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永军 作品数:26 被引量:92 H指数:6 供职机构: 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天文地球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基于耳石微结构的黄海大头鳕早期生长及环境影响 2023年 黄海大头鳕资源量近年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对其早期生长规律的认知相对缺乏。通过分析2017年夏季43个黄海大头鳕幼鱼的耳石微结构探索其早期生长的一般模式,并结合同期黄海海洋环境变化,进一步探究其早期生长、关键生活史过程与栖息地环境变动的关系。结果显示,大头鳕的孵化日期在2017年3月2日到4月27日之间,结合孵化时的水温估算其产卵期为2017年2月中旬到4月初,盛期为2月下旬。孵化后大头鳕的生长速度随着海表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表温达到15℃时,大头鳕开始沉降。沉降过程开始于5月末,发生在大头鳕达到80~110日龄之间。沉降时大头鳕的生长速度明显减缓,可能是由于其习性及环境变化所影响。沉降完成后进入较适宜的底栖生活环境,其生长速度逐渐恢复。 姜枫 李建超 张弛 武瑞 叶振江 刘阳 孙鹏 刘淑德 董秀强 田永军关键词:黄海冷水团 西北太平洋公海渔场秋刀鱼群体渔业生物学特征初步研究 被引量:1 2020年 秋刀鱼是我国重点开发的远洋鱼种之一。本文利用2016、2017年8-11月在公海渔场采集的4585尾样本的体长组成、性腺成熟度等信息,结合鱼体肌肉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δ15N),分析秋刀鱼群体组成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大型群占比及平均GSI由北向南增大,平均CF减小;在155°E以东海域大型群占比大,平均GSI高,平均CF低。δ15N值由东北向西南海域逐渐增大;平均ROA逐月减小。公海渔场秋刀鱼的群体组成存在时空差异。本研究为掌握秋季公海渔场秋刀鱼群体特征提供了基础资料。 闫鲁鑫 张弛 刘世刚 田浩 刘阳 田永军关键词:秋刀鱼 公海渔场 稳定同位素 北部湾洋浦海域鱼类群落结构 被引量:9 2017年 洋浦位于海南省儋州市西部,洋浦海域是北部湾良好的近岸产卵场。本研究根据2014年6月和12月对该海域的渔业底拖网与环境调查数据,分析了其鱼类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洋浦海域鱼类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较高,两个航次共捕获68种鱼类,隶属于10目37科49属,主要由暖水种和暖温种组成,其中鲈形目种类最多(39种),其次为鲽形目(9种)、鲉形目(6种);渔获物以底层和近底层鱼类为主,占鱼类总种数的93.7%;鱼类群落呈现出小型化、低龄化和季节间种类更替明显的特征,6月和12月共有鱼种11种,种类相似性仅为21.8%;6月的优势种为褐篮子鱼(Siganus fuscescens)、印度舌鳎(Cynoglossus arel)和四线天竺鲷(Apogon quadrifasciatus),12月优势种包括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少鳞舌鳎(Cynoglossus oligolepis)、黄鲫(Setipinna taty)和四线天竺鲷(Apogon quadrifasciatus);6月鱼类平均生物量密度为137.66 kg·km-2,平均丰度密度为11.38×103ind·km-2;12月鱼类平均生物量密度为84.67 kg·km-2,平均丰度密度为3.21×103ind·km-2;聚类分析、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及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表明,该水域鱼类群落存在一定程度的时空异质性;生物-环境分析(BIOENV)表明,两个月份该海域鱼类群落组成的变化与底层水温和底层盐度的相关性较好,不同月份水深对鱼类群落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张文超 叶振江 田永军 李增光 庄龙传关键词:鱼类 群落结构 黄海大头鳕幼鱼的生长和分布特征 被引量:5 2020年 作为黄海的代表性冷温性鱼类,大头鳕(Gadus macrocephalus)的资源量近年逐渐上升趋势,其中幼鱼所占比重较大,种群丰度及补充都受到黄海冷水团的影响,作为2龄性成熟鱼种,探究其当年生和非当年生幼鱼分布和生长的季节变化及与黄海冷水团的关系对了解大头鳕的资源变动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16年10月、2017年5和8月的调查结果,分析了黄海冷水团存在时期的海洋环境特征与大头鳕幼鱼分布及生长特征的关系。研究显示,春季,幼鱼主要分布于青海渔场、石岛渔场和连青石渔场,非当年生幼鱼和当年生幼鱼随栖息地水深分别呈东西两区块分布。夏季,幼鱼主要位于122.00°E以东、底温低于10℃的黄海中部较深海域,有少部分分布于黄海北部,这与黄海冷水团强盛时期南北低温中心的位置有关。