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牟建新

作品数:9 被引量:113H指数:6
供职机构: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甘肃省气象局气象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主题

  • 7篇冰川
  • 4篇气候
  • 4篇冰川变化
  • 3篇气候变化
  • 2篇冰川编目
  • 2篇冰川物质平衡
  • 1篇植被
  • 1篇植被覆盖
  • 1篇山地
  • 1篇山地冰川
  • 1篇时空变化特征
  • 1篇水汽
  • 1篇水汽含量
  • 1篇气候响应
  • 1篇流域
  • 1篇陇南山地
  • 1篇径流
  • 1篇径流变化
  • 1篇控制机
  • 1篇控制机理

机构

  • 9篇西北师范大学
  • 8篇中国科学院西...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9篇牟建新
  • 6篇李忠勤
  • 2篇张明军
  • 2篇马兴刚
  • 1篇孙美平
  • 1篇宫鹏

传媒

  • 3篇冰川冻土
  • 2篇干旱区地理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地理科学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4篇201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北极山地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被引量:6
2020年
冰川物质平衡作为表征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通常被用来评估冰川对径流及海平面上升的贡献。本文采用世界冰川监测服务处(World Glacier Monitoring Service,WGMS)最新公布的物质平衡、平衡线高度及积累区面积比率资料,以北极地区具有长时间观测序列的23条冰川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北极山地冰川物质平衡状况及物质平衡与平衡线高度和积累区比率的关系。分析表明:(1)1960—2017年北极冰川厚度平均减薄14.8 m,俄罗斯北极减薄最小,为4.3 m,阿拉斯加地区减薄最严重,为27.7 m;(2)23条冰川中,仅Engabreen冰川平均物质平衡为正值,Kongsvegen冰川保持微弱的负平衡,其他21条冰川的物质平衡均处于较强的负平衡状态,北极冰川整体物质损失严重;(3)过去60 a,北极冰川物质平衡整体呈负平衡,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冰川开始加速消融,损失速率从-128.2 mm·a^-1上升至-594 mm·a^-1;(4)物质平衡与平衡线高度呈负相关,与积累区比率呈正相关,相关性显著;(5)北极气温升高是冰川物质消融的主要原因,90年代之后气温大幅度升高造成同期冰川物质大量流失,降水量对物质平衡影响较小。
王盼盼李忠勤王璞玉何海迪梁鹏斌牟建新
关键词:冰川变化山地冰川
1984-2016年全球参照冰川物质平衡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6
2018年
基于世界冰川监测服务处(WGMS)发布的冰川物质平衡数据,对全球40条典型参照冰川物质平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4年以来,40条冰川中的36条在观测时段内处于物质平衡为负的状态,冰川普遍退缩,尤其在中纬度比较强烈;全球参照冰川物质平衡的多年平均值为-563 mm,累积物质平衡为-18 590 mm,且2000年之后出现了加速消融的变化趋势;全球参照冰川物质平衡的年代际平均值呈阶梯下降,每10年,物质平衡值下降200 mm左右;由于区域气候变化的差异性以及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不同,冰川物质平衡变化表现出显著的区域特征,物质平衡值由北到南出逐渐增大,空间上呈现出典型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特征;气温是控制冰川物质平衡变化的主要因子,物质平衡过程通常与各地区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波动和变化显著相关。
梁鹏斌李忠勤张慧王飞腾牟建新牟建新
关键词:冰川控制机理
基于MODIS EVI的陇南山地植被覆盖时空变化被引量:5
2017年
为了分析2000以来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高植被覆盖区甘肃省陇南市的影响,本研究基于2000—2010年MODIS EVI数据,通过均值分析、植被覆盖度分析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对陇南山地连续11年以来的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0年陇南山地植被覆盖变化总体以0.2%/10 a的增速缓慢上升,低于同期甘肃河东地区、甘肃全省、秦巴山区以及西北地区的植被增长率。受气温、降水等地带性要素分布的影响,植被覆盖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植被覆盖大体上存在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整个山区植被类型以覆盖度在45%以上的中覆盖、中高覆盖及高覆盖植被为主体,林地所占比例较大。尽管研究时段内植被改善区域显著增加,但高植被覆盖区却存在退化趋势,考虑到陇南市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加强植被保护仍将是今后生态建设中不容忽视的内容。
张波牟建新徐璐马兴刚
关键词:EVI植被覆盖陇南山地
1979-2016年祁连山地区大气水汽含量时空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被引量:29
2017年
采用1979-2016年ECMWF1.5o×1.5o逐月再分析资料及同期37个气象站点的降水资料,利用一元线性回归、累积距平、Kriging及IDW(反距离加权)等方法分析了祁连山地区大气水汽含量时空分布特征、降水转化率空间变化规律以及风场分布规律,并对比分析了中国西部不同地区降水转化率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1979-2016年祁连山地区大气水汽含量整体呈增加趋势,且季节变化明显。其中夏季是各层大气水汽含量最多的季节,高达329.24 mm,占多年平均大气水汽含量的48.1%。(2)近38 a来,祁连山地区的大气水汽含量呈东南多、西北少的空间分布,且随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减少,整层大气水汽主要集中在5 000 m以下。(3)祁连山地区的降水转化率从空间上表现出由东向西递减的趋势,说明该地区空中云水资源的开发潜力自东向西逐渐增强,空中云水资源的开发潜力区域差异明显;季风所携带的水汽对其影响区域的降水贡献率较高,西风所携带的水汽则对其影响区域的降水贡献率较低。(4)中国西部地区降水转化率呈向心式递减的趋势,且区域空间波动较大。
