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比较肩关节镜下双排与单排缝合治疗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治疗的76例肩袖撕裂患者,36例采用双排缝合技术固定(double row,DR),40例采用单排缝合技术固定(single row,SR)。DR组男12例,女24例,平均年龄(58.75±7.32)岁。SR组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57.57±7.29)岁。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UCLA)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rating scale of the 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3个月,平均(18±3)个月。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排缝合组对比,双排缝合组在术后3个月VAS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UCLA评分、ASE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再撕裂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关节镜治疗肩袖撕裂,双排缝合技术和单排缝合技术均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对比单排缝合技术,双排缝合技术改善术后早期疼痛的效果更为显著。
目的评价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replacement,TKR)中使用固定平台后稳定型假体与旋转高屈曲型假体治疗骨性关节炎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68例骨关节炎患者施行TKR手术,其中应用固定平台后稳定型假体32例38膝,旋转高屈曲型假体36例44膝,通过测量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膝关节活动度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knee surgery score,HSS)对两种假体置换方式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68例患者获随访3~26个月,平均19个月。根据HSS评分标准,末次随访时优47例(69.1%),良17例(25.0%),可4例(5.9%),总优良率94.1%。两组之间术前活动度以及术前、末次随访时HS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旋转高屈曲型假体组在末次随访活动度方面较固定平台后稳定型假体组为高(P<0.05)。结论高屈曲度人工膝关节假体在运动学上有潜在的优势,有助于改善关节功能,减轻接触应力和假体磨损;固定平台后稳定型假体手术方式简单、疗效肯定、术后并发症少,对不需要从事高屈曲活动、经济较为困难以及高龄患者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假体。
目的探讨采用经腹直肌旁入路手术治疗同侧髋臼及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笔者自2013-08—2015—08采用经腹直肌旁入路治疗9例同侧髋臼及骨盆骨折。术中采用仰卧位或漂浮体位,运用经腹直肌旁入路或联合K—L入路,采用重建钢板或加空心钉内固定。结果9例获6—12个月随访,平均9个月。髋臼、骨盆骨折复位良好,依据Matta影像学复位评估标准:优5例,良3例,可1例。术后9个月疗效根据改良的Merle D'Aubigne and Postel评分系统评定:优6例。良3例。无神经损伤、深静脉血栓及骨折再移位发生。结论经腹直肌旁入路手术治疗同侧髋臼及骨盆骨折操作简单、显露充分、并发症少、效果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