人类、猩猩、恒河猴、褐家鼠、小鼠和狗中有很高的同源性,但与其它已知的基因无同源性。小鼠正常组织中有FLJ22349表达;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肝癌细胞株Bel-7402也有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核;转染FLJ22349的HEK293,MCF-7细胞株生长曲线显示促进细胞生长(P<0.05)。FLJ22349转染120h后,MTT实验观察到HEK293,MCF-7细胞的增殖率分别为299%,456%;而对照组分别为233%,272%。结论:FLJ22349基因过表达促进HEK293和MCF-7细胞的生长。 戴亚云 赵玫 余权 方明镜 时岚 罗清 袁兴华 黄常志关键词:HEK293 细胞生长 进展期胃癌术中腹腔热灌注化疗临床研究 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术中腹腔热灌注化疗对防治腹膜转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4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热化疗组(实验组)20例行根治性手术联合术中腹腔热灌注化疗(H IPEC),采用奥沙利铂350 mg溶于右旋糖酐4000 m l中,加热至41.5℃~42.5℃腹腔内循环灌注40~60 m in;选择同期单纯根治性手术治疗的20例胃癌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及预后。结果热化疗组仅少数病例治疗后出现短期血压降低、心率增快及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指标异常,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术后腹腔种植转移率热化疗组为5.0%(1/20),对照组15.0%(3/20);1,2年生存率热化疗组分别为90.0%(18/20)和75.0%(15/20),对照组分别为80.0%(16/20)和60.0%(12/20)。结论 H IPEC可有效防治腹膜转移、提高生存率,且并发症少,可作为进展期胃癌术中的辅助治疗。 冯强 袁兴华 郑朝旭 方仪 裴炜 徐泉关键词:胃肿瘤 腹腔热灌注化疗 胰腺癌术后近距离治疗初步报道 被引量:2 1990年 胰腺癌迄今仍是难治的恶性肿瘤,首选治疗是手术,但切除率仅5~10%,术后平均生存期仅17~20个月,以往对不能切除的胰腺癌缺乏进一步治疗措施。我院1989年10月对部分不能切除的胰腺癌应用近距离放射治疗,初步报告如下。 邵永孚 余子豪 冯宁远 徐国镇 钱图南 余宏迢 袁兴华 李铎关键词:平均生存期 胰体尾癌 近距离照射 置管途径 十二指肠降段 中国人231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术式选择的Meta分析 被引量:11 2008年 目的:荟萃分析中国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术式。方法:以“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为检索词,电脑检索2000~2006年国内公开发表的中文文献,统一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所得资料进行荟萃分析。结果:男137例(59.3%),女94例(40.7%),男:女=1.46:1。有明确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族史者占51.2%,平均发病年龄27.8岁,腺瘤癌变率为47.5%,腺瘤癌变者平均年龄35.9岁。术式选择全结肠直肠切除+末端回肠腹壁造口术(TPA)60例(26.0%),全结肠部分直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IRA)63例(27.3%),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肛管吻合术(IAA)12例(5.2%),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IPAA)19例(8.2%),全结肠部分直肠切除+残留直肠黏膜剥脱+经直肠肌鞘回肠肛管吻合术22例(9.5%),全结肠部分直肠切除+残留直肠黏膜剥脱+经直肠肌鞘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47例(20.3%),部分结肠或直肠切除术8例(3.5%)。结论:FAP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生于结直肠的遗传性疾病,但文献报道不多,病例数较少;腺瘤发病早,癌变比率高;症状主要为大便习惯改变;诊断主要靠下消化道造影及纤维结肠镜检查;术式选择时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个体化手术方式;良性者预后较好,已癌变者预后也较原发结直肠癌为好。 