秋季,黄海北部大头鳕幼鱼的渔获量明显减少,仅在石岛渔场和连青石渔场大头鳕的种群密度仍较高。广义相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GAM)分析结果显示,温度和盐度对大头鳕幼鱼的资源丰度指数(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有显著影响,当栖息地水域盐度在31.90和32.80附近,底温在8.5℃左右时,大头鳕幼鱼的CPUE较高。体长-体重关系显示,春季,幼鱼呈负异速生长,夏秋季呈正异速生长,黄海冷水团强盛时期较高的有机质含量及初级生产力造成的丰富饵料可能是导致大头鳕夏秋季b值较高的原因,因此黄海冷水团的季节变化对大头鳕的分布和生长均有显著影响。 武瑞 李建超 叶振江 王斌 刘淑德 董秀强 田永军关键词:异速生长 广义相加模型 黄海冷水团 黄海大头鳕食性随体长及季节的变化 被引量:1 2023年 根据2017—2021年在黄海海域捕获的大头鳕(Gadus macrocephalus)样品,进行体长、体质量等生物学测量和胃含物鉴定,并用分类树方法对489个胃含物数据进行分析,探究其食性随季节及体长的变化特性。结果显示:从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来看,2017—2021年大头鳕饵料中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及鳀(Engraulis japonicus)相对较高,其次为方氏云鳚(Enedrias fangi)、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虾虎鱼等;食性随季节变化较大,夏秋季节主要捕食脊腹褐虾和鳀,而春冬季食性相对广泛、香农-威纳指数比较高,捕食饵料种类相对较多,这可能与春冬季节大多数渔业种类在黄海越冬场越冬有关;大头鳕食性随体长增长发生变化,幼鱼主要捕食甲壳类动物,成鱼转变到摄食虾虎鱼、方氏云鳚等鱼类,这主要与大头鳕随自身生长,口裂不断变大,游泳能力变强,自身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增多有关;胃含物中发现了其他大头鳕个体,表明其存在同类相食现象。此外与之前研究相比,大头鳕饵料丰富度逐渐下降,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在胃中几乎没有出现,鳀的重要性也逐渐降低,而虾虎鱼重要性升高。大头鳕作为黄海海域的机会主义摄食者,其食性随季节、体长的变动情况可为未来研究黄海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变化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逄鑫 田永军 张弛 刘纯琳 武瑞关键词:分类树 食物组成 东、黄海海鳗与山口海鳗生长和死亡参数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2019年 鱼类生长和死亡是渔业资源评估的重要生物学参数。本文使用2007年、2011年和2018年在东、黄海采集的海鳗(Muraenesox cinereus)和山口海鳗(Muraenesox bagio)样品,评估了海鳗与山口海鳗的生长和死亡参数。研究显示,2种海鳗全长-体重关系、生长差异显著(p<0.01)。海鳗的全长-体重关系式为W=2.577×10-3×L2.849,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t=96.5×(1-e-0.27(t-0.19)),总死亡系数(Z)、自然死亡系数(M)和捕捞死亡系数(F)分别为0.844、0.171和0.629,当前开发率为0.80,资源处于过度利用状态。山口海鳗的全长-体重关系式为W=2.227×10-3×L2.903,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t=111.4×(1-e-0.24(t-0.10)),总死亡系数、自然死亡系数和捕捞死亡系数分别为0.365、0.197和0.153,当前开发率为0.46,资源处于充分利用状态。综合考虑当前捕捞强度和社会经济效益,建议东、黄海海鳗和山口海鳗的最适开捕年龄大于5龄,开捕全长控制在75 cm(即肛长约为31 cm)以上,以实现对2种海鳗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刘琦 张弛 叶振江 田永军 刘阳 李建超产卵期及越冬期蓝点马鲛渔场分布变化及其与海表温度的关系 被引量:7 2019年 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是我国近海重要经济鱼类,近年来产量维持在40万t左右,是我国近海资源衰退背景下,少数保持持续高产的种类之一。为研究近年来蓝点马鲛渔场分布状况,本文根据2009~2016年农业部海洋捕捞动态信息采集网络中的蓝点马鲛CPUE数据以及卫星遥感海水表温(SST)数据,分析了产卵期及越冬期蓝点马鲛渔场分布变化及其与SST的关系。结果表明,越冬期黄渤海蓝点马鲛渔获重心逐渐向东南移动,东海渔获重心逐渐向东北移动;产卵期黄渤海渔获重心逐渐向西北移动,东海渔获重心逐渐向西南移动,渔获重心的变化与蓝点马鲛越冬、产卵洄游趋势一致。2月和4月渔获重心经纬度变化与整个海域的SST距平变化相关性不显著(p>0.05),但CPUE分布与SST异常相关。