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急性
  • 14篇白血
  • 14篇白血病
  • 12篇化疗
  • 9篇细胞
  • 8篇淋巴
  • 7篇联合化疗
  • 6篇化疗治疗
  • 5篇多发
  • 5篇多发性
  • 5篇多发性骨髓瘤
  • 5篇联合化疗治疗
  • 5篇淋巴瘤
  • 5篇急性白血
  • 5篇急性白血病
  • 5篇骨髓
  • 5篇骨髓瘤
  • 4篇粒细胞
  • 4篇疗效
  • 3篇蛋白

机构

  • 31篇平顶山市第一...
  • 1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作者

  • 31篇许惠丽
  • 14篇王敏芳
  • 11篇张晓丽
  • 7篇吴剑涛
  • 5篇马晓苗
  • 5篇李楠
  • 4篇李民英
  • 3篇李亚东
  • 2篇庞小丽
  • 2篇王战芳
  • 2篇陈彩霞
  • 2篇庞晓丽
  • 1篇麦文渊
  • 1篇赵伟
  • 1篇武国胜
  • 1篇肖峰
  • 1篇段淑红
  • 1篇万伟
  • 1篇俞文娟
  • 1篇杨春梅

传媒

  • 5篇中国实用医药
  • 4篇医药论坛杂志
  • 4篇中国现代药物...
  • 2篇中华医院感染...
  • 2篇新乡医学院学...
  • 2篇中国实验血液...
  • 2篇中国临床实用...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黑龙江医药科...
  • 1篇中国临床医生...
  • 1篇河南肿瘤学杂...
  • 1篇临床医学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陕西医学杂志
  • 1篇中国血液流变...
  • 1篇西部医学
  • 1篇中国医学工程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18
  • 2篇2017
  • 7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1
  • 1篇2000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讨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BPDCN)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骨髓穿刺及淋巴结活检确诊的4例BPDCN患者的临床特征、骨髓形态及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结果:4例患者中均有骨髓及脾脏、淋巴结累及,2例皮肤浸润,3例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浸润。骨髓中异常细胞形态可见拖尾状,免疫分型显示4例患者均表达CD56、CD4和CD123,3例患者表达CD304。1例患者拒绝化疗早期死亡;2例患者初始应用DA+VP方案治疗后均达完全缓解,其中1例在复发后应用该方案再次达完全缓解;1例患者应用减低剂量DA+VP化疗无效,之后应用维奈克拉+阿扎胞苷达完全缓解。4例患者无疾病生存期为2-7个月,总生存期为2-33个月。结论:BPDCN患者的恶性细胞多浸润骨髓、脾脏及淋巴结并具有特殊表型,且预后差。治疗方案应兼顾髓系及淋巴系,含新药的方案如BCL-2抑制剂联合去甲基化药物值得尝试。
张晓丽刘冰李楠李录克冀烜静周雪芳王敏芳许惠丽
关键词:免疫分型化疗
小剂量沙利度胺联合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观察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 观察小剂量沙利度胺联合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方法 14例患者均给予小剂量沙利度胺联合化疗,沙利度胺的剂量为150~200mg/d.根据血清M蛋白和骨髓瘤细胞的减少及血红蛋白的升高判断疗效。结果 有效率为80%,不良反应小。结论 小剂量沙利度胺联合化疗治疗可作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有效治疗方法。
许惠丽庞小丽王敏芳马晓苗吴剑涛赵春燕张珺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沙利度胺化疗
帕洛诺司琼和格拉司琼预防血液肿瘤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疗效对比观察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比较帕洛诺司琼和格拉司琼预防血液肿瘤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化疗药物所致恶心呕吐的急性白血病和淋巴瘤患者84例,随机分为格拉司琼组(格拉司琼,3 mg,q.d.)和帕洛诺司琼组(帕洛诺司琼,0.25 mg,q.o.d.),各42例。比较两组疗效,观察两组不良反应。结果急性呕吐完全有效:帕洛诺司琼组37例(88.1%)、格拉司琼组34例(81.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8>0.05)。延迟性呕吐完全有效:帕洛诺司琼组30例(71.4%)、格拉司琼组20例(47.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5<0.05)。两组不良反应均以腹胀、便秘为主。结论帕洛诺司琼和格拉司琼对急性呕吐疗效近似,对于迟发性呕吐帕洛诺司琼治疗效果优于格拉司琼,两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程度均较轻。
张晓丽许惠丽赵伟万伟
关键词:帕洛诺司琼格拉司琼化疗止吐
FLT3基因突变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析FMS样酪氨酸激酶3(FLT3)基因突变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40例APL患者骨髓标本,使用DNA酶切、RT-PCR以及PCR等技术检测FLT3基因D835突变(FLT3-D835)和FLT3基因内部串联重复(FLT3-ITD),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疗效和表现的关系。结果 APL患者外周血白细胞(WBC)的阳性率,FLT3-ITD突变型患者高WBC(HW)比例明显高于FLT3-ITD野生型(P<0.05);FLT3-D835突变型患者HW比例与FLT3-D835野生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LT3-ITD突变型的所有患者,都具备高外周血WBC计数,但在FLT3-ITD野生型患者中,只有少数患者是高外周血WBC计数。
许惠丽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基因突变
联合亚标准剂量丙种球蛋白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应用被引量:12
2010年
