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孔令红

作品数:13 被引量:26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市垂杨柳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朝阳区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病理
  • 5篇临床病理
  • 5篇临床病理分析
  • 5篇病理分析
  • 4篇肿瘤
  • 3篇预后
  • 3篇乳头
  • 3篇细胞
  • 2篇血管
  • 2篇人乳
  • 2篇人乳头瘤
  • 2篇人乳头瘤病毒
  • 2篇乳头瘤
  • 2篇乳头瘤病毒
  • 2篇胎盘
  • 2篇年龄
  • 2篇滋养细胞
  • 2篇瘤病毒
  • 2篇免疫
  • 2篇基因

机构

  • 13篇北京市垂杨柳...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作者

  • 13篇孔令红
  • 11篇刘晓刚
  • 10篇张新鹏
  • 9篇焦阳
  • 7篇薛慧忠
  • 6篇王丽宁
  • 5篇韩冬
  • 2篇张新朵
  • 1篇蔡辉
  • 1篇孙心平
  • 1篇李华志
  • 1篇崔宏力
  • 1篇安宏超

传媒

  • 3篇诊断病理学杂...
  • 3篇临床与实验病...
  • 2篇临床与病理杂...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中国性科学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临床耳鼻咽喉...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9
  • 4篇2018
  • 3篇2017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胎盘绒毛膜血管瘤13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分析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3例产妇年龄23~37岁,10例出现妊娠合并症,10例胎儿出现异常临床表现。肿瘤大体表现为凸出于胎盘胎儿面的灰粉色至暗红色、界线较清的结节,最大径0. 3~7. 5 cm,最大径小于0. 5 cm的肿瘤易漏诊。镜下见肿瘤富于毛细血管。免疫表型:CD31、CD34和FLI-1均阳性,Ki-67核增殖指数<5%。结论胎盘绒毛膜血管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肿瘤,可伴发多种妊娠合并症。
刘晓刚孙心平孔令红张新鹏黄雅萍薛慧忠焦阳韩冬
关键词:血管瘤绒毛膜妊娠并发症免疫组织化学
乳头状汗管囊腺瘤5例报道被引量:4
2018年
皮肤乳头状汗管囊腺瘤(syringocystadenoma papilliferum,SCAP)由Peterson于1892年首先提出,是一种向汗腺导管或腺体方向分化的的皮肤附属器肿瘤。临床比较少见,这种损害通常由头面部皮脂腺痣发展而来。本病常在出生后或幼年发病,大约一半患者出生时即存在,约25%的患者在青春期和成年期发生在躯干、外生殖器和腹股沟区域.
孔令红刘晓刚王丽宁焦阳张新鹏薛慧忠韩冬张新朵
关键词:皮肤肿瘤乳头状汗管囊腺瘤病理学免疫组化
10例胎盘部位结节或斑块的临床病理分析
2017年
目的探讨胎盘部位结节或斑块(PSN/P)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并研究其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北京市垂杨柳医院病理科2005-2016年间诊断的10例PSN/P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临床资料特点、随访结果,镜下病理组织学观察,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组化)染色。结果患者年龄22~48岁,平均(32.90±8.52)岁;患者妊娠史1~2次,所有患者距上次妊娠间隔3~130个月,平均(43.90±44.64)个月,8例患者因阴道不规则出血就诊,其中1例患者伴有水泡状胎块病史,1例患者因宫颈低级别鳞状病变(LSIL)就诊,1例为剖宫产术中发现,随访6例患者均未再出现异常阴道出血情况。镜下特征:增殖期子宫内膜6例,子宫内膜增殖症1例,子宫内膜不规则增殖2例,蜕膜组织及浅层平滑肌组织1例;在内膜组织内可见到单发或多发的玻璃样变性的结节,境界清楚,结节内可见多少不等的绒毛膜中间型滋养细胞(IT);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较一致,10例PSN/P患者均CK8、P63、Inhibin-α(+),PLAP、hPL、CK5、CD146、HCG(-),Ki67增殖指数0%~3%。结论 PSN/P是一种来源于绒毛膜IT的良性非肿瘤性病变。
