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玉凤

作品数:5 被引量:25H指数:4
供职机构:贵州大学管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经济管理

主题

  • 1篇单产
  • 1篇单产水平
  • 1篇地经
  • 1篇地理
  • 1篇三阶段DEA...
  • 1篇生产力
  • 1篇生产力视角
  • 1篇数据包络
  • 1篇数据包络分析
  • 1篇探测器
  • 1篇土地制度
  • 1篇农地
  • 1篇农地经营
  • 1篇农地经营权
  • 1篇贫困
  • 1篇贫困发生率
  • 1篇粮食生产
  • 1篇粮食生产效率
  • 1篇经营权
  • 1篇空间计量模型

机构

  • 4篇贵州大学
  • 2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4篇洪名勇
  • 4篇何玉凤
  • 2篇王珊
  • 1篇王珊
  • 1篇龚丽娟

传媒

  • 1篇统计与决策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上海农业学报
  • 1篇中国土地科学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我国粮食生产效率研究被引量:5
2019年
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对我国各省级区域"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粮食生产效率进行测算与评价,并探讨其演变规律与特征,为提高我国粮食生产效率提出政策建议。结果表明:1)三阶段DEA模型能够甄别传统DEA模型对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测算的偏误; 2)调整后的测算结果显示,我国粮食生产效率呈现大面积、大幅度下降趋势,纯技术效率的下降是制约粮食生产效率提高的瓶颈;粮食生产效率地域差异特征明显,江苏、吉林、黑龙江、安徽等4省始终处于技术效率前沿,西北及沿海地区则为综合效率值的主要提升区域。基于此,提出各省市应根据自身粮食生产效率类型特点,采取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调整生产要素投入结构及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投入潜力等建议。
洪名勇唐幸子何玉凤
关键词:粮食生产效率
我国农村贫困发生率时空演变分析被引量:4
2020年
文章运用GIS技术、变异系数、地理探测等方法,从省级层面出发,揭示我国农村贫困发生率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形成机制。结果显示:(1)从时间维度上,我国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16年的4335万人,其中2010—2016年我国减贫速度最快。(2)从空间维度上,2002年贫困发生率以青海、云南、陕西“三足鼎立”型分布,2007年“三足鼎立”型分布消失;2008—2009年期间,贫困发生率则以甘肃、贵州为主的核心分布;2010年贫困发生率以西北、西南地区的“树干”型分布为主,至2016年“树干”型消失,但是贵州、甘肃仍为贫困发生率高发地区。总体上,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呈现出自南向北逐渐减少的趋势。农村贫困发生率之所以呈现以上时空演化路径,乃是经济发展的滴落机制、结构调整效应、利于穷人的投资、耕地资源禀赋等内在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洪名勇王霞龚丽娟何玉凤
不同农地经营权流转方式的空间依赖性分析被引量:7
2018年
研究目的:探究不同农地经营权流转方式的空间依赖性。研究方法:基于2015年省级截面数据,对转包、出租和入股三种农地经营权流转方式进行全局与局部空间自相关检验,结合空间计量模型进一步探讨不同流转方式下空间依赖的机制及强度。研究结果:(1)全局层面,经营权流转空间收敛特征显著,转包和出租方式表现为空间正自相关,入股方式则呈现随机分布特征;(2)局部层面,"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为各省区主要空间聚集模式,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地区,冷点区域主要分布于中部、东部和西部地区;同一省区、不同流转方式下,空间聚集模式存在显著差异;(3)针对不同流转方式,基于传统最小二乘法回归的残差项检验均拒绝无空间依赖关系的原假设;进一步使用SLM和SARAR空间计量模型展开分析,结果表明,整体层面的经营权流转、转包以及出租等流转方式均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研究结论:不同农地流转方式具有经济行为上的空间规律,不应简单地视流转为一个抽象概念,应将具体的流转行为从空间依赖和空间异质层面纳入政策制定过程,更为精准地制定具有区域化与省域化特征的农地流转政策。
王珊王珊洪名勇何玉凤
关键词:土地制度农地经营权空间计量模型
我国粮食生产力的空间差距分解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单要素生产力视角被引量:5
2017年
能否有效提升单要素生产力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以及提升全要素生产力的基础所在。本文以我国30个省区2003-2015年间粮食单要素生产力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描述性统计-泰尔指数(Theil Index)分解-空间回归模型"这一实证分析框架,较为全面地比较了粮食单产水平(yA)和劳动生产率(yL)两指标之间的关联与差异。结果表明:1)国内研究大都选择yA,而国际学界则更多采用yL作为测度指标。研究范式的差异是造成指标选取差异的根源所在,不同测度指标的选取也会深刻影响粮食政策制定与实施的一般性倾向;2)两指标均呈现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但彼此间并不存在均匀的线性相关关系。两指标经整体与局部空间层面的泰尔指数分解后均呈现较为明显的相异趋势;3)空间回归分析中,农地流转和中间投入品等变量对两指标的影响机制在回归系数的方向、大小和显著性等方面具有较高一致性,但以yL为因变量的模型拟合效果显著优于yA。精准化与差异化的施策方式为本文的政策启示所在。
洪名勇吴昭洋何玉凤王珊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