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堃
- 作品数:13 被引量:10H指数:2
-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一种本质论对另一种本质论的颠覆——评路德斌《荀子与儒家哲学》
- 2013年
- 自20世纪以来,苟学研究渐成浩如烟海之势。而究其论域,亦无非心性、礼义、天人之类,主旨大体未离牟宗三“尊孟抑苟”的道学派言说,亦难得有洞见深入、蔚为大观者。而自80年代柯雄文的“道德认识论”④等接近实用主义的论域传入,非本质的经验主义在苟子研究中大得其道。在形上的领域,苟子儒学莫非已无施展余地?
- 王堃
- 关键词:儒家哲学本质论荀子路德实用主义经验主义
- 诗情的奠基——论孔子伦理思想研究现状被引量:2
- 2012年
- 孔子伦理学近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即亲情伦理和德性伦理。这两个方面研究的发展各有其文化背景,也因此有着共同的弱点,即文化诠释中本源情境的忽视和多维视野的缺失,以及由此导致的所谓文化的不可公度性。回到当下诗情的视域,重审孔子伦理思想,会发现它的意义是在诗性的存在中不断敞开的。
- 王堃
- 关键词:伦理思想孔子诗情文化背景德性伦理
- 德性伦理还是诗性伦理?——与余纪元先生商榷被引量:1
- 2012年
- 余纪元先生在《德性之镜》这本书里,将亚里士多德和孔子的伦理思想做了比较,认为孔子伦理学可以用德性伦理来标志。然而孔子的思想能否用先验理性作为基础,是值得探讨的。从本源的诗情出发,儒家伦理应为诗性伦理。
- 王堃
- 关键词:德性伦理孔子伦理先验理性诗情生活情感
- 论康德“物自体”的传统形而上学性质被引量:1
- 2012年
- 康德哲学历来作为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超越,得到广泛的瞩目。然而在当代语境下,通过先验理性和不可知论的双重进路,重新对康德的"物自体"进行反思,发现其所要寻找的形而上者其实并未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主体性。
- 王堃
- 关键词:主体性物自体形而上学理性主义
- 荀子“正名”伦理学语言学及其人性论根据
- 2014年
- 荀子"正名"理论的研究之所以长期没有实质性突破,是因为人们没有意识到该理论具有某种语言层次:荀子乃是用他所建构的某种"元语言",来诠释指向政治伦理学问题的"对象语言",由此解决现实的"名实"关系问题。这种"元语言-对象语言"的内在的人性论根据,则是荀子关于"天官意物"、特别是"心有征知"的理论,该理论分别在认知和情感两个"情性"领域诠释了知识类名和价值类名,并揭示了认知性的"知道"对价值性的"可道"的决定关系。为此,荀子制定了"制名"的三大原则。
- 王堃黄玉顺
- 关键词:荀子人性论正名
- 荀子“正名”伦理思想的元语言学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荀子的"正名"理论蕴涵着深刻的语言学和伦理学思想,二者密不可分。从元语言学入手分析,会发现荀子的对象域建立于认识论和人性论的形上基础,而元语言和对象语言依据着形下的方法论原则。但归根结底,是形上的依据影响了形下的依据。异于西方分析伦理学家,荀子对形上依据存而不论,并不试图用形下的语言理论去解释形上问题。根据这两条泾渭分明的依据,荀子建立起了以元语言分析为基础的伦理体系。
- 王堃
- 关键词:正名荀子伦理语言层次
- 角色:全息呈现的儒家生活世界——安乐哲“儒家角色伦理学”评析
- 2014年
- 安乐哲的儒家的角色伦理学,既是儒家与实用主义的全息比较,又是儒家思想的全息呈现。比较的基础在于生生不息的流变的传统,而这种传统是儒家和实用主义所共有的,它可以用一种零售的方式包容其它不同的传统,而形成各种传统相互依存、相互体现的全息图景。儒家的特色在于将此传统体现在关系宇宙论中,其根基是家庭和社会中的各种角色。而对角色的全息性理解就在儒家的核心理念——德行之中,这是儒家能与世界其它传统相比较并取得自我发展的关键。
- 王堃
- 关键词:儒家角色伦理全息
- 一种本质论对另一种本质论的颠覆--评路德斌《荀子与儒家哲学》
- 2013年
- 自20世纪以来,荀学研究渐成浩如烟海之势。而究其论域,亦无非心性、礼义、天人之类,主旨大体未离牟宗三“尊孟抑荀”的道学派言说,亦难得有洞见深入、蔚为大观者。而自80年代柯雄文的“道德认识论”等接近实用主义的论域传入,非本质的经验主义在荀子研究中大得其道。
- 王堃
- 关键词:本质论儒家哲学苟子路德实用主义经验主义
- 悫:在礼义中涵养性情的君子人格——荀子礼义积伪论与性情论之关系再探讨被引量:1
- 2014年
- 荀子关于礼义与性情之关系的思想,对于当代儒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人们通常将荀子的性情论与礼义积伪论对立起来,这其实是不对的。我们发现,荀子思想是从"礼以养情"出发的。情有两种:有待之情与无待之情。这两种情又分别联系着有待之性与无待之性。首先,性情论中有待与无待的区别,给出了礼义的来源——忧患之情;而礼义又反过来滋养了性情,从而塑造了一种君子人格——"悫"或"材悫"。于是,有待与无待的鸿沟在礼义实践中得以被超越。因此,荀子的性情论与礼义积伪论之间存在着相互给出和互相诠释的关系。
- 王堃
- 关键词:礼义性情忧患无待
- 涉然而精:翻开荀学新篇章——海峡两岸荀子研究的新拓展研讨会纪要
- 2015年
- 2015年4月26日上午9点,"海峡两岸荀子研究的新拓展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开幕,此次会议由邯郸学院"荀子与赵文化研究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共同举办。与会学者包括台湾与内地荀子研究专家共23人,分别是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梁涛、杨庆中教授,邯郸学院的马计斌院长、康香阁主任,台湾大学的佐藤将之教授,台湾政治大学的王华助理教授,复旦大学的林宏星教授,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的路德斌教授,
- 王堃
- 关键词: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