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超
- 作品数:6 被引量:15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 黄海中部近岸产卵场小黄鱼卵子的自然死亡特征
- 2024年
- 鱼类早期生活史阶段的死亡是影响群体补充量动态及种群结构的重要因素。为探究中国近海重要经济鱼种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早期补充阶段的自然死亡特征,本文根据2013—2018年春季黄海中部(34.4°N—35.6°N、119°E—122°E)水深20 m以内海域的浮游生物调查数据,基于马尔科夫链构建了鱼卵自然死亡评估模型,分析了小黄鱼卵子的自然死亡特征,初步研究了海水表层温度、海水表层盐度、水深、卵子密度、离岸距离等环境因子对小黄鱼卵子死亡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小黄鱼卵子的不同发育阶段卵子的死亡量值变化显著,Ⅱ期阶段死亡概率、瞬时死亡率最高。以死亡概率计,小黄鱼Ⅱ期卵子死亡概率的变化范围是0.80~0.98,平均为0.87;Ⅲ期卵子死亡概率的变化范围是0.05~0.81,平均为0.46;Ⅳ期卵子死亡概率变化范围是0.62~0.78,平均为0.68;以瞬时死亡率计,小黄鱼Ⅱ期卵子瞬时死亡率变化范围是16.43~364.24 d^(-1),平均为93.50 d^(-1);Ⅲ期卵子瞬时死亡率变化范围是0.09~16.94 d^(-1),平均为5.66 d^(-1);Ⅳ期卵子瞬时死亡率变化范围是3.18~7.31 d^(-1),平均为4.83 d^(-1)。调查未采集到小黄鱼Ⅴ期卵子。小黄鱼卵子的自然死亡呈显著的年度差异,2017—2018年小黄鱼Ⅱ期卵子的瞬时死亡率较2013—2015年显著上升。与东北大西洋的大西洋鲭(Scomber scombrus)和竹荚鱼(Trachurus trachurus)的Ⅱ、Ⅲ、Ⅳ、Ⅴ期卵子的瞬时死亡率相比,黄海小黄鱼卵子的瞬时死亡率显著偏高。本研究初步揭示了黄海小黄鱼卵子的自然死亡特性,研究结果可为小黄鱼早期补充动态和资源保护提供参考。
- 曲宁新叶振江张文超王艺翰张艺笑蒋慧东张新贵卢志光
- 关键词:小黄鱼鱼卵自然死亡
- 北部湾洋浦海域鱼类群落结构被引量:9
- 2017年
- 洋浦位于海南省儋州市西部,洋浦海域是北部湾良好的近岸产卵场。本研究根据2014年6月和12月对该海域的渔业底拖网与环境调查数据,分析了其鱼类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洋浦海域鱼类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较高,两个航次共捕获68种鱼类,隶属于10目37科49属,主要由暖水种和暖温种组成,其中鲈形目种类最多(39种),其次为鲽形目(9种)、鲉形目(6种);渔获物以底层和近底层鱼类为主,占鱼类总种数的93.7%;鱼类群落呈现出小型化、低龄化和季节间种类更替明显的特征,6月和12月共有鱼种11种,种类相似性仅为21.8%;6月的优势种为褐篮子鱼(Siganus fuscescens)、印度舌鳎(Cynoglossus arel)和四线天竺鲷(Apogon quadrifasciatus),12月优势种包括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少鳞舌鳎(Cynoglossus oligolepis)、黄鲫(Setipinna taty)和四线天竺鲷(Apogon quadrifasciatus);6月鱼类平均生物量密度为137.66 kg·km-2,平均丰度密度为11.38×103ind·km-2;12月鱼类平均生物量密度为84.67 kg·km-2,平均丰度密度为3.21×103ind·km-2;聚类分析、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及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表明,该水域鱼类群落存在一定程度的时空异质性;生物-环境分析(BIOENV)表明,两个月份该海域鱼类群落组成的变化与底层水温和底层盐度的相关性较好,不同月份水深对鱼类群落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 张文超叶振江田永军李增光庄龙传
- 关键词:鱼类群落结构