刘晓刚王丽宁张新鹏薛慧忠孔令红焦阳蔡辉
关键词:滋养细胞疾病中间型滋养细胞
13例卵巢Sertoli⁃Leydig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卵巢Sertoli⁃Leydig细胞瘤(SLCTs)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并研究其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2006⁃02—2020⁃0613例卵巢SLCTs病例,分析其临床特点,进行病理形态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及基因突变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3例患者年龄28~83岁,平均年龄(50.6±16.1)岁,12例阴道异常出血、1例闭经,3例血清AFP升高,均发生于单侧卵巢,肿瘤最大径2~17 cm,平均最大径(8.61±4.66)cm。肿瘤切面实性或囊实性,质中,鱼肉样,色淡黄、灰粉,偶见出血及坏死。镜下肿瘤组织由不同比例的Sertoli细胞和Leydig细胞组成,中分化者10例,低分化者3例,均未见异源性成分及网状结构。免疫组化显示CK、Vimentin、CD99、SF⁃1、Calretinin、α⁃Inhibin、WT⁃1、CD56、PR、MSH2、MSH6、MLH1、PMS2、MelanA、AR呈不同程度阳性,CgA、Syn、AFP、ER、SMA阴性,Ki⁃67增殖指数5~40%。网状纤维染色显示Sertoli细胞巢周围阳性。1例标本检测出DICER1基因点突变(c.5113 G>A))。11例患者实施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FIGO分期均为Ⅰa期,2例患者实施单侧附件切除术,10例术后实施辅助化疗,随访患者2~78个月,均无瘤存活。结论SLCTs是较罕见的卵巢性索⁃间质来源的肿瘤,预后大都良好,免疫组化染色在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孔令红刘晓刚焦阳曹智张新鹏杨晓琳
关键词:卵巢肿瘤病理治疗及预后
藏毛窦囊肿18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藏毛窦囊肿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北京市垂杨柳医院病理科2015—2020年归档的藏毛窦囊肿1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18例藏毛窦囊肿患者年龄16~53岁,平均25岁,男14例,女4例,17例位于骶尾部,1例位于颈部。骶尾部藏毛窦临床表现为肿块隆起,有硬结,触痛,破溃流脓伴窦道形成。颈部藏毛窦临床表现为黄豆大小隆起,偶有红肿破溃,质稍硬。病理形态学显示部分表皮增生、上皮脚延长,真皮及皮下脂肪组织伴大量急、慢性炎细胞浸润,泡沫状组织细胞及异物巨细胞反应,炎性肉芽组织增生伴窦道形成,窦道周围可见角化物、毛根或鳞状上皮残留。免疫组化结果:CD38、CD138、Lambda、Kappa(+),CKpan(上皮细胞+)、Ki-67增殖指数、Ig G、Ig G4均约10%(+),p53、CD56(-)。随访6个月至5年,患者手术切除后均创口愈合,预后良好,无复发。结论藏毛窦囊肿通常为良性病变,但也有癌变的报道,并且容易误诊,所以手术切除的藏毛窦组织都应该进行组织病理学评估。
孔令红刘晓刚王丽宁张新鹏薛慧忠焦阳
关键词:藏毛窦骶尾临床病理特征
枕部原发性异位脑膜瘤1例被引量:1
2018年
1病例报告 患者,男,65岁,30年前无意中发现左侧头枕部肿物,5年前发现左侧肩背部肿物,均约黄豆大小,无疼痛,未予特殊诊治,两肿物逐渐增大至核桃大小,2017年3月15日以"多发皮肤肿物"入院治疗。临床检查:左枕部及左肩背部可触及肿物,大小均为5cm×4cm×4cm,表面光滑,无破溃,肿物周围皮肤颜色正常,无压痛,移动性好。螺旋CT(图1)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延髓钙化灶,椎-基底动脉硬化,未见占位性病变。3月16日在局部麻醉下行多发皮下肿物切除术。病理检查:
张新鹏刘晓刚焦阳薛慧忠杨晓琳孔令红李华志
关键词:脑膜瘤病理学
基因检测在结肠癌预后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2017年
