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
- 作品数:19 被引量:68H指数:5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衍生的树突状细胞表型与功能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 通过检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CSHB)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衍生的树突状细胞(MoDC)经聚肌胞苷酸刺激后表型变化及细胞因子分泌情况,了解MoDC的免疫调节功能及其在慢性乙型肝炎(CHB)重症化中的作用.方法 采集CSHB组患者37例、CHB组患者20例和健康对照者20例的外周血,分离PBMC,免疫磁珠细胞分选法获得纯化的PBMC,体外培养诱导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DC),聚肌胞苷酸刺激为成熟树突状细胞(mDC).流式细胞术检测iDC及mDC细胞表面人类白细胞DR抗原(HLA-DR)、CD83、CD86、CD80的平均荧光强度(MFI);ELISA测定聚肌胞苷酸刺激后12、24、48 h的MoDC培养上清液中IL-12、IL-6、TNF-α分泌水平.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并进行方差齐性检验.结果 3组iDC表面HLA-DR、CD83、CD86、CD80的MF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SHB组患者mDC表面HLA-DR、CD83、CD86、CD80的MFI与CHB组、健康对照组比较,显著低下(F值分别为59.73、13.95、34.80和73.02,均P<0.05).聚肌胞苷酸刺激12、24、48 h时IL-12分泌量为:健康对照组>CHB组>CSHB组(F值分别为151.34、126.65、72.76,均P<0.05),其中24 h时分泌量最高,分别为(48.2±7.6)、(56.7±11.8)、(97.8±16.2)ng/L.IL-6在上述3个时间点的分泌量为:CSHB组>CHB组>健康对照组(F值分别为92.50、86.89、64.57,均P<0.05),其中12 h分泌量最高,分别为(1698.3±340.4)、(965.8±231.7)、(697.8±213.6)ng/L.TNF-α在上述3个时间点的分泌量为:CSHB组>CHB组>健康对照组(F值分别为58.66、122.36、44.73,均P<0.05),24 h表达量分别为(19 672.7±4214.7)、(9946.1±2586.5)、(6659.2±955.8)ng/L.结论 CSHB患者MoDC成熟障碍,表现为IL-12分泌低下,而IL-6及TNF-α分泌亢进,可能是加剧肝脏炎性反应致重型肝炎的重要因素.
- 钱志平李宁郑建铭张玉杰李谦陈明泉王介非施光峰
- 关键词:树突细胞细胞因子类
- 伊曲康唑治疗隐球酵母菌性脑膜炎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观察研究伊曲康唑治疗隐球酵母菌性脑膜炎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0年1月-2009年1月收住院的隐球酵母菌性脑膜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依据治疗用药的方案分为3组,A组:应用两性霉素B(AmB)、5-氟胞嘧啶(5-FC)联合治疗;B组:应用伊曲康唑与AmB、5-FC联合治疗;C组:应用AmB联合5-FC治疗后,伊曲康唑口服序贯治疗;随访观察治愈、好转、死亡率、复发以及不良反应等,进行组间统计比较。结果共纳入108例患者,所有患者均经病原学确诊;纳入A组45例、B组21例、C组42例;A组治愈16例占36.0%、好转11例占27.0%、死亡9例占20.0%;B组治愈9例占41.5%、好转7例占33.3%、死亡5例占23.8%;C组治愈24例占56.3%、好转13例占31.0%、、死亡2例占4.8%;3组患者均随访1~3年,A组复发6例占10.3%,B组未出现复发,C组3例复发占7.1%;3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伊曲康唑应用于治疗隐球酵母菌性脑膜炎临床疗效好,安全可靠,可减少复发率和不良反应。
- 汪美华李宁陈明泉
- 关键词:伊曲康唑
- 乙型肝炎病毒抑制巨噬细胞TLR3、Mda-5和RIG-I表达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与巨噬细胞上模式识别受体(PRR)的相互作用。方法以不同载量HBV刺激佛波酯(PMA)诱导的单核源巨噬细胞,实时定量PCR检测刺激2、4、12及24h后巨噬细胞Toll样受体3(TLR3)、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Mda-5)、视黄酸诱导基因I(RIG-I)表达;以poly I:C刺激与HBV共培养12h的巨噬细胞,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poly I:C刺激4h后培养上清液中β干扰素(IFNβ-)的分泌水平。结果不同病毒载量组巨噬细胞TLR3表达在2、4、12、24h较对照组下调,且高病毒载量组表达低于低病毒载量组(F值分别为123.64、24.50、6.69、7.61,P均<0.01);Mda-5和RIG-I在上述4个时间点的表达为高病毒载量组低于低病毒载量组(F值分别为36.44、48.58、46.59、12.77;67.68、74.54、18.18、17.76;P均<0.01)。IFNβ-的表达为:阳性对照组>低病毒载量组>高病毒载量组>阴性对照组(F=78.42,P<0.01),表达量分别为(497.2±43.7)、(294.2±48.4)、(92.5±12.3)、(40.4±9.9)pg/mL。结论 HBV能抑制巨噬细胞TLR3、Mda-5和RIG-I表达,致IFN-β分泌下降,可能是其逃逸机体天然免疫的机制之一。
