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炜
- 作品数:9 被引量:34H指数:5
- 供职机构:上海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中华医学基金会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遗传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4
- 1995年
- 对9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进行遗传流行病学研究,以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可能危险因素。数据分析应用相关软件,进行了条件Logistic回归计算和遗传度估计。结果表明,SLE病人在年龄方面未发现异质性;遗传度为53.44%,提示可能为一多因子疾病。经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冻疮和光敏感两个病前伴随因素,OR分别为3.13(P=0.004)和33.42(P<0.001)。上述结果提示,该病可能是在一定的遗传背景下,受某些诱发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
- 孟炜沈福民胡应泰万章江峰
- 关键词:红斑狼疮遗传流行病学遗传度系统性红斑狼疮
-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例对照研究被引量:6
- 1997年
- 对127例SLE患者作了1∶1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单因素分析P≤0.1的因素有经常生冻疮、潮湿环境、结核病史、曾用异烟肼、药物过敏、中耳炎病史、带状疱疹、有害物接触、多食油脂食物和红斑狼疮家族史。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SLE有关的可能危险因素有:红斑狼疮家族史(OR=19.47)、多食油脂食物(2.41)、有害物接触史(2.84)等,PAR%分别为9.5%、17.0%和10.6%。带状疱疹、结核病史可能为诱发因素或早期伴随的疾病。多食油脂食物与有害物接触有协同作用。
- 张卫华孟炜沈福民秦万章
-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
- 206例非综合征型唇腭裂肤纹分析
- 1994年
- 206例非综合征型唇腭裂病人医院特征分析的结果显示: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的指标有SW频率为38.50%.TFRC男性为149.80.女性122.98.AFRC男性为184.57.女性为175.43.AH(按单手计)男性为36.41.女性为35.33.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的指标有I3区真实花纹频率为20.80%.atd角男性为42.89°.女性为43.15°.TPD男性为16.92.女性为18.08.按单手计掌猿线频率(包含过之型及变异型)为28.40%.等等.上述各指标在病例组内均未见显著性别差异.TFRC和AFRC的遗传度估计值分别为0.58和0.54.
- 张雪飞沈福民刘又鹗安平邹斌胡应边建超孟炜
- 关键词:非综合征型唇腭裂肤纹
- HLA-DQA1、DQB1、DRB1 02,07,09等位基因及单倍型在华东地区汉族人群的分布被引量:3
- 1998年
- 应用PCR-SSO方法,对华东地区汉族人群进行了HLA-DQA1、-DQB1和DRB1*02,07,09基因分型。DQA1中以DQA1*0301基因频率最高(0.3844),其次为*0501(0.1406)和0102(0.1219),*0401最低(0.0281);DQB1中以DQB1*0303基因频率最高(0.2342),其次为*0301(0.1899)、*0601(0.1203)和*0201(0.1108),*0501、*0604和*0605最低(均为0.0127);DR9基因频率较高(0.2310),DR2中DRB1*1501占73%,基因频率为0.0854,未见*1601。DQA1、DQB1及DRB1等位基因之间存在显著的连锁不平衡。DRB1*0901-DQA1*0301-DQB1*0303、DQA1*0103-DQB1*0601等为常见单倍型。本资料与我国其他汉族人群资料有可比性,也存在一定差异。
- 张卫华沈福民孟炜江峰
- 关键词:汉族等位基因单倍型
- 中国南方汉族人群HLA-DQA1位点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易感性分析被引量:12
- 1994年
- 应用多聚酶链反应/序列特异寡核苷酸探针杂交(PCR/SSOPH)方法,探讨了我国东南沿海汉族人群HLA-DQA1等位基因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易感性关系。对50例SLE患者和67例健康人对照血样本分析,表明SLE患者具有显著高的DQA1*0102等位基因频率,OR=46.04,P<0.001,可能是一易感等位基因;而DQA1*0501在病例与对照中呈相反结果,OR=0.042,P=0.003,可能为一拮抗等位基因。
- 孟炜沈福民秦万章胡应江峰
-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人白细胞抗原多态性
- 全文增补中
- 中国汉族人群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遗传模式探讨被引量:5
- 1996年
- 为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遗传模式,应用Penrose法、最大似然计方法和Falcon-er法对215名SLE病人及其家系进行了分离分析和遗传度计算,以探讨SLE的可能遗传模式。研究结果表明,SLE先证者家系一级亲属患病率为0.85%,高于一般人群患病率(0.03%)。应用Penrose法计算,S/P接近1/P;用最大似然估计方法进行简单分离分析,其分离比θ=0.029,经拟合优度χ2检验,χ2=0.0001,P>0.05;而经遗传度计算,h2=56.7%,P<0.05。遗传模式分析提示,SLE不符合单基因遗传模式,而可能是多因子疾病的遗传模式。
- 孟炜沈福民胡应江峰秦万章
-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红斑狼疮遗传学汉族
- 系统性红斑狼疮遗传方式的分析被引量:6
- 1997年
- 为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遗传方式,对220例SLE家系资料作了分析。结果6.8%的患者有红斑狼疮家族史,分离比为0.02137,不符合单基因遗传;遗传度为57%±7.5%。患者出生顺序在第5胎次以上较多并接近显著,提示SLE的发病可能与遗传和环境有关。用A类回归Logistic模型进行复合分离分析,结果拒绝单纯环境模型、显性模型和无传递模型,接受主基因模型、隐性模型和共显性模型。提示单纯环境不能完全解释SLE的发病,SLE存在上下代的传递,可能有多主基因效应,这些主基因可能为隐性和/或共显性遗传。另外,劳累、病毒感染、日晒、寒冷刺激等可能是发病的诱因。以上均提示SLE是一种多因子遗传病。
- 张卫华沈福民徐立孟炜秦万章
-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
- 系统性红斑狼疮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 1996年
- 系统性红斑狼疮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张卫华孟炜沈福民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为多发于青年女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为探讨SLE发病的一般危险因素,我们对上海市患者做了1∶1病例对照研究。1.对象与方法:病例来自上海市中山及仁济医院门诊确诊的上海市患者,共...
- 张卫华孟炜沈福民
- 关键词: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
-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复合分离分析被引量:5
- 2001年
- 目的 对中国南方地区 30 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家系的遗传方式进行研究 ,探讨可能的遗传模式。方法 用遗传流行病统计分析 L ogistic模型截尾性状分离分析 (statistical analysis for geneticepidemiolgy- REGTL,SAGE- REGTL)软件进行复合分离分析 ,探讨可能的遗传模式和致病基因频率。结果SAGE- REGTL软件分析显示存在主基因效应、加性模型拟合最好 ,支持在多基因基础上有符合孟德尔遗传的主基因效应 ,基因频率为 0 .336 ,随年龄的增加 ,遗传因素所起作用减小 ,环境因素增加。结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为加性遗传模型 ,基因频率为 0 .
- 倪鹏生沈福民孟炜江峰冯树芳
-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复合分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