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宝云

作品数:10 被引量:15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电力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政治法律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文化科学
  • 4篇历史地理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5篇学衡
  • 4篇柳诒徵
  • 3篇道德
  • 3篇学衡派
  • 2篇异化
  • 2篇文化
  • 2篇文化民族主义
  • 2篇《史地学报》
  • 2篇《学衡》
  • 1篇修养
  • 1篇学术
  • 1篇中国文化
  • 1篇人伦
  • 1篇批判性
  • 1篇情意
  • 1篇人格
  • 1篇人格修养
  • 1篇人化
  • 1篇维度
  • 1篇文化保守主义

机构

  • 6篇复旦大学
  • 4篇上海电力学院

作者

  • 10篇陈宝云
  • 1篇张一平
  • 1篇姜义华
  • 1篇郑峰
  • 1篇杨禾丰
  • 1篇闻丽
  • 1篇李朝军

传媒

  • 2篇江淮论坛
  • 1篇兰州学刊
  • 1篇安徽大学学报...
  • 1篇江苏社会科学
  • 1篇历史教学问题
  • 1篇理论界
  • 1篇东方论坛(青...
  • 1篇兰州教育学院...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教以“成人”——学衡派教育思想诠释
2006年
在20世纪20至30年代有关教育改革的讨论与主张中,学衡派的教育思想独具特色。他们强调教育的目的与意义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其健全人格,使其“成人”,并提出了自己有关教育方法、制度等方面的设想。这与杜威倡导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不同,有其特定的价值与现实意义。
陈宝云
关键词:学衡派教育道德
柳诒徵中国文化“西被”说探微
2008年
自近代西力扣关以来,国人学习西方的步伐越来越快,从西艺到西学、西政,其价值取向的重心也日益滑向西化一边。在此大势之下,柳诒徵着力于宣传国史、提出了中国文化之西被问题。虽也难免受"定于一尊"倾向的影响,但是其对中国文化普适性价值的追求,却也体现了对某些现代价值观念的认可和寻求民族主体精神的某种尝试。中国文化向来就有"和而不同"的特点,多元性的观点、多种不同学派的共同努力正有利于中国现代文化的构建和国家软实力的增强。
陈宝云
关键词:西化人伦柳诒徵
柳诒徵与《学衡》
2008年
学界对《学衡》主要人物的研究中常常忽视柳诒徵,或是将其在文化保守主义角度上等同起来。事实上,柳诒徵是除吴宓之外唯一一位《学衡》自始至终的支持者,但同时他在学衡社中处境特殊,思想主张也与《学衡》主流有很大差异。仔细梳理柳诒徵与《学衡》的关系,探讨其间异同,对于更全面地了解《学衡》,了解20世纪20年代丰富多彩的思想世界,有重大意义。
陈宝云
关键词:柳诒徵《学衡》文化保守主义文化民族主义
学术与国家:《史地学报》及其群体研究
《史地学报》由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为东南大学)史地研究会创办,是1920年代一份持续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史学为主的学术刊物。它有基本固定的编辑群、作者群,以及独立的学术取向与思想意识,而这些特征同样在其后续的《史学与地...
陈宝云
关键词:《史地学报》柳诒徵文化民族主义
《史地学报》及其群体与《学衡》之关系的探讨被引量:3
2007年
从吴宓到鲁迅,再到后来的研究者,都将《史地学报》和《学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前者的核心人物、诸位同人和刊物本身三个层面与后者进行比较分析,不仅可以揭示1920年代在南京乃至全国学界甚有影响的两份刊物之间的密切关系与异同所在,同时也可展现当时相关学术群体的学术风貌。
陈宝云
关键词:《史地学报》《学衡》柳诒徵
强化机制建设 健全高校反腐倡廉体系被引量:3
2010年
高校反腐倡廉建设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成败。创新反腐倡廉工作机制、形成大监督格局、完善激励机制,是健全高校反腐倡廉体系建设的有效探索。
陈宝云
关键词:高校反腐倡廉激励机制
“进步”的维度:学衡派的文化概念诠释被引量:1
2006年
文化概念的意指不同,可能是引起现代中国关于文化问题论争的一个重要因素。在20世纪20-30年代的文化论争中,学衡派一方面指出了文化发展的非线性特征,对当时进化论引导下的“进步”的信仰有警醒作用。但另一方面,他们对建立于人性二元论基础上的道德的强调和对智识阶级文化的追求,却走入了道德决定论与理想主义的误区。
陈宝云
关键词:道德
论题:解放与异化——批判性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
2007年
姜义华张一平李朝军杨禾丰闻丽陈宝云郑峰何爱国
关键词:批判性管理专业化论题
道德的向度:学衡派“德化天下”思想探析被引量:1
2006年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道德伦理问题的讨论中,学衡派的“德化天下”思想独具特色。他们从人性二元论出发,将政治社会等问题化解为个人道德修养问题,强调德治、爱民以及行政者的人格垂范作用,进而改造国民的道德,缔造理想的国家与社会。他们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补救了新青年派之不足,有其特定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陈宝云
关键词:学衡派人格修养
个人化:知情意的解放与异化被引量:5
2005年
个人化与现代化是相互作用的过程,个人化就是个人主体化。个人主体性的确立在中国发展极其艰难,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常常将个人的发展与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相联系。我们关于人的现代化的研究,对于人的知、情、意的内在统一缺乏足够认识,过多关注人的知识系统的现代化,而忽视了人的情感与意志系统的提升。个人化的过程就是人的知、情、意的解放与异化的过程。确立新的价值体系,全面提升人的知、情、意,才能确立人的主体性,实现人的现代化。
陈宝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