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忠勤

作品数:265 被引量:2,169H指数:26
供职机构: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7篇期刊文章
  • 16篇会议论文
  • 6篇科技成果
  • 5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17篇天文地球
  • 3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3篇水利工程
  • 9篇生物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理学
  • 1篇机械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64篇冰川
  • 62篇气候
  • 43篇气候变化
  • 43篇乌鲁木齐河源...
  • 37篇天山乌鲁木齐...
  • 34篇天山乌鲁木齐...
  • 29篇冰川变化
  • 22篇冰芯
  • 19篇径流
  • 18篇降水
  • 17篇流域
  • 17篇化学特征
  • 16篇气溶胶
  • 15篇雪冰
  • 15篇离子
  • 15篇积雪
  • 12篇遥感
  • 12篇气温
  • 11篇水资源
  • 10篇雪坑

机构

  • 229篇中国科学院
  • 135篇西北师范大学
  • 34篇中国科学院西...
  • 16篇兰州大学
  • 15篇中国科学院研...
  • 15篇中国科学院大...
  • 12篇石河子大学
  • 6篇天水师范学院
  • 4篇兰州城市学院
  • 3篇渭南师范学院
  • 2篇福建师范大学
  • 2篇千叶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新...
  • 2篇新疆水文水资...
  • 2篇甘肃省科学院
  • 2篇国家海洋局
  • 2篇新疆气象局
  • 2篇西南林业大学
  • 2篇阿克苏水文水...
  • 1篇陇南师范高等...

作者

  • 265篇李忠勤
  • 78篇张明军
  • 60篇王飞腾
  • 37篇秦大河
  • 28篇效存德
  • 25篇王璞玉
  • 24篇李慧林
  • 23篇王圣杰
  • 21篇任贾文
  • 18篇金爽
  • 17篇怀保娟
  • 17篇王文彬
  • 17篇周平
  • 16篇董志文
  • 12篇孙美平
  • 12篇王林
  • 11篇焦克勤
  • 11篇姚檀栋
  • 10篇尤晓妮
  • 9篇孙俊英

传媒

  • 71篇冰川冻土
  • 18篇干旱区地理
  • 14篇干旱区研究
  • 1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1篇地理学报
  • 10篇科学通报
  • 8篇环境化学
  • 7篇地球科学进展
  • 7篇第一届中国大...
  • 6篇环境科学学报
  • 6篇地理科学
  • 6篇自然资源学报
  • 5篇安徽农业科学
  • 5篇环境科学
  • 5篇极地研究
  • 4篇水科学进展
  • 4篇兰州大学学报...
  • 4篇地球科学(中...
  • 3篇生态学报
  • 2篇资源科学