准确预测II期结肠癌患者的术后复发风险对制定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十分重要。然而,传统临床病理中的风险因素并不足以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复发风险进而指导临床决定。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基因检测能提供更个体化更准确的预后信息。这些方法主要包括检测基因突变、基因表达及术后循环肿瘤DNA等3个方向。
孔令红万智毅刘晓刚
关键词:结肠癌预后基因突变基因表达
基因检测在乳腺癌预后研究中的进展被引量:1
2018年
准确预测术后的复发风险,对制定适合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方案十分重要。然而传统的临床病理指标并不能准确评估患者个体化的复发风险以筛选出不需要辅助化疗的低复发风险人群。随着基因组学的发展,已有多种基因检测方法被证实可用于乳腺癌预后,评估更个体化更准确的复发风险。这些检测方法包括70基因检测(MammaPrint)、21基因检测(Oncotype DX)、PAM 50、Endo Predict、循环肿瘤DNA(ctDNA)检测等。
孔令红万智毅刘晓刚
关键词:乳腺癌预后DXCTDNA
不同年龄组宫颈上皮内瘤变与人乳头瘤病毒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女性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级别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关系。方法运用PCR反向杂交法对368例女性进行28种HPV DNA检测分型,并经组织病理学诊断区分低级别上皮内病变和高级别上皮内病变。结果 368例患者中325例(88.3%)感染HPV,高危型HPV(hrHPV)在高级别上皮内病变(HSIL)组中的感染率明显高于低级别上皮内病变(LSI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35岁组、35~55岁组、>55岁组中,HPV、hrHPV及多型HPV的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PV16在LSIL和HSIL中感染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PV16、HPV58和HPV52在<35岁组、35~55岁组、>55岁组中感染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rHPV的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病变的级别有关,其中HPV16型的感染尤其要引起临床的重视。
王丽宁孔令红韩冬张新朵薛慧忠张新鹏
关键词:高危型HPVHPV16
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和胎盘部位过度反应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placental site trophoblastic tumor,PSTT)和胎盘部位过度反应(exaggerated placental site,EP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PSTT和12例EPS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PSTT患者年龄24~38岁,平均年龄(30.2±6.1)岁,因停经及不规则阴道出血就诊。肿瘤最大径1~4 cm,平均最大径(2.1±1.3)cm,肿瘤切面实性,质软,灰红至棕红色。镜下肿瘤细胞呈多角形、圆形或梭形,在子宫内膜及平滑肌组织内浸润性生长,可见血管内瘤栓(1/4)及纤维素样物质沉积,核分裂象1~5个/10 HPF。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K、CK8和HPL均阳性,HCG和Inhibin-α灶状阳性,PLAP、p63、SMA、HMB-45、CK5、p53和PR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为10%~30%。3例行全子宫切除术,术后辅以化疗,1例行肿物切除术,随访4~136个月,存活,无复发及转移。12例EPS患者年龄21~36岁,平均年龄(28.1±4.5)岁,均因不规则阴道出血就诊,镜下形态及免疫表型与PSTT类似,可见合体滋养细胞,未见核分裂象,Ki-67增殖指数为0~2%,行诊刮活检术后随访1~3个月,未见阴道出血等异常临床症状。结论PSTT和EPS是分别具有种植部位中间型滋养细胞分化特征的肿瘤和非肿瘤性病变,密切结合临床和病理特征有助于诊断和治疗。
张新鹏孔令红焦阳刘晓刚王璐吴希兰
关键词:子宫肿瘤滋养细胞肿瘤胎盘HCG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