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姚光

作品数:15 被引量:40H指数:4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动脉
  • 8篇冠状
  • 8篇冠状动脉
  • 6篇心肌
  • 6篇介入
  • 5篇心肌梗死
  • 5篇梗死
  • 4篇介入治疗
  • 4篇经皮冠状动脉...
  • 4篇急性心肌梗死
  • 4篇冠状动脉介入
  • 3篇动脉介入治疗
  • 3篇经皮冠状动脉...
  • 3篇老年
  • 3篇急诊
  • 3篇冠状动脉介入...
  • 2篇动脉病变
  • 2篇动脉介入
  • 2篇心病
  • 2篇心脏

机构

  • 14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玉林市第一人...

作者

  • 15篇姚光
  • 12篇李平
  • 10篇王正东
  • 8篇陈坚
  • 6篇凌政
  • 5篇甘剑挺
  • 5篇庞霞
  • 4篇林雪芳
  • 4篇刘明
  • 3篇梁祥文
  • 2篇廖波
  • 1篇李醒三
  • 1篇陈丽芬
  • 1篇张少富
  • 1篇甘务琼

传媒

  • 4篇广西医科大学...
  • 2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岭南心血管病...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临床医学
  • 1篇广东医学
  • 1篇医师进修杂志
  • 1篇右江民族医学...
  • 1篇广西医学院学...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 1篇中国循证心血...