谢玉权 袁兴华 郑朝旭 方仪关键词: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术式 外科手术 胆囊小细胞癌五例报告 2013年 目的总结胆囊小细胞癌(gallbladder small cell carcinoma,GSCC)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00-2012年收治的5例GSCC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5例患者中男1例,女4例,初次就诊年龄在42~67岁(中位年龄57岁),均以非典型的右上腹疼痛、不适为初始主诉;肿瘤位于胆囊底部3例,胆囊体部2例;4例患者伴有胆石症。2例行根治性胆囊切除术,术后辅以EP(依托泊苷+顺铂)方案化疗6个周期,1例行放射治疗1次,2例患者分别随访至术后45和32个月,生存良好;3例行姑息性胆囊切除术,术后行辅助性化放疗,分别于术后8、11及30个月死于肿瘤广泛播散转移。结论GSCC为临床少见的恶性肿瘤,初期症状不典型,确诊率低,病情进展迅速且预后相对较差;肿瘤根治切除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仍是GSCC的主要治疗手段。 黄帅 郑朝旭 徐泉 袁兴华关键词:胆囊肿瘤 胆囊切除术 反义HSC70与mtP53和肿瘤耐药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3 2001年 目的 观察反义HSC 70RNA对MCF7/Adr人乳腺癌细胞耐药性影响 ,探讨其与突变型p5 3稳定性和肿瘤耐药间的关系。方法 利用DNA重组技术将人HSC70cDNA片段反向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LXSN中 ,构建反义人HSC70真核表达质粒pX AHSC70。用脂质体方法将重组质粒转染至MCF7/Adr人乳腺癌细胞内 ,以PCR确定转染细胞中外源DNA存在后 ,Westernblot检测HSC70蛋白的抑制程度。MTT法检测细胞耐药性的影响。p5 3稳定性实验分析反义HSC70RNA对突变型p5 3半衰期的改变。结果 经G418筛选获得稳定表达反义HSC70RNA的细胞株MAc70 ,与空载体MAX细胞相比 ,HSC70蛋白表达下降 42 % ,细胞耐药性显著下降。p5 3稳定性实验表明 ,其胞内突变型p5 3含量下降 ,半衰期缩短 ,稳定性明显下降。结论 反义HSC70RNA能够明显降低HSC70蛋白表达 ,导致乳腺癌细胞的耐药性下降 ,提示HSC70可能通过增强突变型p5 3稳定性的途径而参与MCF7/Adr乳腺癌细胞的耐药。 范云霞 赵玫 黄常志 施一江 袁兴华 徐枫 杜菲关键词:MTP53 反义RNA 乳腺癌 温热化疗对胃、结肠癌细胞的体外作用研究 被引量:4 2006年 背景与目的:术中腹腔内温热灌注化疗尚缺乏有力的基础研究依据,所设参数不统一,使研究缺乏可比性。本研究探讨温热化疗对胃、结肠癌细胞的体外作用,系统探讨温热化疗的影响因素。方法:MTS-PMS比色法检测不同药物、处理温度和时间对人胃癌细胞MGC-803和结肠癌细胞HCT-116增殖抑制作用;显微镜观察温热化疗对细胞形态的影响。结果: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丝裂霉素(mitomycin,MMC)、顺铂(cisplatin,DDP)和吡柔比星(pirarubicin,THP)对MGC-803和HCT-116细胞的杀伤作用,均具有较强的温度依赖关系,其作用在41℃~45℃温度区间内随温度升高而加强,45℃时,对MGC-803细胞的抑制率分别达到61.7%、79.2%、88.7%、94.7%,对HCT-116细胞的抑制率分别达到76.4%、78.7%、77.8%、91.7%,与不加药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THP在各个温度点的杀伤作用均高于其它3种常用温热化疗药物(P<0.01)。药物对HCT-116细胞的杀伤作用具有时间依赖关系,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药物杀伤作用增强;其中,43℃时药物作用在90min后逐渐进入平台期,此时4种药物的抑制率分别达到58.2%、72.8%、76.2%、92.3%。5-FU、MMC、DDP45℃作用45min强于43℃作用90min。THP在确定温度的各个时点的杀伤作用均强于其它受试药物(P<0.01)。显微镜观察表明,单纯温热和温热化疗协同均有一定的细胞杀伤作用,而热化疗组出现大量的死亡细胞。结论:DDP、MMC在43℃~45℃条件下具有较好的肿瘤杀伤效果,考虑到临床的实际条件,处理时间以60min为宜。与5-FU、DDP、MMC相比,THP对胃、结肠癌细胞具有更好的温热协同效应和肿瘤杀伤效果,具有进一步临床研究的价值。 孙跃民 傅军 张伟 郑朝旭 黄常志 袁兴华关键词:结肠肿瘤 化学疗法 MGC-803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