本研究探索了蓝点马鲛产卵期及越冬期浮拖网作业渔场变化,为蓝点马鲛渔场研究及资源变动提供了参考依据。 祖凯伟 程家骅 刘阳 张弛 李建超 潘新冬 叶振江 田永军关键词:蓝点马鲛 产卵期 越冬期 CPUE 中国海 海表温度 西北太平洋海域太平洋褶柔鱼秋生群产卵场指数动态评估 2022年 为探究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秋生群资源丰度波动的原因,本研究利用适宜产卵的海表温度(SST)和水深数据,构建了太平洋褶柔鱼秋生群1979—2018年40年潜在产卵场模型,在此基础上开发了适宜海表温度均值(MVSS)、适宜性海表温度加权面积(SSWA)和等温线经向位置(MP)3种产卵场指数,分析了产卵场环境变化对太平洋褶柔鱼秋生群资源丰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比渔获量更加适宜作为资源丰度指数,且与产卵场指数的跃变规律相似。研究发现24℃MP 1年滞后指标(MP24_Lag1)对秋生群资源丰度变动的影响最大,研究结果可为预测太平洋褶柔鱼秋生群资源补充量提供重要依据和参考。 夏欣梅 田永军 刘阳 刘世刚 李建超 马舒扬关键词:太平洋褶柔鱼 丰度 产卵场 海表温度 胶州湾海域鱼类群落种类组成及多样性 被引量:4 2019年 为了解胶州湾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根据2016—2017年间对胶州湾海域进行的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生态多样性指数和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非线性多维标度排序(non 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等方法分析了胶州湾海域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调查共采集到鱼类46种,隶属2纲10目30科41属,以硬骨鱼纲鱼类为主(45种,97.83%)。其中,鲈形目(Perciformes)最多(22种,47.83%),其次是鲉形目(Scorpaeniformes),占15.22%。种类数季节变化明显,以夏季最高,23种;秋季最低,16种。优势种组成以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许氏平鮋(Sebastes schlegeli)和矛尾鰕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等鱼类为主。多样性分析显示,鱼类物种多样性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多样性指数(H′)季节变化范围为1.668—2.453,以夏季最高,春季最低;均匀度指数(J′)季节变化范围为0.577—0.808,以秋季最高,春季最低;丰富度指数(D′)季节变化范围为2.431—3.123,以冬季最高,秋季最低。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水温、盐度、水深和pH是影响胶州湾海域鱼类群落物种组成的主要环境因子,且水温和pH是影响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时空变化的主要因子。与历史调查资料相比,由于人类活动对胶州湾生态系统的干扰,鱼类群落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优势种组成更替明显,多样性水平降低,鱼类群落结构趋向简单化。 郭建忠 陈作志 田永军 张魁 许友伟 徐姗楠 李纯厚关键词:鱼类 多样性 基于文献计量的国内外南极渔业资源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23年 为全面了解国内外南极渔业资源的研究现状及热点,以1990—2020年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收录的南极渔业资源研究主题的相关文献作为统计源,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相关文献的增长规律、被引情况以及期刊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利用VOSviewer软件对关键词、作者以及国家/地区进行分析,并绘制科学可视化图谱。结果显示,南极渔业资源研究文献的发文量和总被引频次整体呈现良好的稳定增长趋势。载文期刊分布情况符合布拉福德的文献离散规律,排名前20的中英文期刊质量较高、学术影响力较大,其中《海洋渔业》和《Polar Biology》分别为中英文文献最热门的期刊。在国家/地区合作网络方面,北美洲和欧洲地区的国家合作较为密切,美国发文量最高并在合作网络中占据主导地位。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南极磷虾与气候变化、南极鱼类与进化、南极重要地理研究区域等,未来的研究方向将趋向于南极生物资源保护和管理、生物多样性以及罗斯海区域等。 范佳玉 刘阳 段咪 刘纯琳 田永军关键词:文献计量学 南极磷虾 科学知识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