巩宁刚孙美平闫露霞宫鹏马兴刚牟建新
关键词:大气水汽含量降水转化率
近50年新疆天山奎屯河流域冰川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被引量:20
2017年
基于地形图、遥感影像、气象与水文资料,对气候变化背景下奎屯河流域近50 a冰川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64~2015年该流域冰川面积减小了约65.4 km2,冰储量亏损了约4.39 km3,且2000年后冰川消融与退缩加快。消融期内正积温增大带来的冰川物质支出(消融)高于源自年内降水的冰川物质收入(积累)是造成该流域冰川消融与退缩的主要原因。1964~2010年该流域径流年际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1993年后径流增加趋势显著,且周期性丰枯变化发生了改变。52 a间该流域冰储量亏损引发的水资源损失量达39.5×108m3,年均亏损量约占多年平均径流量的12%,且20世纪80年代后冰川融水在径流中所占比重增大。
张慧李忠勤牟建新何海迪
关键词:奎屯河流域冰川退缩气候变化径流变化冰川融水
中国西部大陆性冰川与海洋性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及其对气候响应——以乌源1号冰川和帕隆94号冰川为例被引量:12
2019年
为认识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西部大陆性冰川与海洋性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及其对气候响应,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和藏东南帕隆94号冰川为例,结合大西沟与察隅站气象资料,对1980—2015年两条冰川的物质平衡变化特征及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6 a来乌源1号冰川与帕隆94号冰川物质平衡总体上均呈下降趋势,累积物质平衡达-17 102 mm w. e.与-8 159 mm w. e.,相当于冰川厚度减薄19 m与9. 01 m,且分别于1996、2004年左右发生突变。同期两条冰川所处区域年均温呈显著上升趋势,而降水量却表现出不同的变化态势;二者年内气温分配相仿,但降水分配差异较大。初步分析认为气温上升是导致乌源1号冰川与帕隆94号冰川物质亏损的主要原因,冰川区气温和降水变化幅度的差异和地性因子(坡度、冰川面积)的不同使得乌源1号冰川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高于帕隆94号冰川,由于目前海洋性冰川物质平衡监测时段相对较短,为深入研究中国西部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及过程仍需加强对冰川的持续观测。
牟建新李忠勤张慧徐春海金爽梁鹏斌
关键词:气候变化
北极斯瓦尔巴、高亚洲和阿尔卑斯山冰川物质平衡对比研究
2018年
基于冰川物质平衡和平衡线高度数据,对北极斯瓦尔巴、高亚洲和阿尔卑斯山的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和平衡线高度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阿尔卑斯山冰川年均负物质平衡值最大,为-907 mm;斯瓦尔巴为-431 mm;高亚洲最小,为-264 mm。(2)高亚洲和斯瓦尔巴冰川物质平衡年振幅较小,年际变化较小;阿尔卑斯山冰川物质平衡年振幅较大,年际变化较大。斯瓦尔巴冰川物质平衡趋向正平衡,阿尔卑斯山和高亚洲冰川物质平衡趋向负平衡。(3)斯瓦尔巴内陆的冰川平衡线高度高于沿海地区,高亚洲冰川平衡线高度呈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区域地带性的分布规律,阿尔卑斯山的冰川平衡线高度主要受冰川所处海拔的影响。
何海迪李忠勤叶万花梁鹏斌牟建新牟建新
关键词:冰川
全球冰川面积现状及近期变化——基于2017年发布的第6版Randolph冰川编目被引量:17
2018年
基于2017年发布的第6版Randolph冰川编目资料,结合全球16个主要冰川区近期发表的冰川变化研究文献,系统分析了全球冰川面积现状及其近期变化。结果表明,全球(不包括南极与格陵兰冰盖)共发育山地冰川215 547条,总面积达705 739 km^2,面积相对误差为4.2%。冰川数量以面积等级<1 km^2的冰川(79.15%)为主,冰川面积以面积等级≥100 km^2的冰川(54.9%)为主。分布在北极的冰川面积(45.5%)最多,分布在南极周边岛屿的冰川面积(18.8%)次之,分布在高亚洲(13.8%)和阿拉斯加(12.3%)的冰川面积再次之。近50年间全球冰川经历了强烈退缩,16个主要冰川区面积退缩率达11.3%,1960年以来的冰川面积年均退缩率为0.35%。由于目前尚缺乏多期冰川编目可供比较,全球范围内冰川变化的定量研究仍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牟建新李忠勤李忠勤梁鹏斌
关键词:冰川变化冰川面积冰川编目
1959年来中国天山冰川资源时空变化被引量:30
2017年
基于两期冰川编目数据与气象数据,对天山1959年来冰川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天山地区现有冰川7934条,面积7179.77 km^2,冰储量756.48 km^3。冰川数量以面积<1 km^2的冰川居多,面积以1~10 km^2和≥20 km^2的冰川为主,冰川集中分布在海拔3800~4800 m之间。(2)在四级流域中,阿克苏河流域冰川面积最大为1721.75 km^2,面积最小的是伊吾河流域,为56.03 km^2。在各市(州)中,阿克苏地区冰川资源量最多,其面积和储量分别占天山总量的43.28%和68.85%;冰川资源量最少的市(州)是吐鲁番地区,面积和储量仅占天山总量的0.23%和0.07%。(3)1959年来,天山地区冰川面积减少了1619.82 km^2(-18.41%),储量亏损了104.78 km^3(-12.16%),其中数量以<1 km^2的冰川减少最多,面积减少以<5 km^2的冰川最为严重。(4)冰川变化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变化速度最快的是天山东段博格达北坡流域,变化最慢的是中部的渭干河流域。初步分析认为夏季气温显著上升带来的消融大于年内降水带来的积累是天山冰川退缩的主要原因。
邢武成李忠勤张慧张明军张明军牟建新
关键词:冰川变化冰川编目气候变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