年份

  • 2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3
  • 1篇2001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绿色通道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的价值被引量:2
2011年
医疗绿色通道指医院抢救急危重症患者时,为挽救其生命而设置的畅通诊疗过程,保证急危重患者得到快速、有序、安全、有效的诊疗服务。我院为了使急性心肌梗死得到有效救治,建立了急诊科(急救中心)-冠心病监护室-介入导管室的绿色通道。我们对我院2005年1月~2009年1月启动医疗急救绿色通道对1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的特点进行分析,
姚光刘明李平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
外伤致急性心肌梗死1例
2010年
患者,男性,32岁,因'外伤后胸痛20 d'于2009年12月8日入院。患者于2009年11月18日下午15:00因驾驶摩托车与汽车碰撞导致颜面、会阴损伤,并出现不省人事,到当地县医院住院,行头颅、胸部CT等检查后,诊断为'①颜面部软组织挫裂伤;②右腹股沟、胸部、阴囊挫伤'予以清创缝合、抗感染等治疗。患者于当日下午16:00神志转清,诉胸部闷胀痛,行心电图检查提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甘剑挺王正东姚光李平陈坚刘明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外伤
介入治疗时间对急性心肌梗死左心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不同介入治疗时间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2例STE-MI施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根据发病到开始PCI的时间分为两组,12h内为直接介入组(n=49),以及5~10天为择期介入组(n=53)。比较两组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以及PCI后3天内、1个月、6个月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左心室收缩末容积指数(LVESVI)、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LVEDVI)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判断左心功能的状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基本临床情况以及术中情况差异无显著性。两组在术后3天内左心功能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患者术后1、6个月左心功能均有改善,直接介入组左心功能改善程度明显优于择期介入组。结论直接以及择期介入治疗均能改善STEMI患者左心功能,而直接介入治疗相对效果更显著。
甘剑挺李平姚光王正东
关键词:心肌梗死放射摄影术介入性心室功能
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讨血小板糖蛋白(glycoprotein,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急诊入院AMI患者82例,分为替罗非班组(盐酸替罗非班+PCI)42例和对照组(直接PCI)40例,收集所有病例的临床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资料,观察PCI术后冠脉的血流和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替罗非班组于术前应用盐酸替罗非班使PCI前梗死相关血管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提高,替罗非班组达1级、2级血流者比例分别高于对照组(均P<0·01),对照组完全闭塞比率明显高于替罗非班组(P<0·01);替罗非班组急诊PCI术后无慢流,无复流现象发生,TIMI3级血流发生率100%,对照组急诊PCI术后TI-MI0~2级,即无复流及慢血流发生率为15%,TIMI3级血流发生率为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观察住院期间盐酸替罗非班组无再梗死及死亡,对照组梗死及死亡发生率为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MI急诊PCI术前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既可开通冠状动脉,又可改善梗死相关冠状动脉血管的TIMI血流,减少术后再梗死,挽救心肌,可能成为更安全和有效的再灌注手段。
凌政李平王正东姚光陈坚廖波庞霞林雪芳
关键词:盐酸替罗非班心肌梗死血管成形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脑钠素检测的临床意义
2005年
目的探讨测定脑钠素(BNP)对诊断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吸附法测定无ST段抬高的ACS患者和对照组血浆BNP浓度。将58例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非Q波心肌梗死组(NQM I组,28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组,30例)。分别测定症状发作6小时内及24小时的BNP、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并与30例对照组比较。结果症状发作6小时内BNP含量NQM I组(59.50μg/L±17.4μg/L)和UA组(38.54μg/L±15.8μ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9.82μg/L±1.54μg/L),P<0.01;CK-MB和cTnI均无显著改变。症状发作24小时,NQM I组BNP(160.40μg/L±21.50μg/L)、CK-MB(52.50 U/L±18.4 U/L)和cTnI(10.45μg/L±2.95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9.84μg/L±1.65μg/L、10 U/L±9.5 U/L和0.040μg/L±001μg/L),P<0.01。UA组CK-MB有75.4%的患者为正常值(≤25 U/L),cTnI有62.5%的患者为正常值(≤0.1μg/L),而BN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浆BNP水平升高与无ST段抬高ACS有关,血浆BNP含量的测定有助于对无ST段抬高的ACS的早期诊断,并可作为评价ACS的危险分层或预后指标。
凌政李平姚光王正东庞霞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脑钠素肌酸激酶同功酶心肌肌钙蛋白I
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探讨
2008年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测定100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者和10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为冠心病(CHD)患者血浆hs-CRP水平,CHD组中单支病变32例,双支病变46例,三支病变24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3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0例。结果hs-CRP水平在对照组、SAP组、UAP组、AMI组,依次增高;SAP组、UAP组、AMI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在冠心病组中,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以及三支病变组中hs-CRP水平也依次增高,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血中hs-CRP浓度的升高与冠脉病变的程度有着密切相关,对冠心病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具有预测的价值。
凌政李平王正东陈坚姚光庞霞林雪芳
关键词:超敏C-反应蛋白冠状动脉病变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术并用替罗非班的近期疗效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评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中,使用国产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受体阻断药替罗非班(tirofiban)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行介入治疗病人90例,分成替罗非班组及安慰剂组,替罗非班组剂量10μg/kg,在3min内静脉注入,然后以每分钟0.1μg/kg维持24~72h,随访30d,观察亚急性血栓形成、死亡、心肌梗死和紧急靶血管血运重建、出血等临床终点事件。结果两组临床、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基线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替罗非班组及安慰剂组死亡、心肌梗死和紧急靶血管血运重建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和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主要、次要及轻微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替罗非班可改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行介入治疗病人的近期疗效,安全性相似,病人耐受性好。
陈坚李平凌政姚光
关键词:替罗非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老年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被引量:5
2010年
姚光甘务琼
关键词:心律失常非心脏手术围术期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发冠状动脉穿孔25例分析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发冠状动脉穿孔的处理策略。方法纳入2004年5月至2010年10月行PCI治疗并发冠状动脉穿孔的25例患者,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穿孔的影像特征进行Ellis分型,对各型冠状动脉穿孔的处理策略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冠状动脉穿孔的发生率为0.82%(25/2036),其中Ⅰ型穿孔13例(52%),Ⅱ型穿孔3例(12%),Ⅲ型穿孔9例(36%),死亡2例(8%)。Ⅰ型穿孔患者采取严密观察,但未行特殊处理。Ⅱ型穿孔患者予以停用抗凝药物,球囊长时间低压扩张,其中1例于术后24h出现心包填塞,心包穿刺引流后病情逐渐稳定。Ⅲ型穿孔患者4例经球囊低压力贴附封堵穿孔部位后破口消失,3例行带膜支架置入,2例在球囊长时间低压力贴附封堵穿孔部位同时使用鱼精蛋白,但使用鱼精蛋白后均出现冠状动脉内慢血流死亡;Ⅲ型穿孔患者中4例出现急性心包填塞。结论冠状动脉穿孔发生率低,但可导致严重临床后果,及时正确处理是减少恶性心脏事件的关键。
李平陈坚甘剑挺王正东姚光梁祥文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冠状动脉穿孔心包填塞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急诊介入治疗19例临床分析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探讨急诊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患者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0月至2010年6月资料完整、发生了心脏骤停并成功实施了心肺复苏的19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一般资料、冠脉造影结果、介入治疗情况以及临床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冠脉造影结果显示,19例患者罪犯血管为左主干1例,左前降支14例,左回旋支1例,右冠脉3例。本组患者无出现颅内出血、严重血肿等出血并发症。患者住院期间死亡2例,其中1例死于亚急性血栓形成,另1例因心源性休克无法纠正而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急诊介入治疗为心肺复苏术后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积极有效的抢救措施。
甘剑挺梁祥文李平陈坚王正东姚光
关键词:心肺复苏心脏骤停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