- 钱志平李宁郑建铭朱梦琪王新宇陈明泉王介非施光峰
- 关键词:TOLL样受体3
- 调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的microRNA的筛选及鉴定被引量:8
- 2012年
- 目的探讨microRNA在调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Ⅰ型干扰素(IFN)分泌紊乱中的可能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例CHB患者作为试验组,2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分析IFN合成通路上关键分子的3′非翻译区,筛选出主要靶向I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的microRNA,并经过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两组中microRNA的表达差异。结果 miR-548家族20个成员的作用靶位全部位于Ⅰ型IFN合成通路上,经定量分析比较,发现7个成员在CHB组中显著上调,其中miR-548c5p在CHB组较健康对照组上调了11.58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iR-548家族成员,尤其是miR-548c5p与CHB患者Ⅰ型干扰素分泌紊乱密切相关。
- 李宁陈明泉程琦朱梦琪施光峰
- 关键词:MICRORNA慢性乙型肝炎
- 聚肌胞刺激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内Toll样受体3的表达变化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树突状细胞(DC)内Toll样受体3(TLR3)的表达变化,探讨HBV持续感染与TLR3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CHB患者60例(CHB组)及健康对照者20名(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应用免疫磁珠细胞分选法获得CD14^+单核细胞,体外诱导培养成未成熟的髓样树突状细胞(imDC),并以聚肌胞(polyI:C)刺激以获取成熟的树突状细胞(mDC)。刺激48h后测定细胞内TLR3蛋白及mRNA的表达,表面标志CD80和人白细胞抗原(HLA)-DR的蛋白表达。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poly I:C刺激前,对照组和CHB组imDC内TLR3的流式平均荧光密度(MFI)分别为1192.95±301.40和1212.05±250.8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80,P〉0.05);刺激后MFI均明显升高,对照组与CHB组分别为1593.00±349.65和1352.98±313.67,前者比后者升高更显著(t=2.880,P〈0.05)。poly I:C刺激后,对照组与CHB组mDC胞内TLR3mRN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分别为0.1780±0.0664和0.1204±0.0267,前者升高更显著(t=3.909,P〈0.05)。CHB组内再分为HBeAg(+)和HBeAg(-)组,刺激后两组mDC内TLR3的MFI和mRNA水平均较imDC有明显升高,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366,P〉0.05)。结论polyI:C刺激后,对照组和CHB组中mDC胞内TLR3的表达均明显升高,但CHB患者升高的程度显著低于健康者,提示CHB患者的TLR3合成不足可能与HBV持续感染相关。
- 李谦陈明泉李宁张玉杰施光峰
- 关键词:聚肌胞苷酸树突细胞TOLL样受体
- 两种不同方法评估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化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两种不同方法评估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2年9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单用替比夫定600 mg/d口服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资料。比较基于血清肌酐(Cr)及血清胱抑素C计算的肾小球滤过率。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及秩和检验。结果患者共45例,男31例,女14例。患者Cr水平在抗病毒治疗前、治疗52周和104周三个时间点分别为(67.00±12.27)、(62.56±10.85)、(61.68±13.31)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在抗病毒治疗前、治疗52周和104周三个时间点分别为(0.843 4±0.111 3)、(0.792 7±0.120 4)、(0.771 5±0.091 5)mg/L。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在抗病毒治疗52周和104周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3,P=0.042 1和t=3.053,P=0.003 1)。基于血清肌酐计算的肾小球滤过率在抗病毒治疗前、治疗52周和104周三个时间点中位数分别为123.6、123.8、123.7 mL/min/1.73 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于血清胱抑素C计算的肾小球滤过率在抗病毒治疗前、52周和104周三个时间点分别为(107.3±15.8)、(113.6±18.7)、(115.1±13.8)mL/min/1.73 m2,基于血清胱抑素C计算的肾小球滤过率在104周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4,P=0.025 2)。结论在使用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中,肾小球滤过率有改善,基于血清胱抑素C计算的肾小球滤过率较基于血清肌酐计算的肾小球滤过率更加敏感。
