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玉 作品数:10 被引量:38 H指数:4 供职机构: 东南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肝衰竭抗病毒治疗时机及随访 2016年 目的:探讨我院肝衰竭患者口服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时机和治疗后病情改善情况,为今后肝衰竭患者抗病毒时机及疗程提供循证依据。方法对我院2001年1月至2015年12月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患者,根据在肝衰竭早、中、晚期口服核苷类药物,住院期间未服抗病毒药物作为对照组,分4组,分析住院期间4组 HBV DNA 消失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总胆红素值、黄疸持续时间;观察出院后患者 HBV DNA 变化、肝硬化进展、病情复发等情况。结果4组患者住院期间 HBV DNA 消失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与晚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5.66,P 值<0.01);4组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早中期组住院时间最长;早中期组与对照组相比,黄疸上升期及黄疸僵持的时间延长,黄疸指标峰值也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在出院后半年至两年 HBV DNA 全部转阳,B 超提示出现肝硬化结节,早中期组在住院期间服用拉米夫定出院后约2~6年左右出现 HBV DNA 反弹,联合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ALT 一直正常。结论肝衰竭患者口服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在早中期可缓解肝硬化的进展,但延长黄疸消退及住院时间,晚期服用对病情无明显改善。 丁巧云 俞海英 张小玉 郭银燕 潘剑 曹兴国关键词:肝衰竭 长期随访 核苷(酸)类药物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病毒基因分型及HCV RNA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江苏地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病毒基因分型特点及其与患者年龄、性别和丙型肝炎病毒(HCV)RNA水平的关系。方法收集抗HCV阳性血清1 032份,采用荧光定量PCR(Q-PCR)法检测患者血清HCV RNA水平,HCV基因分型芯片进行基因分型检测,应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检测出HCV RNA阳性样本704份,其中HCV单基因型674份,1b、2a、3b、3a、1a和6型分别占75.71%、7.95%、7.95%、1.99%、0.99%和1.14%;混合基因型30份,1b/2a、1b/3b、1b/3a和2a/3b型分别占2.27%、1.56%、0.28%和0.14%。不同基因型均以男性和青壮年居多,且病毒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b和3a相近,都高于2a和1b/2a病毒载量。结论江苏地区HCV基因型以1b型为主,其次是2a、3b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以中青年男性居多,而且不同HCV基因型间病毒载量有差异。 张红梅 张小玉 李红艳 马莹 倪俊明 王建芳 王雷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 基因分型 病毒载量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病毒基因分型与肝生化、脂代谢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病毒基因型分布特点,以及不同HCV基因型患者肝生化和脂代谢指标的差异。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和基因分型芯片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样本进行HCV RNA检测和基因分型,同时检测患者GGT、ALT、AST、LDL-C、Apo-AⅠ、Apo-B、TG和TC。采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比较不同HCV基因型患者病毒载量、肝生化和脂代谢血清学指标的差异。结果我院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1b型占77.1%,3b型10.8%,2a型7.4%,1b/2a型3.5%,3a型1.3%;1b型和3b型患者病毒载量高于2a型和1b/2a型(P<0.05);3b型患者Apo-B和TC低于1b型和2a型患者(P<0.05);肝生化和其余几项脂代谢指标在不同HCV基因型患者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感染HCV1b基因型较为常见,其次是3b型和2a型;不同HCV基因型患者肝生化无显著差异,但病毒载量和脂代谢指标差异有显著性。 张红梅 王建芳 张小玉 马莹 倪俊明关键词:慢性丙型肝炎 基因分型 脂代谢 病毒载量 肝功能异常孕妇的肝炎病毒标志物分析 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分析肝功能异常孕妇各种肝炎病毒单独和/或重叠感染情况,为孕妇病毒性肝炎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肝功能异常孕妇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采用SPSS 20.0分析其在不同孕期的分布,并与肝功能异常同龄非孕女性对照分析。