年份

  • 1篇2024
  • 4篇2023
  • 5篇2021
  • 8篇2020
  • 5篇2019
  • 9篇2018
  • 10篇2017
  • 11篇2016
  • 12篇2015
  • 22篇2014
  • 17篇2013
  • 22篇2012
  • 32篇2011
  • 13篇2010
  • 11篇2009
  • 5篇2008
  • 13篇2007
  • 5篇2006
  • 5篇2005
  • 9篇2004
26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表层雪的化学特征——以低分子有机酸和无机阴离子为例
<正>雪冰化学的研究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雪的低温环境有助于使保存在其中的各种信息不被破坏,所以雪是记录大气信息的良好载体。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四周被戈壁沙漠所包围,植被覆盖面...
丁文慈李心清李忠勤王飞腾
关键词:草酸无机阴离子表层雪
文献传递
雪冰中NO3^-浓度记录的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10年
NO3-是雪冰中含量最高的含氮无机离子,雪冰中NO3-浓度记录的解读已成为研究全球变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已经就极地与中低纬高海拔地区雪冰中NO3-浓度记录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关于NO3-所指示的环境意义形成了一系列的认识.从雪冰中NO3-的可能性来源(包括太阳活动、陆源粉尘、闪电等自然源以及其他人类源)、时空变化特征以及气-雪-冰界面转化过程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全球变化的背景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王圣杰张明军王飞腾李忠勤
关键词:雪冰
过去44年乌鲁木齐河源一号冰川物质平衡结果及其过程研究被引量:27
2005年
通过1997-2003年度天山乌鲁木齐河源一号冰川物质平衡的观测结果,分析比较了过去44年间一号冰川物质平衡、累积物质平衡的变化过程,以及反映气候-地形要素和冰川发育条件要素的平衡线高度和冰川积累区比率,认为一号冰川负平衡波动期随时间推移而递增,目前处于其观测历史上物质平衡亏损最为强烈的时期。
杨惠安李忠勤叶佰生焦克勤井哲帆赵中平
关键词:冰川发育地形要素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NH_4^+沉积特征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气溶胶和表层雪样品取自2004年3月~2005年3月,取样间隔为7d,取样地点在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积累区海拔4130m,对1号冰川上大气气溶胶中NH4+雪冰沉积与后沉积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气溶胶及表层雪中NH4+浓度都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春-夏季表层雪和气溶胶中的NH4+浓度表现出线性关系,说明春夏温湿条件有利于NH4+在气-雪之间的交换。在秋冬季节,湿度是NH4+沉积的重要影响因素。气溶胶中与表层雪中NH4+的浓度变化趋势相似,表明大气中NH4+的演化信息可以被很好地保存在冰川表层雪中。此外,讨论了NH4+可能来源。结果表明,人类放牧活动对冰川区中NH4+有重要贡献。
王鹏李忠勤张明军李慧林董志文高文华
关键词:NH4+
萨吾尔山木斯岛冰川厚度特征及冰储量估算被引量:4
2016年
冰下地形与冰川体积的估算对冰川水资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萨吾尔山木斯岛冰川为研究对象,利用Landsat影像数据、探地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简称GPR)冰川厚度数据以及差分GPS数据,分析模拟了萨吾尔山木斯岛冰川横纵剖面的厚度分布特征,采用多种插值方法比较分析,得到木斯岛冰川冰舌区的厚度分布图,初步估算了该冰川的冰储量.结合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及冰川厚度分布图,绘制了木斯岛冰川冰舌区冰床地形图.研究表明,两个横剖面的冰川槽谷形态存在较大的差异.横剖面B1-B2有典型的"U"型地形发育,冰川厚度可达116.4m;C1-C2横剖面底部地形比较平缓,冰川厚度分布较均匀,平均在70~90m.纵测线A1-A2冰下地形成阶梯状分布,纵剖面冰体平均厚度约为80.89m,最大冰体厚度为122.67m.木斯岛冰川的冰床地形图与该冰川的冰厚度等值线图形成明显对比.在海拔3 240m和3 280m处存在明显的冰斗地形地貌.初步估算木斯岛冰川冰舌区的平均厚度和冰储量分别为60.5m和0.195km^3.与传统计算冰储量的方法相比,利用GPR测量得到的冰川厚度数据来插值计算冰储量的方法,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怀保娟李忠勤王飞腾王璞玉李开明
关键词:冰储量
近期冰川表面径流系数变化的影响因素——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为例被引量:6
2016年
采用水量平衡法计算得到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1982—2014年物质平衡值,与实测物质平衡值对比分析发现:(1)水量平衡法适用于冰川区多年物质平衡的计算,其中1号冰川1982—2014年计算值与实测值误差在1%以内,与之对应的山岩区和冰面径流系数分别为0.7和0.85。(2)1982—2005年的物质平衡值与实测物质平衡值高度相关,且误差较小,在这一阶段径流系数能较好地反映冰川区的产流情况;而2005—2014年计算得到的物质平衡值与实测物质平衡值之间有较大差距,且变化趋势差异明显,说明这一阶段径流系数受一些因素影响存在较大的波动。选取误差较大的2005—2008年和误差较小的1996—1999年进行逐月分析,发现在夏平衡中,计算结果普遍要高于实测物质平衡值。分析认为水热条件的改变以及相应的冰川产流系数的变化是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分析结果表明在长时间尺度上利用水量平衡计算冰川物质平衡值准确度较高。
