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君杰
- 作品数:12 被引量:7H指数:2
- 供职机构:上海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 从清华简《心是谓中》看战国儒家心性观的演变--兼论战国诸子思想的杂糅与交融
- 清华简第八辑中有《心是谓中》一篇,其中多处提到了"心""情"、"体"等重要观念,涉及了"心"对于肢体和感官的统摄作用,以及对事物的认知作用等重要内容,这些观念在传世文献《孟子》与《礼记》中有大量的涉及,与《管子》和上博简...
- 朱君杰
- 关键词:清华简
- 从清华简《邦家之政》看《荀子》中的“俗儒”
- 2020年
- 清华简第八辑中《邦家之政》一篇,是阐述战国时期儒家为政观念的简文,但其中却充斥着如节俭、薄葬、均分、尚贤等墨家的思想主张。这些观念与几乎同时代的孟子为政观念颇有不同之处。与孟子相比,持《邦家之政》为政观念的一派儒者更近似《荀子》中所提及的主张与墨学相近的“俗儒”。就现有的传世与出土文献来看,孔子之后,“子张之儒”其主张与墨学最为接近。由此观之,将孟子定为荀子认为的“俗儒”,综合现有的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来看,乃是后世对《荀子》的误解。按荀子对于“儒效”的理解来看,将主张与墨学差异极大的孟子定义为“雅儒”似乎更为公允。
- 朱君杰
- 关键词:《荀子》
- 秦灭六国战争中最后十年的重要性
- 2016年
- 对秦灭六国的全过程,历代学者多有研究。但是因为史籍对于秦国在战国最后十中所发动的战争,记载得较为简略,因此对于这一时期秦国取得的战果,容易受到忽视。最后这十年对于秦国吞并六国的战争的重要意义,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通过史料研读和数据分析,证明了对于秦国兼并东方六国的战争来说,最后十年是有决定性意义的。
- 朱君杰
- 从清华简《邦家之政》看早期儒家思想的分化与流变——兼论思孟学派在战国时期的影响力
- 2020年
- 清华简第八辑《邦家之政》一篇作为阐述儒家为政思想的简文,却有浓郁的墨家色彩,其中崇尚节俭,选贤任能,注重均分等思想,均可以看作受到墨家思想影响的产物。其观念反倒与孟子、荀子这些被后世以为正统儒者的为政观颇有不同。这为人们进一步理解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分化提供了契机。《邦家之政》一篇简文,其思想或可代表早期儒学分化后,受墨学思想影响较大的一支分支。通过分析《邦家之政》为政观念与墨家思想的相似性,以及与儒家其他分支相比较下,分歧之大,可以直观地认识到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分化之深。另外,通过对近年来出土文献的综合梳理,可以认识到,孟子以及思孟学派虽然只是战国时期儒家分化后之一支,却无可否认其影响力之巨大。
- 朱君杰
- 关键词:儒家思孟学派
- 战国时期大禹形象的演变——以儒墨诸子文献为中心
- 2019年
- 纵观先秦至两汉的大禹形象,可以用从"人"到"神"来加以概括。而大禹形象的"神"化,便是从战国时期开始的。在战国之前,尤其是在西周时期,大禹基本上还是一个"人"的形象,而从战国诸子开始,尤其是在儒家墨家的记载中,大禹的形象便渐渐被"神"化。但是战国时期对大禹的"神"化,还仅仅是"神"化大禹的道德、大禹的功绩,与后世将大禹彻底神化为一个法力高强的神相比,有明显的区别。
- 朱君杰赵争
- 关键词:战国大禹神化墨家
- 战国时期秦国统一战争中的若干启示——评《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先秦卷)
- 2017年
- 文章通过对《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先秦卷)的研究发现,许多记载较为简略的战争,其战果和影响却是巨大与深远的。对其阅读,能让我们在了解战国战争史的过程中,更为清晰的了解和搜集到杂乱文献中的信息,以及通过地图和地理位置的描述,形象的了解到战争的经过和结果,形成对战国时期的战争更为透彻的了解。
- 朱君杰
- 关键词:战国时期战争《战国策》
- 由楚简《鲍叔牙与隰朋之谏》篇的“考志”说到文王官人被引量:4
- 2020年
- 楚简《鲍叔牙与隰朋之谏》的"■"当读为"考志",意思是考察一个人的内在心志,依《大戴礼记·文王官人》,这即是周文王选贤任能的"官人"之法,此适与《鲍叔牙与隰朋之谏》篇将"■"系之殷替周兴的历史定位相合。文王之所以兴周,其用人即能"官人"是很重要的因素,故"文王官人"在周代有很高的典范性,堪为楷式。文王之"官人",不只"故旧不遗",还包括任用一些出身低贱或异族人士,此即"尚贤"。周人既以"文王官人"为典范,说明其用人在"世卿世禄"之外,同样强调"举贤"。
- 宁镇疆朱君杰
- 关键词:官人《大戴礼记》
- 浅谈先秦时期儒家思想中“礼”文化的变迁
- 2016年
- 儒家是先秦诸子中较早出现的思想流派,并且活跃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以拥护"礼乐"制度为重要内容的儒家文化,在漫长的春秋到战国的几百年间,自身也在不断地变化。其中不同时期的儒者对于"礼"也有着不同的理解,便是孔子、孟子、荀子,作为不同时期先秦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对"礼"的认识,也有着相同与不同,通过比较三人"礼"的思想的异同,有助于我们理清先秦儒家思想流变的脉络,有助于我们通过"礼乐"这一视角来了解先秦儒家思想变化的整个过程。
- 朱君杰
- 关键词:儒家思想礼乐制度孔子荀子
- 从清华简《心是谓中》看战国儒家心性观的演变——兼论战国诸子思想的杂糅与交融被引量:3
- 2019年
- 清华简第八辑中有《心是谓中》一篇,其中多处提到了“心”“情”“体”等重要观念,涉及“心”对于肢体和感官的统摄作用,以及“心”对事物的认知作用等重要内容,这些观念在《孟子》中已经有所涉及,与《管子》和上博简《凡物流形》、郭店楚简《性自命出》所言也颇有相似之处。这些观念到了《荀子》中又有进一步的丰富和阐发。通过对于文献的梳理,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简文《心是谓中》一篇对儒家孟子以来心性观的阐发,并为荀子心性观的先声。而且,其中杂糅的道法刑名诸家学说,则反映了战国诸子思想的杂糅与相互交融。
- 朱君杰
- 关键词:清华简儒家诸子思想
- “五祀”新论——从清华简《八气五祀五味五行之属》再谈五祀神含义的演变
- 2020年
- 清华简《八气五祀五味五行之属》一篇记载,“水、火、木、金、土”五行分别由“玄冥、祝融、句余亡、司兵之子、后土”五神执掌,主管“行、灶、户、门、中溜”等不同各处。依据简文可认为,当时有观念倾向于将五行之神与五种家宅神祗这两种不同的五祀观念整合于五行体系之中,这在先前发现的葛陵楚简、包山楚简、睡虎地秦简、放马滩秦简等大量相关出土文献中是少有提到的,为我们进一步理解《礼记》与《吕氏春秋》中出现的五祀观念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其一方面证明了战国时期祭祀五祀并无等级差别,另一方面证明了在五行观念盛行的背景下,两种不同的五祀神观念在战国并非是全然独立的,而是已经出现了统一于五行体系的倾向,并且这种统一从时间上可以由战国晚期推进到战国中期。
- 朱君杰