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白血
  • 4篇白血病
  • 3篇化疗
  • 2篇医院感染
  • 2篇髓系
  • 2篇髓系白血病
  • 2篇细胞
  • 2篇粒细胞
  • 2篇粒细胞缺乏
  • 2篇疗效
  • 2篇急性
  • 2篇急性髓系
  • 2篇急性髓系白血...
  • 2篇安全性
  • 1篇地塞米松
  • 1篇地西他滨
  • 1篇多发
  • 1篇多发性
  • 1篇多发性骨髓瘤
  • 1篇多发性骨髓瘤...

机构

  • 7篇平顶山市第一...

作者

  • 7篇李楠
  • 5篇王敏芳
  • 5篇许惠丽
  • 5篇张晓丽
  • 2篇吴剑涛
  • 2篇庞晓丽
  • 1篇王战芳

传媒

  • 2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国临床医生...
  • 1篇中国血液流变...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慢性病学杂志
  • 1篇临床研究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白血病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与医院感染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与医院感染间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6年2月医院收治的314例白血病化疗患者,按照完成化疗后患者中性粒细胞水平将其分为中性粒细胞正常组142例、减少组89例、缺乏组83例,分析3组患者化疗前后的中性粒细胞免疫功能指标、自然杀伤细胞(NK)功能变化及完成化疗周期后1个月内并发医院感染情况,并探讨白血病化疗患者中性粒细胞与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3组患者化疗后,缺乏组的趋化指数、粘附率、吞噬率、杀菌率、NK细胞绝对计数、百分率及NK细胞杀伤活性均显著低于正常组和减少组(P<0.05),减少组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化疗后1个月内,正常组并发医院感染率为10.56%,减少组患者为43.82%,缺乏组为97.59%,缺乏组显著高于减少组和正常组(P<0.05);中性粒细胞缺乏与是否并发医院感染具有高度相关性。结论白血病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与并发医院感染高度相关,化疗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水平,及时调整患者化疗方案,降低患者并发医院感染发生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许惠丽王敏芳张晓丽李楠吴剑涛庞晓丽
关键词:白血病化疗中性粒细胞缺乏医院感染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讨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BPDCN)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骨髓穿刺及淋巴结活检确诊的4例BPDCN患者的临床特征、骨髓形态及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结果:4例患者中均有骨髓及脾脏、淋巴结累及,2例皮肤浸润,3例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浸润。骨髓中异常细胞形态可见拖尾状,免疫分型显示4例患者均表达CD56、CD4和CD123,3例患者表达CD304。1例患者拒绝化疗早期死亡;2例患者初始应用DA+VP方案治疗后均达完全缓解,其中1例在复发后应用该方案再次达完全缓解;1例患者应用减低剂量DA+VP化疗无效,之后应用维奈克拉+阿扎胞苷达完全缓解。4例患者无疾病生存期为2-7个月,总生存期为2-33个月。结论:BPDCN患者的恶性细胞多浸润骨髓、脾脏及淋巴结并具有特殊表型,且预后差。治疗方案应兼顾髓系及淋巴系,含新药的方案如BCL-2抑制剂联合去甲基化药物值得尝试。
张晓丽刘冰李楠李录克冀烜静周雪芳王敏芳许惠丽
关键词:免疫分型化疗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白血病化疗致相关性贫血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白血病化疗致相关性贫血的临床疗效,为改善白血病化疗致相关性贫血患者病情作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白血病化疗致相关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积、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8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比积均高于对照组和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7)。结论在白血病化疗致相关性贫血患者中,采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可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促使其血细胞增多,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安全性相对可靠。
李楠
关键词:白血病化疗贫血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恶性淋巴瘤医院感染患者病原学特点及感染因素分析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探讨恶性淋巴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病原菌构成情况及感染因素分析。方法选取医院2014年1月-2016年9月接诊的恶性淋巴瘤患者178例,将恶性淋巴瘤伴医院感染的52例患者为感染组,其余126例为未感染组,对感染者进行病原菌和药敏分析,分析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构成,并做出相应的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对其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恶性淋巴瘤医院感染52例,感染率29.21%,主要感染部位为呼吸道和口腔;共检测出8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47株占55.95%,以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及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阳性菌22株占26.19%,真菌15株占17.86%。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耐药性最强93.75%,对头孢他啶耐药性最弱37.50%,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耐药性最强91.67%,对头孢呋辛的耐药性最弱33.33%,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哌酮耐药性最强90.91%,对头孢西丁耐药性最弱36.36%。多因素结果显示,侵入性治疗、住院天数、合并其他疾病、抗菌药物和年龄是恶性淋巴瘤伴医院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恶性淋巴瘤医院感染主要感染部位为呼吸道及口腔,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临床应结合感染的独立因素加强防范,根据患者病情、耐药性合理用药。
许惠丽张晓丽李楠吴剑涛庞晓丽
关键词:恶性淋巴瘤医院感染病原菌构成抗菌药物
比阿培南经验性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粒细胞缺乏并发热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评估比阿培南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19年8月在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4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粒细胞缺乏并发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痊愈25例,显效9例、进步5例、无效3例,有效率80.9%。2例出现胃肠道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4.76%。患者生活质量明显好转。结论比阿培南0.3g q6h 3h输注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粒细胞缺乏并发热患者安全有效。
王战芳张芳芳王敏芳李楠李伦
关键词:比阿培南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
地西他滨配合CAG方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求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采用地西他滨配合CAG方案治疗对其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6年4月收治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96例,将其按抽签法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CAG方案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地西他滨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清相关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缓解率较对照组高,血清相关指标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西他滨配合CAG方案可提高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疗效,改善血清相关指标,且不良反应少。
李楠许惠丽张晓丽王敏芳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地西他滨CAG方案安全性
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对多发性骨髓瘤骨病患者生化指标的影响及安全性分析被引量:19
2018年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对多发性骨髓瘤骨病患者生化指标的影响及安全性分析。方法选择多发性骨髓瘤骨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长春新碱、地塞米松和表柔比星注射液治疗。3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钙(Ca)、磷(P)、Dickkopf蛋白-1(DDK1)、碱性磷酸酶(ALP)、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5b)水平,采用数字评分量表(NRS)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疼痛情况;比较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临床有效率(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63.33%),差异有显著性(χ~2=4.356,P=0.037)。治疗后两组NR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血清Ca、P、DDK1、RANKL及TRACP-5b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ALP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1),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χ~2=0.884,P=0.347)。结论对多发性骨髓瘤骨病患者给予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可明显缓解机体骨疼痛,改善血清Ca、P水平,并有助于纠正DDK1、RANKL、TRACP-5b、ALP水平,且不良反应小。
李楠许惠丽王敏芳张晓丽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硼替佐米地塞米松生化指标安全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