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癌症患者硬膜外自控镇痛(PECA)疗效观察 被引量:8 1999年 目的 :为更好地治疗晚期癌痛患者 ,特别是剧烈的顽固性疼痛。方法 :我们引进和采用了硬膜外自控镇痛的方法PatientEpiduralControlledAnalgesia(PECA)。观察了 2 2例疼痛较剧烈的患者 ,其虽经不同途径 (口服、皮下及静脉 )使用大剂量阿片类药物 ,但未能很好地控制疼痛 ,同时毒副作用较大。对此采用PCA方法用于以上患者的除痛 ,在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的同时使除痛效果明显提高。注射液浓度依病变部位及疼痛程度而定。一般为5 0ml 0 5 %~ 1%利多卡因药液中加入 5 0mg吗啡、氟哌啶 5~ 10mg。同时 ,应严格锁定每次注液量及间隔时间。治疗效果由患者采用 0~ 10疼痛自测分级表自行划定。结果 :经治疗疼痛全部缓解。同时因减少了阿片类药物的用量 ,毒副作用明显减轻。本次观察平均带管时间为 5 5± 12天 ,无 1例发生硬膜外感染。结论 :本方法在癌性疼痛治疗中的主要优点是有效、方便、安全 ,特别适用于家庭病床癌痛患者的除痛治疗。主要的并发症有腹胀、硬膜外感染等 ,只要密切观察 ,随时调整药物浓度即可防止并发症发生。 李越 马长青关键词:癌痛 硬膜外自控镇痛 吗啡 利多卡因 环磷酰胺对围手术期大鼠血浆儿茶酚胺浓度的影响 李越 宋晓坤 赵国臣 杜春双 宋玮 李家峰 郭兵 该课题本课题就术前输入环磷酰胺的大鼠在手术刺激时血浆应激性激素-儿茶酚胺浓度的变化及其对麻醉和手术的影响进行观察。静脉输入化疗药物环磷酰胺后两周内手术可以使去甲肾上腺素出现过高的异常分泌。实验结果表明:输入环磷酰胺两周以...关键词:关键词:环磷酰胺 围手术期 儿茶酚胺 超声光散射乳腺成像诊断乳腺癌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8 2009年 目的 探讨运用超声光散射乳腺成像(OPTIMUS)系统对乳腺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经病理检查证实的136例乳腺肿瘤的OPTIMUS系统表现,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分析,同时用一致性检验评价其与病理、超声、钼靶X线检查的一致性,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判断三种检查手段的准确性,评价OPTIMUS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136例患者术后病理诊断良性病变50例,恶性病变86例。OPTIMUS系统诊断良性病变34例,恶性病变102例,其中16例被过度诊断为恶性。其与超声及钼靶X线检查的一致性检验Kappa值分别为0.536、0.386。0PTIMUS系统、超声、钼靶X线与病理检查的一致性检验Kappa值分别为0.729、0.616、0.649。OPTIMUS系统、超声及钼靶X线检查的AUC分别为0.840(95%C10.764~0.916)、0.817(95%CI0.742~0.893)及0.837(95%CI0.771~0.902)。结论OPTIMUS系统对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准确性及敏感性较高,可以提高乳腺癌患者的检出率,减低漏诊率。 李越 赵颖 张斌 葛洁 宁连胜 曹旭晨 于治灏 王欣关键词:乳腺肿瘤 彩色多普勒超声 钼靶X线检查 紫杉醇对乳腺癌大鼠围手术期血儿茶酚胺及其他指标的影响 2011年 目的:探讨紫杉醇对乳腺癌大鼠模型围手术期血浆儿茶酚胺浓度以及部分免疫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SD大鼠70只,将walker-256肿瘤细胞接种于大鼠左侧腋下形成肿瘤结节,将存活并接种成功的50只大鼠随机分为4个实验组(分别为第1、2、3、4组)和1个对照组,每组10只。实验组静脉注射紫杉醇(25μg/g),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实验组分别于给药后第1、2、3和4周行肿瘤切除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取静脉血测定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自然杀伤(NK)细胞计数、CD4+/CD8+细胞比值、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6水平。结果:各组术前和术后肾上腺素水平、NK细胞计数、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2组术前术后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均高于对照组,CD4+/CD8+均低于对照组,第3组术前CD4+/CD8+低于对照组,第1~3组术前术后IL-6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静脉注射紫杉醇可造成乳腺癌大鼠以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升高为主的应激反应,同时对其免疫系统造成一定的抑制。 李家峰 李越关键词:紫杉酚 儿茶酚胺类 白细胞介素6 静脉输注环磷酰胺对大鼠围手术期血浆儿茶酚胺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对围手术期外科创伤应激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2005年7月至2006年6月,选取体重195~265 g之间的同龄成年健康 SD 大鼠30只,随机分为3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其中每实验组8只大鼠,对照组6只大鼠。