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脑梗
  • 1篇蛋白
  • 1篇短期预后
  • 1篇心源性
  • 1篇心源性栓塞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功能
  • 1篇血清
  • 1篇血清铁
  • 1篇血清铁蛋白
  • 1篇药物疗法
  • 1篇预后
  • 1篇源性
  • 1篇蛇毒
  • 1篇蛇毒凝血酶
  • 1篇栓塞
  • 1篇铁蛋白
  • 1篇凝血
  • 1篇帕金森

机构

  • 4篇常州市第二人...

作者

  • 4篇高萍
  • 3篇恽文伟
  • 2篇钱传忠
  • 2篇陈卓友
  • 1篇张志翔
  • 1篇强丽娟
  • 1篇黄译腺
  • 1篇林菊香
  • 1篇梅今
  • 1篇董贯忠
  • 1篇张敏
  • 1篇陈治国

传媒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镇江医学院学...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2
  • 1篇1998
  • 1篇199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脑脉利颗粒对心源性栓塞型脑卒中病人血管内皮功能及短期预后的影响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研究脑脉利颗粒在心源性栓塞型脑卒中(CE)病人中的抗炎及脑保护作用。方法连续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首次CE病人50例,随机分为脑脉利颗粒组及常规治疗组。并检测两组病人发病时及治疗3周后血浆白介素-6(IL-6)、内皮素-1(ET-1)水平变化,进一步比较两组病人90 d预后情况。结果治疗3周后,脑脉利颗粒组ET-1及IL-6分别为(20.7±7.4)pg/m L,(40.7±15.3)pg/m L,对照组ET-1及IL-6分别为(25.1±5.2)pg/m L,(52.4±16.8)pg/m L,脑脉利颗粒组ET-1及IL-6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90 d发现,脑脉利颗粒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7.4分±4.6分比12.7分±4.8分,P<0.01),脑脉利治疗组mRS<3分22例,对照组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源性栓塞型脑卒中病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脑脉利颗粒口服,可有效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减少炎症反应,改善病人预后。
张敏恽文伟高萍黄译腺
关键词:血管内皮功能白介素-6内皮素-1
帕金森氏病合并胃肠功能障碍(附76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1998年
帕金森氏病合并胃肠功能障碍(附76例临床分析)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钱传忠高萍陈卓友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diseasePD)合并胃肠功能障碍的症状较为常见,但在国内报导较少。现将我院1991~1996年住院及门诊76例PD结合文献总结分析如...
钱传忠高萍陈卓友
关键词:帕金森氏病合并症胃肠功能障碍
兆科蝮蛇抗栓酶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观察
1997年
兆科蝮蛇抗栓酶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观察钱传忠林菊香强丽娟杨杞华恽文伟梅今高萍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13003我院于1995年6月~1996年5月期间,采用兆科蝮蛇抗栓酶治疗动脉硬化性脑梗塞,与尿激酶作对照进行疗效观察,各30例。...
钱传忠林菊香强丽娟杨杞华恽文伟梅今高萍
关键词:急性脑梗塞药物疗法蛇毒凝血酶蝮蛇抗栓酶
脑梗死早期血清铁蛋白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脑梗死早期血清铁蛋白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SS)评分将642例急性脑死患者分为进展性脑梗死(PS)组(94例)和非PS(NPS)组(548例),检测两组患者发病24 h内血清铁蛋白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PS组血清铁蛋白水平[(325.67±98.34)μg/L]显著高于NPS组[(236.19±84.12)μg/L](P<0.01);此两组亦显著高于对照组[(150.99±65.42)μg/L](均P<0.01)。结论脑梗死早期血清铁蛋白水平显著升高的患者可能为PS。
董贯忠恽文伟高萍陈卓友张志翔陈治国
关键词:进展性脑梗死铁蛋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