刘铸李忠勤
关键词:径流系数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表层雪的化学特征——以低分子有机酸和无机阴离子为例被引量:8
2007年
表层雪是联系大气成分与冰芯记录的重要纽带,是研究成冰作用过程中化学组成变化的起点.为配合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成冰作用过程中化学组成变化的研究,对1号冰川积累区(海拔4130 m)一个完整年度的表层雪样品进行了低分子有机酸和无机阴离子含量的分析.结果显示:表层雪中低分子有机酸主要有HCOO-、CH3COO-、C2H5COO-和(COO)22-,无机阴离子主要有F-、Cl-、NO2-、NO3-、SO42-和PO43-.除(COO)22-外,大部分高浓度的有机酸和无机阴离子因受到周围环境和盛行风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即夏半年离子浓度变化剧烈,最大值和最小值同时出现在夏半年,冬半年的浓度则相对小而稳定;而(COO)22-和低浓度的无机阴离子随季节变化的特征不明显,在全年均显示出波动性.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表层雪可以长时间(至少半年时间)保存其中高含量的化学组成不被改变.
丁文慈李心清李忠勤王飞腾
关键词:甲酸草酸
天山哈密庙尔沟平顶冰川和奎屯河哈希勒根51号冰川成冰带与雪层pH值和电导率对比研究被引量:7
2007年
对天山哈密庙尔沟平顶冰川和奎屯河哈希勒根51号冰川的雪层剖面及雪坑中pH值和电导率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哈密庙尔沟平顶冰川以渗浸-冻结成冰作用为主,一年成冰,成冰带由消融带和渗浸-冻结带组成,渗浸-冻结带的垂直高度在60 m左右或者更大一点;奎屯河哈希勒根51号冰川的成冰作用以暖型为主,成冰带由消融带、渗浸-冻结带和渗浸带组成,渗浸-冻结带的垂直高度不大于70 m.雪坑中pH值和电导率的较高值一般出现在冰片和污化层附近,这与冰的阻碍、引起可溶性离子在冰面上部的高浓度值和可溶性离子的淋溶过程与污化物的迁移过程密切联系直接相关.哈密庙尔沟平顶冰川雪坑中pH值和电导率之间的相关性异于奎屯河哈希勒根51号冰川,由于雪坑的资料有限,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李向应丁永建刘时银李忠勤
关键词:雪层剖面PH值电导率
近50年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平衡线高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14
2013年
冰川平衡线高度是反映气候变化最直接的参数之一.基于1959—2008年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平衡线高度观测资料和河源区气候变化资料,建立了过去50年冰川平衡线高度与夏季气温以及降水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模型,并揭示出暖季气温是该冰川平衡线高度变化的主导气候因素.1号冰川平衡线高度在1959~2008年时期呈上升总趋势,并在2008年达到最高值(海拔4168m),接近该冰川的顶部.近50年来该冰川平衡线高度上升了约108m.对1号冰川平衡线高度的气候敏感性研究表明,如果暖季(5~8月)气温升高(降低)1℃,那么冰川平衡线高度将上升(下降)约61.7m;如果年降水量增加(减少)10%,那么冰川平衡线高度将下降(上升)约13.1m.如果河源区气候保持过去50年的平均升温趋势(斜率为0.019℃/a),平衡线将以2.16m/a的速率继续升高:如以2000~2008年的速率升温(斜率为0.059℃/a),平衡线高度将以6.5m/a的速度上升直至达到稳定态.冰川平衡线的升高,使得积累区面积比率减小,而消融区面积比率增加,将对气候变暖背景下冰川的进一步消融产生重要影响.
董志文秦大河任贾文李开明李忠勤
关键词:气候变化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Climate Changes in the Urumqi River Basin of Tianshan Mountain over 50 years被引量:1
2010年
Based on the meteorological data during 1959-2008 from five representative weather stations in the Urumqi River Basin and surrounding areas,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the basin featuring multi-climatic zones were studied by means of some methods including wavelet analysis.As was shown in the results,the temperature in the whole Urumqi River Basin demonstrated a significant upward trend.The temperature increase particularly in autumn and winter made the greatest contribution to the marked ascent.The interdecadal temperature in the basin showed a tendency to decline before the period during 1970s-1980s while it was on the rise after 1990s on the whole.The most concentrated period of temperature mutations was in the late 1990s.At the same time,the precipitation also showed an escalating trend,which experienced a stage of unanimous upward trend after 1990s.The most concentrated period of precipitation mutations was in the early 1990s.
李云李云
共2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