结果 485例肝功能异常孕妇存在单一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共146例(30.31%),其中甲型肝炎抗体(HAV-IgM)、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HCV-IgG)、戊型肝炎抗体(HEV-IgM和HEVIgG)阳性率分别为0.62%、18.76%、2.27%、3.92%和8.45%。在不同孕期,HBsAg阳性率均为最高,HAV-IgM最低,HEV-IgG阳性率大于HCV-IgG(P<0.05)。晚期孕妇HEV-IgM阳性率>HCV-IgG(P<0.05),但是早、中孕期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存在甲乙、乙丁、乙戊和甲乙丙戊多种病毒标志物阳性患者,以乙戊居多,占1.65%。与对照组比,研究组HEV-IgG和HEV-IgM总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HBsAg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HBV和HEV是导致孕妇肝功能异常的两种首要肝炎病毒,二者重叠是孕妇病毒性肝炎常见的重叠模式,中、晚期孕妇尤其应该加强HEV常规检测,并做好防控措施谨防戊型肝炎的发生。 张红梅 赵磊 张小玉 王建芳关键词:孕妇 肝功能异常 肝炎病毒标志物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HBVDNA阴转后HBeAg血清学转换的分析 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使用核苷(酸)类似物(NAs)对慢性乙型肝炎HBeAg阳性患者抗病毒治疗HBV DNA阴转后,根据HBeAg变化情况,指导后期的治疗用药,预测停药的时间及可能性。方法选取2000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门诊及住院口服NAs 6年以上且资料完整的慢性乙型肝炎HBeAg阳性患者63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HBV DNA阴转6年后,HBeAg转阴例数及HBeAg血清学转换率;出现耐药与未出现耐药组、肝硬化与慢性乙型肝炎组的HBeAg转阴及HBeAg血清学转换例数。并按初治单用拉米夫定者、阿德福韦酯者、恩替卡韦者分为3组,了解在HBV DNA阴转6年后,HBeAg转阴及血清学转换例数。结果 (1)63例患者在HBV DNA阴转6年后,HBeAg转阴例数为23例,阴转率36.5%,血清学转换率11.1%;初治单用恩替卡韦组HBeAg转阴例数最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单用恩替卡韦组HBeAg血清学转换例数最多,3组在HBeAg血清学转换上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2)出现耐药与未出现耐药组患者HBeAg转阴及血清学转换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未出现耐药的患者HBeAg转阴及血清学转换明显高于出现耐药的患者。(3)治疗前肝硬化与慢性乙型肝炎组患者HBeAg转阴及血清学转换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服用NAs抗病毒治疗,在HBV DNA阴转后,通常需要4至6年的继续抗病毒治疗,才能达到HBeAg血清学转换,才有停药的可能。 俞海英 丁巧云 张小玉 潘剑 郭银燕 曹兴国关键词:HBV 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不同临床类型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和肝衰竭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方法:收集近五年来东南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门诊及住院部正常儿童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儿30例、肝衰竭患儿30例的外周血,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T细胞亚群。结果:慢性乙... 郭银燕 俞海英 丁巧云 潘剑 曹兴国 杨觉民 张小玉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 肝衰竭 T细胞亚群 流式细胞术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与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应答的相关性 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4例CHC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及30例健康对照者CD3+、CD3+CD4+及CD3+CD8+T淋巴细胞数量,CHC患者与健康人外周血CD3+、CD3+CD4+及CD3+CD8+T淋巴细胞数量差异及其抗病毒治疗前后的变化,分析其在抗病毒疗程及随访中的变化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CHC组外周血CD3+、CD3+CD4+及CD3+CD8+T淋巴细胞数量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CHC组抗病毒治疗后出现病毒学应答的患者外周血CD3+、CD3+CD4+及CD3+CD8+T淋巴细胞数量均明显高于应答不佳者(P<0.01);停用干扰素1年后没有复发的患者CD3+CD8+T淋巴细胞数明显高于复发的患者(P<0.01),而CD3+、CD3+CD4+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无明显升高(P>0.05)。