- 黄海中部夏季鳀鱼卵、仔稚鱼分布与早期生长特征被引量:2
- 2024年
- 鳀(Engraulis japonicus)是黄海海域重要的捕捞对象,也是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等大型鱼类的主要饵料。探究鳀早期生活史阶段的分布及生长特征,是深入了解鳀补充机制的重要基础。基于2019年夏季黄海中部断面(119.7°E~123.5°E,35.5°N~36.5°N)调查数据,探究了鳀鱼卵、仔稚鱼的分布特征;分析比较了5种分布模型,选取Tweedie GAM模型研究了鳀鱼卵、仔稚鱼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基于鳀仔稚鱼耳石微结构分析,估算了鳀仔稚鱼的日龄和体长组成,逆推孵化日期,构建幂函数早期生长方程。结果显示,2019年夏季在山东半岛南部35.5°N断面海域形成鳀鱼卵的密集分布区,仔稚鱼密集分布区为123.5°E、35.5°~36.5°N纵向断面海域。盐度对鱼卵、仔稚鱼的分布都有显著影响,最适盐度为30~32;温度仅对鱼卵的分布有显著影响,最适温度为23~26℃。本研究共鉴定和分析211尾鳀仔稚鱼的日龄,体长为4~24 mm,优势体长组为12~14 mm,日龄为12~40 d,优势日龄组为18~20 d;耳石增长率为3.08~5.90μm/d,其变化趋势在2个航次间差异显著,这可能与月份间的温度差异有关。本研究为鳀资源的早期生长和补充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 柳昊张文超李文甲刘殊豪田浩王艺翰叶振江田永军
- 关键词:鱼卵仔稚鱼
- 黄海近岸潮汐锋海域蟹类幼体日间垂直迁移特征被引量:4
- 2022年
- 海洋蟹类幼体的垂直迁移是影响其幼体输运及早期补充结果的重要生态学过程,本研究旨在对中国黄海近岸蟹类幼体的垂直分布特性进行初步研究。于2020年7月下旬,在黄海35°N断面的3个连续观测站和14个走航站位采集了蟹类幼体样品和环境因子数据,分析了蟹类幼体在潮汐锋核心区及内、外邻近水域的垂直迁移特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表明,蟹类幼体有显著的昼夜垂直迁移现象,总体表现为夜晚上浮、白天下沉。溞状幼体在水体表层的日间丰度分布存在2个峰值,分别位于21:00和3:00左右;垂直采样的丰度分布也存在2个峰值,分别位于23:00左右和5:00—7:00;3个连续观测站的溞状幼体垂直分布的日间模式基本相同。大眼幼体也呈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特征,夜晚主要分布于水体中上层,白天则栖息于水体底部,3个连续观测站的大眼幼体垂直分布的日间模式存在差异,白天在潮汐锋核心区和外侧温跃层区较近岸站位大眼幼体沉底更彻底。大眼幼体与溞状幼体的相对比例从近岸向远岸逐渐升高,其原因可能是幼体借助于潮流和垂直迁移从近岸向远岸进行输运。幼体垂直迁移的日间模式未表现出对潮汐节律的直接响应,光周期可能是本海区蟹类幼体垂直运动的主要环境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黄海蟹类幼体具有显著的日间垂直迁移现象,且在不同发育阶段垂直迁移现象存在差异。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开展蟹类早期生活史及环境影响机制的提供参考。
- 叶振江彭玉强何天庆何青松张文超张艺笑
- 关键词:蟹类溞状幼体大眼幼体输运
- 基于连续观测的黄海冷水团西冷核水文生态环境的秋初变动过程
- 2023年
- 基于2020年9月1—16日的ADCP、CTD及温度链的现场连续观测数据,研究了黄海冷水团西冷核在秋季初期的水文和生态变动过程。结果表明,该海域在秋初的水文要素垂向分布仍为典型的夏季特征,自9月11日受大风事件与大潮的综合影响,水体垂向混合增强,溶解氧和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所在深度升高,分布范围变窄。回波强度可以反映浮游动物丰度情况,水体层化结构的改变影响了浮游动物昼夜迁移过程中的生物量变化。研究表明,黄海冷水团西冷核的秋初变动会改变当地水体的层化结构与水文状态,对黄海生态系统产生重要的影响。
- 吴昊聂凌云张文超王艺翰田永军李建超
- 关键词:黄海冷水团水文水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