实验组静脉注射环磷酰胺,对照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分别于给药后1、2和3周给予手术刺激。术前及术中取静脉血测定血浆儿茶酚胺浓度。结果术前静脉输注环磷酰胺,可使大鼠产生以去甲肾上腺素升高为主的应激性反应,此反应在给药后第2周达到最高峰,在此基础上进行腹腔手术刺激可以产生更加强烈的应激性反应;这种应急反应在给药后第3周恢复正常。结论静脉输注环磷酰胺可引起明显的以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升高为主的应激性反应。提示化疗后手术的最佳时间应在给药2周以后,此时应激性反应已经恢复正常。 李越 李家峰 查振起 宋玮关键词:围手术期 乳腺Paget's病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有关乳腺Paget’s病的发生机制,临床特点,治疗原则及预后情况,使该病的诊治更趋合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2008年收治的48例乳腺Paget’s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8例患者中位年龄56.5岁,以乳头乳晕糜烂结痂为唯一症状者24例,合并乳头溢液者11例,伴有乳头回缩或消失者5例,合并瘙痒者3例,单纯肿物者2例,乳头糜烂伴肿物者3例。38例患者合并有乳腺癌,其中合并导管内癌34例,合并浸润性导管癌4例,单纯Paget’s病10例。38例行乳腺癌根治术,7例行全乳+低腋窝淋巴结清扫术,1例行单纯乳腺切除术,2例未手术,其中ER、PR阳性7例,HER-2阳性19例。结论:大多数乳腺Paget’s病伴有导管内癌或浸润性导管癌,有乳腺肿块的患者合并浸润性导管癌的可能性更大,预后更差,且浸润性癌多伴有ER、PR阴性,HER-2阳性,预示预后较差,因而治疗应更为积极。 李越 王欣 于治灏 赵颖 宁连胜 曹旭晨关键词:预后 硫酸吗啡控释片在门诊癌痛患者干预治疗中的效果评估 2005年 目的为进一步了解硫酸吗啡控释片在晚期癌痛患者三阶梯治疗中的作用,对门诊使用硫酸吗啡控释片的情况进行抽样调查。方法纳入2004-03/10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门诊服用硫酸吗啡控释片的患者96例,平均服药时间为92.5d。测定方法;采用目前国际上普遍使用的0~10疼痛程度自测,由专人对患者服用硫酸吗啡控释片前、后疼痛程度、失眠、烦躁、便秘、恶心及厌食6项指标进行测定。结果96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96例患者是从一阶梯治疗开始。在经过92.5d的服药过程后,少数患者仍停留在二阶梯治疗,其余患者均进入三阶梯治疗。②用硫酸吗啡控释片后疼痛、失眠、烦躁情况好于用药前[用药后:(3.7±0.52),(4.3±0.60),(4.4±1.90)分;用药前:(8.4±0.09),(8.6±1.08),(8.4±0.86)分,P<0.01或0.05]。结论硫酸吗啡控释片具有可靠镇痛作用,伴随着癌痛的明显减轻,患者的睡眠情况、烦躁情绪有所改善。 郭兵 李越 周鹏关键词:吗啡 硫酸吗啡控释片 癌痛患者 医院门诊 干预治疗 三阶梯治疗 吗啡控释片在家庭病床治疗疼痛的抽样调查 被引量:1 2000年 李越 张凤文 周鹏关键词:疼痛 癌症 药物治疗 家庭病床 吗啡控释片 吉非替尼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MDA-MB-231迁移运动的影响 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观察吉非替尼对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高表达的三阴性乳腺癌(TNBC)细胞系MDA.MB-231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不同浓度吉非替尼作用MDA-MB-231细胞后EGFR和Akt磷酸化水平;采用划痕实验和Boyden小室趋化实验观察吉非替尼对细胞迁移、趋化能力的影响;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吉非替尼对细胞骨架重构及极性变化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OμmoVL吉非替尼)相比,不同浓度的吉非替尼可有效抑制EGFR及其下游通路关键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呈明显的量效关系。划痕实验24h后,0、0.1、1、10、20μmoL/L吉非替尼组细胞迁移距离分别为(36.3.4-4.0)μm、(30.3±3.8)μm、(26.8±3.3)μm、(17.0±2.6)μm和(11.04-2.5)μm;Boyden小室趋化实验3.5h后,0、0.1、1、10、20Dmol/L吉非替尼组的穿膜细胞数分别为(69.2±7.0)个、(51.8±7.5)个、(43.8±8.7)个、(30.6±4.8)个和(28.4±3.4)个。吉非替尼可明显延长划痕愈合时间,减少趋化穿膜细胞个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吉非替尼可明显减少细胞片状伪足的形成,抑制细胞骨架的重构及极性变化。结论吉非替尼可以通过抑制TNBC细胞系MDA-MB-231中EGFR/P13K/Akt通路的磷酸化水平,抑制细胞骨架蛋白(微丝)的重构及极性改变,从而降低细胞的迁移运动能力。 赵洪猛 张斌 李越 张霖 张飞 宋艳群 冯炜红 曹文枫 曹旭晨关键词:乳腺肿瘤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吉非替尼 细胞运动 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变化 被引量:12 2004年 李越 王长利 孙建合 杨少勇 唐继强 李锦成关键词:手术患者 围手术期 血浆D-二聚体 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