结论检测CHC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可作为预测患者抗病毒应答及应答后复发的指标之一。 俞海英 王松 郭银燕 丁巧云 潘剑 张小玉 曹兴国 杨永峰关键词:T细胞亚群 慢性丙型肝炎 流式细胞术 近5年肝病住院患者疾病谱的构成及变迁 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南京市第二医院近5年肝病住院患者疾病谱的构成及变迁,为肝病患者的治疗及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肝病科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肝病住院患者疾病构成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按年度统计出各种肝病住院患者的数量,对前五位的病种进行顺位排序,分析近5年来肝病的构成动态变化。结果前五位肝病病种依次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戊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共占肝病住院人数的76.05%~73.72%;分别占住院总人数的41.26%~30.42%、22.91%~20.19%、4.14%~14.96%、4.39%~3.27%、3.35%~4.88%。慢性乙型肝炎虽然一直位居第一位,但所占肝病住院人数百分比逐年下降,肝硬化的发病人数呈平稳状态;肝癌的发病率持续升高,丙型肝炎住院人数增加;不明原因导致的肝炎占总住院人数无明显下降,约占肝病住院人数的2.5%。肝病住院逐年增多;好转治愈率逐年升高。肝衰竭的患者以慢性肝衰竭为多,其次为亚急性肝衰竭,急性肝衰竭人数最少。结论由于近几年核苷(酸)类药物的使用,慢性乙型肝炎住院人数虽然仍占第一位,但住院人数在逐年下降;抗病毒药物可以减少肝炎的复发,不能减少肝癌的发生;丙型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肝癌呈上升趋势。 潘剑 郭银燕 俞海英 丁巧云 曹兴国 杨觉民 张小玉关键词:肝病 住院构成 慢性乙型肝炎 10年肝病住院患者疾病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14 2014年 目的:探讨我院2002-2011年肝病科住院患者疾病谱的变化趋势,为今后肝病患者的治疗及管理提供循证依据。方法对我院肝内科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住院患者情况进行分析,按年度统计出住院患者的病种、人数、年龄、性别,对前10位的病种进行顺位排序,分析十年来肝病科病种构成的动态变化。结果男性发病率均高于女性;儿童肝炎住院病人数逐年减少,成人肝炎住院病人逐年增多。2002年前10位肝炎病种依次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急性乙型肝炎、戊型肝炎、原发性肝癌、戊肝、甲肝、丙肝、药物性肝炎、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炎;到2011年肝炎病种依次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丙肝、戊型肝炎、药物性肝炎、脂肪肝、急乙肝、自身免疫性肝炎、甲肝。2011年与2002年好转治愈率有显著性差异(U值为14.21,P〈0.01);2011年与2002年死亡率有显著性差异(U值为2.04, P〈0.05)。1岁以内的患儿多见于巨细胞病毒感染致肝功能异常占44.16%;6-10岁组 HBV肝炎占49.15%,11-14岁组 HBV肝炎占68.28%,有显著性差异(U值17.46、4.23,P〈0.01);≤1岁组死亡率5.19%明显高于6-10岁组1.13%、11-14岁组0.88%,有显著性差异(U值为2.23、2.37,P〈0.05)。结论成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住院人数占第一、二位;肝癌、丙型肝炎、药物性肝炎、脂肪肝住院人数呈上升趋势。一岁以内的肝炎多由巨细胞病毒引起;小儿肝炎年龄越大乙肝发病率越高;一岁以内死亡率明显高于6-14岁患儿;近年来肝炎的好转治愈率明显提高。 俞海英 郭银燕 潘剑 丁巧云 曹兴国 杨觉民 张小玉关键词:肝病 住院构成 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观察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方法:选取HBV感染引起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在常规予以甘草酸制剂保肝、血制品支持、替比夫定抗病毒等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N-乙酰半胱氨酸8g慢滴qd,且两组均未给予人工肝治疗。观察两组28天后其临床症状、生化和病毒指标及12周生存情况。结果:①与治疗前相比:两组ALT、HBV-DNA、TB水平均显著下降,PTA显著上升;②治疗后治疗组PTA上升及TB下降程度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两组均有少量的胸闷反应;治疗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④12周生存情况比较,治疗组生存率96.7%,对照组90.0%,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N-乙酰半胱氨酸在替比夫定抗病毒基础上可以较好地用于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的治疗。 臧志栋 徐春阳 姚煜 戴峰 张小玉关键词:N-乙酰半胱氨酸 肝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