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爽

作品数:5 被引量:38H指数:4
供职机构: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农业部大豆产业技术体系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5篇大豆分离
  • 4篇分离蛋白
  • 4篇大豆分离蛋白
  • 2篇维生素D3
  • 2篇大豆蛋白
  • 1篇蛋白
  • 1篇蛋白相互作用
  • 1篇冻融
  • 1篇冻融稳定性
  • 1篇荧光
  • 1篇荧光光谱
  • 1篇乳化
  • 1篇乳化性
  • 1篇同步荧光
  • 1篇同步荧光光谱
  • 1篇紫外
  • 1篇紫外-可见光...
  • 1篇物理改性
  • 1篇相互作用
  • 1篇酶改性

机构

  • 5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吉林省农业科...
  • 1篇黑龙江省农垦...

作者

  • 5篇江连洲
  • 5篇王喜波
  • 5篇陈爽
  • 1篇孙立娜
  • 1篇高婷婷
  • 1篇王健
  • 1篇于洁
  • 1篇张泽宇

传媒

  • 3篇农业机械学报
  • 1篇食品科学
  • 1篇中国食品学报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基于美拉德反应的酶改性大豆蛋白冻融稳定性研究被引量:10
2018年
为提高大豆分离蛋白(SPI)的冻融稳定性,利用胰蛋白酶对SPI酶解处理得到不同水解度的大豆分离蛋白水解物(SPH),随后与葡聚糖发生美拉德反应生成大豆分离蛋白-葡聚糖共聚物(SPI-D)和大豆分离蛋白水解物-葡聚糖共聚物(SPH-D),研究基于美拉德反应的酶改性SPI的冻融稳定性。接枝度、褐变指数和内源荧光光谱的测定证明了SPI-D和SPH-D有美拉德反应的特定荧光物质生成,蛋白改性朝着有利于冻融稳定的方向进行。比较发现3次冻融循环后SPH-D乳液具有更好的冻融稳定性,尤其当水解度为3%时,SPH3-D乳液的粒径尺寸、聚结程度和出油率分别比SPI-D乳液降低了48.28%、81.61%和63.81%。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SPH3-D乳液在3次冻融循环后蛋白没有明显的桥联絮凝现象,油滴依然被紧密地包裹在界面膜中,表现出较好的冻融稳定性。
王喜波于洁王小丹陈爽崔强江连洲
关键词:大豆分离蛋白酶改性美拉德反应冻融稳定性
VD3与大豆分离蛋白相互作用的多重光谱分析与计算被引量:11
2019年
利用多重光谱技术(荧光光谱、同步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VD3与大豆分离蛋白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VD3能对大豆分离蛋白的内源荧光进行静态猝灭。VD3与大豆分离蛋白在不同温度下相互作用的表观结合常数分别为1.245×10^4(293 K)、1.250×10^4(298 K)、3.531×10^4(306 K)L/mol,对应的结合位点数分别为0.9733、0.9924和1.0942;结合距离r=2.92,其结合时通过非辐射能力转移而促使蛋白质荧光猝灭。热力学数据分析结果表明:VD3与大豆分离蛋白的反应是自发的吸热过程,其相互作用的主要作用力是静电相互作用和疏水相互作用。同步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结果显示,VD3的添加使大豆分离蛋白构象发生改变,芳香氨基酸残基的微环境由疏水性向亲水性变化。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果表明VD3引起大豆分离蛋白的二级结构发生改变。
陈爽王小丹李瑞孙洪蕊王喜波江连洲
关键词:VD3荧光光谱同步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大豆分离蛋白-维生素D3复合物的结构及性质被引量:3
2022年
采用表面疏水性、粒径、ζ-电位、浊度等指标,以及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等方法分析研究维生素D_(3)(VD_(3))与大豆分离蛋白(SPI)复合物的结构及性质。结果表明:SPI与VD_(3)形成复合物后其表面疏水性显著下降(P<0.05),且VD_(3)的添加量与SPI的表面疏水性成反比。VD_(3)的加入使复合物的粒径明显减小,ζ-电位的绝对值增大,溶液液滴粒径分布更加均匀,溶液的稳定性更强。随着VD_(3)含量的增加,复合物的浊度略有增大。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发现复合物最大发射波长和最大吸收波长分别较SPI对照红移了3.6 nm和8 nm,表明VD_(3)改变了SPI的空间结构,使其芳香氨基酸残基所处的微环境向极性增强的方向变化。傅里叶红外光谱显示VD_(3)引起SPI的二级结构改变,其中α-螺旋和β-折叠含量减少,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含量增多。研究结果为营养强化VD_(3)技术以及拓宽大豆蛋白的应用领域提供参考。
石佳卉张安琪陈爽邵志远王喜波江连洲
关键词:大豆分离蛋白维生素D3表面疏水性
物理改性对大豆蛋白柔性与乳化性的影响及其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1
2017年
通过不同物理改性方法(热处理、超声处理、高压均质处理、微波处理)分别得到不同柔性的大豆分离蛋白(SPI),并利用SPI对胰蛋白酶的敏感性表征柔性,研究物理改性对SPI柔性与乳化性的影响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各改性方式对SPI柔性和乳化性产生不同的影响且乳化性随柔性的上升而上升。与其他处理条件相比,121℃热处理10 min得到最高的柔性和乳化活性,高压均质处理对SPI柔性影响小但对乳化活性影响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热处理、超声处理条件下SPI柔性与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69、0.950和0.942、0.954。超高压均质处理条件下SPI柔性与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71、0.720。微波处理条件下SPI柔性与乳化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乳化稳定性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76、0.862。
王喜波王健张泽宇陈爽高婷婷江连洲
关键词: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性物理改性
不同均质次数SPI-维生素D3纳米粒子结构与性质研究被引量:4
2020年
为了提高维生素D3的光稳定性,采用高压均质技术制备大豆分离蛋白(SPI)维生素D3纳米粒子,研究了均质次数对SPI维生素D3纳米粒子中SPI结构和维生素D3光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样品相比,高压均质2次时,SPI维生素D3纳米粒子负载率提高了27.7%,平均粒径由145.20 nm减小至82.00 nm,浊度逐渐减小,粒径分布更均一;SPI维生素D3纳米粒子中SPI的表面疏水性增大,内源荧光光谱荧光强度增强;傅里叶红外光谱结果显示,高压均质后SPI维生素D3纳米复合物的二级结构发生改变,当均质次数不超过2次时,α-螺旋和β-折叠逐渐转变成β-转角,均质次数为3、4次时,样品发生了不溶性聚集;经过2次高压均质处理后,样品中维生素D3的光稳定性显著提高,与对照样品相比,紫外线照射4 h后维生素D3的质量分数提高了166.6%。本研究表明,采用高压均质技术制备SPI维生素D3纳米粒子是提高维生素D3光稳定性的有效方法。
王喜波陈爽孙立娜江连洲
关键词:大豆分离蛋白维生素D3光稳定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