目的探讨联合亚标准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2月至2009年12月ITP患者6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Ⅰ组与Ⅱ组、Ⅲ组治疗结果血小板开始上升时间、出血症状控制时间、血小板恢复时间、总有效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Ⅱ组、Ⅲ组治疗结果各方面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观察比较应用人血丙种球蛋白联合肾上腺皮质激素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大剂量人血丙种球蛋白和亚标准剂量人血丙种球蛋白在临床应用无明显差别。
许惠丽
关键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丙种球蛋白
联合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临床分析
2010年
目的探讨采用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组29例中,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14例,进步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0%;对照组29例中,部分缓解4例,进步8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4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利度胺治疗MM疗效较好,血液学毒性低,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增加,值得临床应用。
许惠丽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沙利度胺VAD
伊马替尼联合化疗治疗Ph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联合化疗治疗ph+/bcr-abl+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的疗效。方法ph+ALL患者12例,应用VDCP或VDCLP方案联合伊马替尼诱导治疗,完全缓解后伊马替尼与化疗交替进行巩固及强化治疗。结果12例ph+ALL完全缓解(CR)9例。总CR率75%。无治疗相关死亡。9例CR患者化疗与伊马替尼交替进行巩固及强化治疗,中位缓解期11(7~19)个月。结论伊马替尼联合化疗治疗Ph+ALL,CR率较常规化疗诱导治疗明显提高。化疗与伊马替尼交替进行巩固治疗,中位缓解时间及生存时间也较单用化疗明显延长。
王敏芳许惠丽庞小丽
关键词:白血病淋巴细胞急性伊马替尼化疗
超敏C反应蛋白应用于血液病患者细菌与真菌感染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血液病患者细菌、真菌感染鉴别中的价值。方法:收集住院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单纯病菌感染的各类血液病患者63例,共计感染85例次,根据已确诊的三种感染类型:革兰阳性菌感染、革兰阴性菌感染和真菌感染分为三组,分析hsCRP水平与不同病原菌感染的关系。结果:革兰阴性菌感染组hsCRP水平高于革兰阳性菌感染组和真菌感染组,革兰阳性菌感染组明显高于真菌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检测hsCRP有助于鉴别血液病患者治疗中出现的细菌和真菌感染,并指导抗感染治疗。
许惠丽
关键词:真菌血症
急性白血病合并自发性颅内出血4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合并自发性颅内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急性白血病合并自发性颅内出血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出血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32例出现头痛、恶心、呕吐,随之出现一侧肢体活动障碍,巴彬斯基征阳性,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昏迷;2例以精神行为异常为先兆症状;6例无颅内高压先兆症状,以昏迷为首要表现,排除低血糖。单一出血部位3例;2处及以上部位出血部位37例。1例经脱水降颅压、输血小板等治疗后意识清醒;34例24 h内死亡;5例24~48 h死亡。结论急性白血病合并颅内出血后进展快、多部位出血、死亡率极高,高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白血病类型是主要原因,临床上应采取积极措施预防出血。
张晓丽王敏芳许惠丽吴剑涛王战芳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并发症自发性颅内出血
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对多发性骨髓瘤骨病患者生化指标的影响及安全性分析被引量:19
2018年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对多发性骨髓瘤骨病患者生化指标的影响及安全性分析。方法选择多发性骨髓瘤骨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长春新碱、地塞米松和表柔比星注射液治疗。3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钙(Ca)、磷(P)、Dickkopf蛋白-1(DDK1)、碱性磷酸酶(ALP)、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5b)水平,采用数字评分量表(NRS)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疼痛情况;比较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临床有效率(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63.33%),差异有显著性(χ~2=4.356,P=0.037)。治疗后两组NR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血清Ca、P、DDK1、RANKL及TRACP-5b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ALP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1),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χ~2=0.884,P=0.347)。结论对多发性骨髓瘤骨病患者给予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可明显缓解机体骨疼痛,改善血清Ca、P水平,并有助于纠正DDK1、RANKL、TRACP-5b、ALP水平,且不良反应小。
李楠许惠丽王敏芳张晓丽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硼替佐米地塞米松生化指标安全性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