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袁亮

作品数:4 被引量:46H指数:3
供职机构:江西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江西省火炬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丹参
  • 2篇复方丹参
  • 1篇正交
  • 1篇正交实验
  • 1篇正交实验法
  • 1篇软胶
  • 1篇软胶囊
  • 1篇数学模型
  • 1篇微丸
  • 1篇离心
  • 1篇离心造粒法
  • 1篇胶囊
  • 1篇骨肽
  • 1篇包衣
  • 1篇包衣工艺

机构

  • 4篇江西中医药大...
  • 3篇国家工程研究...

作者

  • 4篇罗晓健
  • 4篇袁亮
  • 3篇林婷婷
  • 3篇饶小勇
  • 2篇官扬
  • 2篇张国松
  • 1篇何双凤
  • 1篇胡鹏翼
  • 1篇何雁
  • 1篇封传华
  • 1篇游剑
  • 1篇龚建平
  • 1篇肖雄
  • 1篇孙莎莎

传媒

  • 1篇中国实验方剂...
  • 1篇中国药学杂志
  • 1篇中国中药杂志
  • 1篇江西中医学院...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0
  • 1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离心造粒法制备复方丹参微丸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制备复方丹参微丸。方法:采用离心造粒法,以微丸粒径分布、休止角、堆密度、脆碎度等为指标考察影响微丸成型过程的处方因素和工艺因素。结果:复方丹参微丸成型的优化处方为:冰片-β环糊精包合物与稀释剂MCC重量比为4∶3(g∶g),以40%糖浆(含丹参三七混合物)作为黏合剂。采用离心造粒法,工艺参数如下:主机转速200r·min-1、鼓风流量8L·min-1、喷气流量18L·min-1、喷气压力0.06Mpa、喷浆泵转速12~17r·min-1、供粉机转速15~20r·min-1。复方丹参微丸在15min内的体外溶出度达到85%以上。结论:采用离心造粒法在优化条件下可制得表面较光滑、圆整度高的复方丹参微丸,20~24目微丸的得率达85%以上,3种指标成分体外溶出迅速且同步性良好。
袁亮张建琴林婷婷张国松孙莎莎官扬罗晓健
关键词:复方丹参微丸离心造粒法
正交实验法优选妇骨肽软胶囊提取工艺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优选妇骨肽软胶囊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选择溶媒用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乙醇浓度为考察因素,每个因素设计三个水平,采用L9(34)正交设计法进行实验,以提取液中柚皮苷转移率和浸膏得率为指标对妇骨肽软胶囊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筛选。结果:妇骨肽软胶囊最佳提取工艺为用60%乙醇提取3次,每次加溶媒10倍量,每次提取1.5 h。结论:确定的提取工艺稳定、经济、可行。
官扬罗晓健饶小勇游剑何双凤袁亮林婷婷龚建平
关键词:正交实验软胶囊
中药浸膏粉吸湿过程模型及应用研究被引量:30
2010年
目的:研究中药浸膏粉的吸湿过程特点,建立数学模型,为深入研究中药浸膏吸湿行为提供一种新的方法,为确定生产周期、预测产品稳定性提供参考。方法:分析中药浸膏粉吸湿过程,应用物质质量守恒定律、费克扩散第一定律,建立双指数吸湿过程模型,对中药浸膏吸湿数据进行拟合,并与其他常用5种模型比较,评价双指数模型的效果。结果:经统计分析可知,双指数模型、Weibull分布模型、一级过程模型的决定系数(R2)均较大,残差平方和(RSS),AIC值均较小,综合3种模型的实际应用意义,认为双指数模型更适用于模拟中药浸膏粉的吸湿过程。结论:所建立的双指数模型适合表征中药浸膏粉的吸湿过程。
林婷婷何雁肖雄袁亮饶小勇罗晓健
关键词:数学模型
复方丹参黏附脉冲微丸的制备工艺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制备复方丹参黏附脉冲微丸。方法使用不同的包衣材料,于载药微丸由内至外依次包溶胀层、控释层和黏附层,考察包衣后对溶出效果的影响并优化包衣处方,评价脉冲微丸的黏附性。结果溶胀层、控释层和黏附层材料类型、包衣增重、增塑剂种类及用量等对黏附脉冲微丸的释药时滞和释药速率均有显著性影响。结论优选的最佳包衣处方,在模拟人体内胃肠道pH值变化条件下时滞达到4.5 h,时滞后1.5 h累积释药80%以上的脉冲释药效果。
张国松袁亮饶小勇胡鹏翼封传华罗晓健
关键词:丹参包衣工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