- 郑建铭林苏谢琼虹黄翀朱梦琪李宁陈明泉施光峰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肾小球滤过率
- 组蛋白修饰对HBV cccDNA的调控
- 2016年
-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影响着全球近2.5亿人的健康。HBV共价闭合环状DNA(HBV cccDNA)在病毒复制中发挥关键作用,由于HBV cccDNA以微染色体的形式存在于被感染的肝细胞核内,无法被有效清除,导致了病毒感染的持续,这也是目前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难点。表观遗传是基因表达调控领域的重大发现,其中组蛋白修饰(乙酰化、甲基化、泛素化等)所形成的组蛋白密码更是展现了表观遗传调控基因表达的精细复杂。本文拟就组蛋白修饰对HBV cccDNA的调控作用作一综述。
- 鱼康康李宁施光峰
- 关键词:乙型肝炎共价闭合环状DNA表观遗传学组蛋白修饰
- 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干扰素浓度及其抗体水平的变化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干扰素浓度和干扰素抗体水平的变化,以及其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41例CHB患者皮下注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派罗欣,罗氏公司)180μg,每周1次,在0、4、12、24和48周时用ELISA法检测干扰素浓度和干扰素抗体水平,并在停药后24周检测干扰素浓度。结果干扰素浓度在0、4、12、24、48周和停药24周时分别为22.9(3.1~45.8)pg/mL、2734(9.2~4224)pg/mL、4025(269~4462)pg/mL、3884(14.5~4567)pg/mL、3978(76.9~5227)pg/mL和62.1(52.3~74.6)pg/mL。干扰素浓度在4、12、24、48周和停药24周与0周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81,P<0.01;Z=-6.862,P<0.01;Z=-6.969,P<0.01;Z=-6.477,P<0.01;Z=-4.204,P<0.01);12、24与4周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316,P<0.01;Z=-3.830,P=0.0001);24周与12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67,P=0.7136)。干扰素抗体水平在4、12、24、48与0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35,P=0.3007;Z=0.101,P=0.9192;Z=0.158,P=0.8748;Z=1.779,P=0.0752)。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过程中,患者血清干扰素浓度在12周达到稳定浓度,停药24周血清干扰素浓度仍略高于治疗前,而干扰素抗体浓度变化不大,二者无明显相关性。
- 郑建铭朱梦琪陈明泉李宁李谦王新宇施光峰
- 关键词:干扰素干扰素抗体
- Toll样受体介导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
- 2009年
- 天然免疫系统是抵御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可保护宿主免受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侵扰。宿主体内,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巨噬细胞等抗原提呈细胞表达多样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s,PRR)能识别微生物结构,如脂质、核酸、碳水化合物中特殊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
- 李宁施光峰
- 关键词:天然免疫应答抗病毒受体介导TOLL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天然免疫系统
- 在争议中迈步向前:慢加急性肝衰竭研究进展被引量:7
- 2014年
- 肝衰竭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由于缺乏特效治疗,其病死率较高。我国以乙肝病毒感染所致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最为多见。美国肝病研究学会先后于2005年及2011年发布和更新了《急性肝衰竭指南》,我国《肝衰竭诊治指南》自2006年首次发布后也在2012年进行了更新。指南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肝衰竭诊治水平的提升,使患者生存率得到明显改善,但肝衰竭的治疗依然是世界性难题,目前尚存在诸多争议亟待解决。
- 鱼康康李宁施光峰
- 关键词:慢加急性肝衰竭乙肝病毒感染诊治指南病死率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